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風吹啊 從鳳凰牌開始的變遷

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在這波瀾壯闊的30多年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促進了城市交通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領人們走上了致富路。日新月異的交通方式、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讓大家不再為出行發愁。從悠長的衚衕到靜謐的小巷,從熱鬧的馬路到繁華的街道,從寬闊的高速公路到封閉的環路,行走在路上的人,飛馳在路上的人,飛馳在路上的車,所有的這一切,每天都在改變。

一、交通運輸的意義

交通運輸是聯繫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紐帶,是溝通城鄉,聯繫各地區以至國內外的重要環節,是國民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的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左右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佈局。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沒有現代化的交通設施和管理手段,就難以卓有成效地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的經濟建設。

改革春風吹啊 從鳳凰牌開始的變遷

同時,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佔有突出地位,地區的交通狀況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

城市是交通網絡上的樞紐,城市交通的滯塞與通暢,不僅左右著城市的發展狀況,而且對於地區甚至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運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所謂交通工具的變遷,指的是人們代步工具的演變。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代步工具也不少,但與西方先進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後,而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陸路上的馬車、牛車、獨輪車、轎子等,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是以機器作為動力,所以無法提高速度,耗費的時間也較多。交通的落後不僅人們的行動造成種種不便,而且也制約了資訊的交流與經濟的發展。及至近代,不少有識之士都闡明中國要致富圖強,就必改善落後的交通,大力發展現代化的交通事業。

因此,一場機械化的交通工具革命開始了。

二丶交通的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業實現了全面快速發展,以公路、鐵路、航空、水 運等為主的綜合運輸網絡初步形成,交通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長,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現代管理和信息化應用水平明顯提升。交通運輸業無論從運輸里程、運輸量,還是從技術裝備水平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步入了縱橫交錯、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之前出行普遍走路的人們開始追求使用交通工具,但因為經濟實力和技術有限,當時流行起來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車。當時人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車外,絕大多數都騎自行車或步行。

改革春風吹啊 從鳳凰牌開始的變遷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摩托車作為一種時髦代步工具,飛速"飛入尋常百姓家",尤其在廣州"無處不塞車"的年代。在現在社會這個寵兒也會被慢慢的淡忘,摩托車由於它的方便、高效、省力等優點風靡中國一段時間,它的優點是無可厚非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暴露出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嚴重,安全差,尾氣對環境的汙染等。這時候,人們對一種更安全更舒適的交通工具的希望也更迫切了。

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的交通工具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人們出行更快更便捷。進入了21世紀,交通工具在海陸空全面立體覆蓋,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顯現,地球正在逐步的"縮小"。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具備了汽車消費的能力,不少市民告別了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將私家車作為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私家車的大量出現,改變的不僅是出行方式和效率,也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私家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私家車主不用風吹日曬去趕公交車,而且不用擔心工作的延誤,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另外,私家車的普及也從側面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公交車開始全國普及,在上世紀80、90年代,公交車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作為市民出行首選的公交車,在最近幾年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十年前,公交車線路短而少、車輛少。如今,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從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節約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出發,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公交優先"戰略的不斷實施,公交車的線路和車輛的數量都在不斷的增加,公交車車輛的檔次也在不斷的提升。公交車的作用在日益提升,方便快捷的公交車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橋樑。

公交車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朝著節能和環保的方向邁進。面對目前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狀況,人們不得不改變觀念,在公交車環保理念上有質的突破。在"86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在動力、燃料等關鍵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杭州,公交車以液化天然氣為動力,這種新型環保公交車減少了汽油柴油的使用量,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節約了能耗,保護了環境。

21世紀是和諧社會,和諧公交車要體現其人性化的設計。針對目前人們坐公交車時忘記帶錢或者沒有零錢的情況,河南平頂山實行"建設事業IC卡密鑰管理系統",用IC卡代替現金支付。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公交車專門安裝了一套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系統。在上車的階梯安裝自動電梯,好讓殘疾人上車。另外,越來越多的公交車開始在車內安裝空調自動調節系統,用來根據車內的溫度的情況自動調節車溫。

