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经验 建设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任务要求等方面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农业发展必须走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海南的农业发展情况,总体上与全国无大差异,因而农业发展方向也应与全国同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南的农业更接近于台湾农业的特点,因而借鉴台湾现代化农业,特别是“精致农业”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海南农业的良性发展。

一、台湾发展精致农业与建设富丽农(渔)村的过程与成效

台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与农民收入偏低等严峻形势,在发展农业、建设农村与照顾农民的三项政策驱使下,提出“发展精致农业,促进农业升级”的重大措施。执行结果虽与原先的设想存在较大差距,但效果还是明显的。可以说,台湾的农业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但其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的大农场制度,而是针对中国的传统小农制度特征,走出一条小型的“精致农业”技术路线,并将传统农作制度中的优势和现代投入结合,进行技术改造,加速现代农业建设升级,突破了台湾农业发展的“瓶颈”。

台湾的“精致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 总体上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生产对象仍是农产品的范围;二是产品呈现出高品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具明显的地方特色; 三是生产由大田走向工厂化,产品价格高、收益也高; 四是生产、储运、销售呈现出集约化产业经营; 五是农业生产过程强调环保型、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在推广精致农业的过程中,台湾强调了城乡的“均衡发展”和“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大力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农业,提出“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富丽农村,增进农民福利,缩小城乡差别”的农业发展目标。通过推出“第二次土地改革”,加强农业研究与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实施农业救助、农业保险和农民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并把稳定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纳入法制轨道。此外还采取了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水平与人力素质、扶持中小企业、推动民营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以及实施能源节约等一系列措施。使台湾农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至2000年底,台湾农业经济等方面表现非常突出:一是经济稳定性进一步增强。1987~1997年,台湾经济在6.5~11%的增长幅度内波动,高低相差4.5个百分点左右,比1976~1986年间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减小2.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内部需求进一步上升,从1986年的80.2%上升到2000年的97.7%。服务业地位进一步突出,到1998年,服务业比重达62.3%,比1986年高15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形成,1999年,传统工业比重比1986年下降19.2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则上升了21.3个百分点。三是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重心由美国移向亚洲。1986~1990年间,台湾对亚洲和美国出口比重分别为32.1%、39.8%,但在其后的5年,亚洲比重上升到47.7%,美国比重下降为27.2%,亚洲领先美国达20多个百分点,1996~2000年的5年间,两者差距拉大到25.6个百分点。专门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86年的5.4%提高到1997年的11.9%,每万人口拥有研究人员数由1986年的14.3人提高到1996年的33.4人。五是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均GNP从1986年的3900余美元提高到1999年的13248美元,年均增加额超过660美元;工农收入比从1989年的100:72.5提高到1996年的100:73.9。

2005年全台农业生产总产值为3824亿元(新台币),其中农产产值约1626亿元,占42.52%,比重最大;畜产产值约1264亿元,占33.05%;渔产产值约928亿元,占24.27%。农户户内人口约323万人,但农业就业人口只有59.1万人。至2005年,农户平均所得比1992年提高了44.51%。农业每就业人口平均产值64.6万元新台币,较1996年增加41.2%。

二、海南发展精致农业的依据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科学把握中国国情。我国农业发展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任务要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国情。从资源状况看,人多地少,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任务要求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还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挥多种功能;从体制环境看,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很深,农业发展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阶段,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从经营方式看,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户数量庞大,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从生产力水平看,农业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国际竞争看,我国农业发展既有后发优势,又面临一些挑战,相对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我国可利用的调控农业进出口的政策空间很有限,国际竞争压力巨大。

2008年初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是富裕农民的基本途径, 是海南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出岛出口、直接进超市进宾馆为目标,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发展精致农业。”这是海南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也符合中央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

海南和台湾地貌特征相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近,物种相似,又同属岛屿性经济,并同具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因此海南完全可以借鉴台湾发展“精致农业”的经验,以求加速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不久前,海南省农业部门经多方谋划,已计划筹资1.7亿元,促进海南精致农业实现大跨越发展。在此情势下,相关的措施和做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借鉴台湾经验,发展海南精致农业

