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大出殯

1932年7月,劉峙的老媽胡氏老太太去世,正好在他任河南省主席的時候,所以場面相當大。大家都知道劉豬是體面人,這種機會,豈能放過?不為別的,不搞大,你怎麼斂財呢?

沿途佈滿崗哨,交通斷絕,各商店無法營業。靈柩從包府坑街劉峙的公館出發,送殯的人群,浩浩蕩蕩。

出殯的行列,最前是幾十名騎兵,後面是幾十對彩旗、傘、扇,兩面大銅鑼和軍樂隊。還有高有三米的“銘旌樓”,內懸紅綾,書寫白粉字,是軍政部長何應欽寫的。“遺像樓”、“神主樓”都是四人抬的,兩班和尚、道士,披著法衣,各執法器,邊走邊吹著管子、笙、籌,敲擊著鐃鐵,手搖銅鈴,分行兩旁。

警察局出的警樂隊後是紙紮的五顏六色的社火,成對的七八尺高的大人、大馬、仙鶴,幾進的院落,裡面竟然還有紙紮的六臺戲,一桌麻將牌,更別說什麼童男、童女,雪柳、花圈和嗩吶樂隊。

棺材的兩邊繫著長有五六丈的白布,送殯的人腰束白孝布,手拉白布,執拂緩緩地向前行進,約有百餘人,棺罩則是大紅繡花緞子龍頭鳳尾,三十二人抬。

河南省主席劉峙頭戴麻冠,身穿白孝袍,麻布坎肩,一手打著引魂播,一手拄著衰杖。劉的身軀高大肥胖,由四個挎手槍的馬弁在兩旁攙扶著,低頭在靈柩前邊慢步走著。後面還有其眷屬送殯的小臥車、馬車。

在河南省會開封最熱鬧的相國寺后街,出殯的行列,過了足有一個多小時。

沿途凡靈柩經過的地方,商店都在各家門口擺設香案路祭。

看完這段,如果您是傳統相聲愛好者,應該很熟悉,妥妥的《白事會》範兒。可問題是如火如荼的“新生活運動”,劉峙也是積極的倡導者,怎麼到了自己,就成了大號手電筒了?

手頭沒有這方面的照片資料,但民國時代北京不乏這樣的景象(下圖系列),蔣介石去世後的臺北,路祭也很常見,大家可以找找看。

人家國民黨就是重視傳統,劉主席如此復古的葬儀,想必蔣公是看在眼裡愛在心頭,沒用錯人,對得起河南百姓,不但這時候要大用,淮海戰役還要用來看住兩淮,這樣南京才能確保!

劉峙大出殯

劉峙大出殯

劉峙大出殯

劉峙大出殯

劉峙大出殯

劉峙大出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