的士是承載政府的公共政策、出租車公司利益、司機生活來源、市民出行方便的城市交通工具,是城市的"名片"。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

改革春風吹啊 從鳳凰牌開始的變遷

士是滿足消費者特殊出行需要的重要運輸方式。改革開放初期,打的是當時最時髦的出行方式。在當時,你想打的還得先買張票,多數司機不像現在的滿地拉客。乘客如果不到售票點買票,你根本打不到車,哪像現在怎麼方便,隨手都可以打到車。當時你想去打的,你必須先去買票,然後由調度員調派出汽車。而且司機實行上班"三班倒",分早、午、晚三班,"掛牌營業"。現在,的士可以"招手停"了,而且滿大街的上去接活。

軌道交通全稱叫城市快速軌道交通,指城市中有軌的大運量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目前國際軌道交通有地鐵、輕軌、市郊鐵路、有軌電車以及懸浮列車等多種類型,號稱"城市交通的主動脈"。

根據中國城市公交協會和中德地鐵標準研究組的研究,軌道交通在運量、速度、運行方式等方面都優於私人交通和傳統公交:地鐵的運輸能力要比地面公共汽車大7—10倍,單向每小時可運送4萬至6萬人次,輕軌可運送2至3萬人次,而公共電汽車的客運量每小時最多1萬人次;軌道交通的運行速度最慢也在30公里/小時以上,地鐵行駛的時速最高可達128公里,廣州地鐵三號線設計的時速是120公里;軌道交通的運行方式舒適、準時、佔地面積小、節能、少汙染,地鐵列車以電力作為動力,基本不存在空氣汙染問題。

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先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軌道交通是顯著提高交通運力供給能力的方式,可為緩解交通擁堵提供根本保障。

我國的軌道交通,主要經歷了從火車、地鐵到輕軌和磁懸浮列車以及高速鐵路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之初,鐵路線路里程短,線路少,而且當時的火車是沒有窗戶的,空氣不流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鐵路建設突飛猛進,路網規模和質量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初期的輪船,體積小,速度慢,航行路途短。而且,當時的輪船大多是用木頭、竹排做成的。現在,輪船已經成為了人們遠洋航行的重要工具。現在的輪船,體積大、運量大、適合遠洋航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航業也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作為目前人類最先進快捷的交通方式——坐飛機,在30多年前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如今,人們坐飛機出行和從前坐火車一樣平常,不少商務人士成為時常穿梭於國內各城市間的"空中飛人",機場的候機大廳永遠一派繁忙景象。

地鐵,是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的先驅,也是現代節能環保的新產品,目前中國只有較大的城市才建有地鐵網絡。地鐵不一定在地下,也可以根據城市的具體條件,運行在地面或高架線路上。地鐵不僅運量大、建設快、安全和準時,還節省能源、不汙染環境、節省城市用地。地鐵適用於出行距離較長、客運量需求大的城市中心區域。

磁懸浮交通是一種非輪軌黏著傳動,懸浮於地面的交通運輸系統。磁懸浮列車是利用常導磁鐵或超導磁鐵產生的吸力或斥力使車輛浮起,用以上的複合技術產生導向力,用直線電機產生牽引動力,使其成為高速、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維護簡單、佔地少的新一代交通運輸工具。

除了電力交通工具的廣泛使用,我國也在積極研發使用太陽能的交通工具,已經取得有效進展,隨著我國科技力量的不斷提升,許多新型節能交通工具將不斷湧現,其中包括氣墊車和單輪車,高耗能高汙染的交通工具必將被高效節能的交通工具所取代。

三十年來交通工具的變遷,我感覺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發揮的作用是最根本的。改革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放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追求生活質量的意識。改革和開放共同豐富了市場供應,促進了科技進步,使國家和人們富裕了起來,選擇型消費、個性化消費得到實現。這樣才使得人們在出行方面,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選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