1、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设施农业

台湾的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广泛,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使用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设施园艺、工厂化育苗和网箱养鱼等三大方面。如蔬菜,特别是叶菜生产,由于每年5-10月间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蔬菜产量与品质不稳定,而实施网室设施栽培与穴盘育苗技术等,既可克服夏季多雨及病虫害的困扰,保证品质优良,又调节了产期,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益。

海南气候与台湾相似,农业生产所遇到的问题也基本相同。因而台湾在设施园艺等方面的做法完全适合海南。目前海南虽已有了类似的做法,但相比之下,海南只能算是起步,特别是设施园艺和工厂化育苗更显落后,而类似的技术在台湾起码已应用了近三十年,其中种苗业已成为台湾农业创汇的重要行业和手段。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海南要真正加快实施,尚有待政府与农民观念的改变,尤其是农民观念的改变。

2、改进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

长期以来,台湾把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工业、下游的食品运销和餐饮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食品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成,关系非常密切,为不可分割的产业。因此,台湾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产品种类繁多,目前可分为22种分业。而广义的食品工业尚包括食品机械、食品包装材料及食品添加物工业。近年来,由于台湾外部环境改变,使食品产业的经营环境也产生快速的变化。

海南与台湾的农副产品加工差别较大,发展过程与沿海大部分地区相似。上世纪50年代台湾已开始起用果蔬冷藏保鲜,海南要落后近30年;台湾的气调冷库90年代已占70%,而海南才起步;80-90年代,台湾的食品加工设备已进入自动化、程控化,海南要落后20年左右;食品加工方面,台湾70年代已进入生物工程技术实用化,并已发展了膜分离技术,海南才开始探索。至今,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少,特别是成规模的加工企业更少。全省多数地区仍以出卖初级产品为主,保鲜难度大,产品上市季节集中,加上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工作跟不上,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果蔬方面,目前加工转化率只有2%左右,局限于保鲜果蔬产品的出口。深加工的精致包装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都很少;畜禽产品方面,注册出口肉类加工企业只有一家,注册的出口加工产品仅一种,说明海南的出口肉类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比之下,海南确有加快和改进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迫切需要。

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海南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去年省农业厅还专就加快农产品加工的问题召开了商洽会并发出了相关建议,可以预期,海南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工作必将得到应有的发展。

3、实施农产食品分级标准,促进农产食品运销现代化

为配合“精致农业”发展,促进农产食品高级化与运销市场现代化,台湾自1985年以来,有关部门积极推行果、菜、肉食品、渔业食品分级包装技术的改进工作,研制新的分级包装标准。台湾销售系统的现代化促进了生鲜果蔬的保鲜处理和分级包装等科研技术的提高;市场对方便性加工食品需求的增加,也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

海南可充分利用海南的台湾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加强同台湾方面的合作交流。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引进适合海南的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设备和企业,防止多头引进和盲目引进;要积极引进和学习台湾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检测设备和管理方法,促进海南农产品加工质量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要降低产品损耗,提高产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食品运销的现代化。

4、加大农业科研与推广力度,为推进“精致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品种

为保证农业向优质型发展,使“精致农业”发展有技术储备和后劲,台湾农业试验所明确提出要促进“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精致化,迈向精致农业”。其属下的各地区农业改良场也十分明确地围绕“精致农业”开展试验研究,不断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光是果树产期调节及一年多收技术在莲雾、杨桃、番石榴、葡萄等果树生产上的应用,每年就给农户带来了20亿新台币的增收。而新品种的推广使用,则使各类非大宗的新兴果品不断崛起。

海南各市县均能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屯昌、琼中、五指山等市县即大力推广橡胶新割制技术;临高县则重点引进推广多个糖蔗新品种,实现糖蔗单产、总产创历史新高;儋州市引进的“植物高效无性繁殖技术”,在林木、瓜菜、花卉、药材等100多个品种上应用,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海南筹集1.7亿元促进“精致农业”的计划,也不乏对农业新技术及新品种的使用和引进。但正如省农业厅长所说的,发展精致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投入1.7亿元远远不够。因此,海南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并加大科研与推广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以便科研单位能更好地为推进“精致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更适应的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科研单位也应积极配合,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做好相关的科研工作。

5、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台湾作为现代农业的发达地区,对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抓得紧,树立了台湾农产品优质安全的市场形象。在开发“精致农业”计划中,台湾积极发展非农药方法防治病虫害。如使用微生物、天敌、套袋技术,配合低残毒农药防治病虫危害等。非农药方法防治病虫害不仅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防治成本,且生产了消费者喜爱的无公害农产品,保证了食品品质的提升。

海南实施生态省建设已七年,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仍保持全国一流水平。在实施生态省建设中,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在全省范围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以及推广集约化生态养殖模式。近几年来,也开始重视有机农业的生产,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与台湾相比,海南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海南有必要结合发展“精致农业”, 把农产品纳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范畴,实实在在减少农业食品农药污染,实施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促进农产品无公害化的发展。只有在此前提下,海南才能加大宣传力度,打出海南自身的品牌。要充分意识到,品牌不是靠喊出来的,不下大功夫和真功夫,无公害农业将永远是一句空话,“精致农业”也无从谈起。

6、培养核心农民,促进“精致农业”发展

台湾农业就业人数的减少,系因农业部门的劳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结果。这种资源的重新分配,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率,也利于总体经济成长。但也带来农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为此,台湾采取了培育专业农户与核心农民的做法。在改善农民素质、壮大专业农民队伍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为促进台湾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产品品质高级化,发展“精致农业”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与台湾不同的是,海南由于工业发展缓慢,因而直到近几年,因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向岛外输送农民工及在本乡地域内务工,才出现青壮年农业劳力外移,留农的农业人数渐减,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的现象,即使海南的农业劳力不外流,总体的素质仍有待提高。因此,培育“核心农民”对海南来说,也是实施“精致农业”所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培养新型农民时,要杜绝“书斋化”倾向。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适用性,不能把学校教学模式照搬到农村。

7、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为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了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生”农业,促使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其经营类型多种多样,除教育农园外,还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渔场、牧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以及民宿(农民旅馆)等。经过多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台湾民众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发展既丰富了民众业余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对台湾旅游产业也起到拉动效应。

农业和旅游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发展观光农业,通过种花、种草、植树、美化庭院、卫生达标和建造花园、植物园、森林公园及果园、茶园等,还可以改变传统农村的落后状况,给人们以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洁净卫生、古朴宁静、瓜果飘香的热带田园景象,这也必然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省的建设。近年来,海南的观光农业有所发展,2005年,海南的第三产业收入2.7亿元。其中包括:住宿餐饮业0.1亿元;森林风景名胜区管理26亿元。尖峰岭、吊罗山、黎母山、蓝洋温泉、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共有旅游床位2047张,全年共接待游客240万人次,经营收入3304.9万元。但仍属起步阶段,要与台湾看齐,海南还需努力。海南是全国罕有的生态宝岛,加强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应成为海南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8、真抓实干,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台湾在发展“精致农业”的过程中,为提升农渔民生活质量,均衡农渔村与都市的发展,缩短城乡差别,特别制定了建设富丽农渔村的实施计划。通过整体规划建设富丽农渔村,谋求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改进及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的和谐,并维护农渔村风貌与文化。改善农渔村居住环境与家户卫生条件,绿化农渔村小区,创造农渔村新面貌。加强农渔村组织及推广教育功能,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农渔民生活素质。发展休闲农渔业,促进农渔村经济活动,提高农渔民所得。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海南可参照台湾建设富丽农渔村的做法,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千百万”倾向的出现。即要防止热衷于上规模、出成绩,建各式各样的“百里长廊”“千亩基地”“万亩基地”等重规模、轻效益的做法。着重帮助农村和农民解决水、电、路等迫切需要的问题,从发展生产入手,从最制约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入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绿化农村小区、创造农村新面貌、充实农村文化内涵、提高农民收入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入手,防止在农村修建大广场、宽马路,甚至建“雕塑”等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真正把农村建设成为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从略)

(王文壮、范武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