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復興之殤

1、衰敗或許是下一個春天的開始

“如果必須生一千次,我願意生在這個地方;如果必須死一千次,我也願意死在這個地方。”

當合上《東北遊記》的最後一頁時,禁不住想起這句話。此語是當年主政深圳五年之久的梁湘,在離職時對深圳的深切表達。南城,北地,因人之共性,也因此有了莫名的相似之處。東北逐漸走向衰敗,但是依然有一群人,在不斷地堅守著這片失落的大地。人向來與土地互相撕扯,不論他是貧窮還是富裕。這便是人的意義,也是地方的意義。東北的衰敗很多時候成為了眾人認為的,是時代造成了東北今天的宿命。而《東北遊記》卻讓人看到了東北的另一個多面性:東北在衰敗,東北的一些人還在頑強地抗爭著,也在焦慮著,因為他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東北擁有更多的,不只是現在和不知所向的未來,它的過去更是這個地方存在的意義......

東北復興之殤

一座城市最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個優秀的執政人和一段載入史冊的過去。前者代表著現在,後者表達著未來。未來從來與過去有關,有過去就有未來。 作者邁克爾·麥爾從美國來,從東方的北京一路向北直抵中國的最北邊。他是在冬天到達的。冬天的東北,一片蒼茫,雖有銀雪點綴,卻依然寒風刺骨,讓人看不到東北的春天。於是,連東北這種寒到心涼的天氣也成了東北衰敗的原因之所在。的確是這樣的,當地方開始落寞,什麼都可以成為原因。在今天,人們總結東北衰敗的原因大致是:重工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理念的轉變,逐漸被淘汰;原來擁有著鐵飯碗的一群人,開始失業,逐漸離開故土,一路向南尋找生活和未來,因此東北沒了人;因為歷史原因,東北人雖然豪放卻又因保守的思想理念,讓東北成了羞澀、內斂、放不開的姑娘,因此,東北失去了活力;東北不像珠江三角洲,是現代科技之城,經濟之城,東北在邊疆保護上有著深遠的意義,人們更看重東北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自中國改革開放,後來的城鎮化強勢開始以來,東北自身的優勢逐漸消失,大拆大建成為通病,市場經濟下,產業結構失衡甚至沒有支柱產業,讓東北陷入了迷茫......

所有關於東北衰敗的原因,聽來都有道理。所以,衰敗就需要復興,復興便需要重塑產業和重新認識當下的東北,未來的東北,更需要認識過去的東北,這個過去,並不是重工業輝煌期,而是東北的歷史變遷,從清朝的發源地,民國時期的東北,軍閥時期的東北,以及抗日戰爭之於東北的意義。因為,復興不只在於經濟和新興產業的重新創新,有時,更需要文化產業的重構。經濟與文化相輔相成,是地方得以快速、高質發展的關鍵。在《東北遊記》作者的筆下,不只看到了中國的改革變遷歷程,也看到了東北的歷史,東北曾經的輝煌和後來逐漸的衰敗。

中國的改革變遷讓這裡的人們,滿足了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體驗。從一貧如洗到或從農或從工,再到鐵飯碗丟失到處奔波,最後回到故里,等待生命的輓歌為其奏響。從清朝的源頭來自東北開始,東北從此便再也無法沉默下去,華夏文化同樣在這裡源遠流長。沙俄對東北的侵略,日俄戰爭的全面開始,日本侵華戰爭,都將給東北這個來自中國北方的地區帶來不可忽視的意義。不論它們成就了悲情的東北,還是曾經輝煌的東北,東北的發展都曾是歷史上不可抹滅的璀璨之星。今天的衰敗,亦將是東北下一個春天的開始。

東北復興之殤

2、荒地村與中國發展的鏡像

作者的遊記從冬天開始,也是從冬天結束的。他到達的荒地村是一個在上世紀從一片荒地到農場,再從農場衍生而來的村落。村落裡的人自成一團,自給自足。地方有人,就有希望。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傳統工業造就的經濟增長,曾幾何時,讓東北民眾的腰包鼓了起來,鐵飯碗讓他們避免了流浪,這不只是荒地村的寫照,也成為了曾經整個東北的寫照。

很多時候,荒地村也通常被人稱作是與新建立的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個村落。所以,一如作者筆下所形容的,荒地村的變遷,很多時候也表達了整個東北的興衰榮辱,透過它,可以對中國的過去一探究竟,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窺見了東北和整個中國的未來。而這所有基於荒地村得出的觀點,都將建立在整個中國的城市化背景下。 荒地村從一開始便經歷了中國的第一次土地改革,全面實行家庭承包聯產責任制,每一戶人家都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己老房子的屋頂上,升起自家灶房的炊煙。地可以簽訂十五年的租約,1993年延長至三十年。之後,糧食統購取消,糧食價格放開,直至2006年,農業稅也被廢除。在城鎮化背景下,一切和農村有關的改革,都是農民獲取紅利的開始。從作者書中的記錄可以看見的是,荒地村的村民對此都給予了最大的認同感。然而好景並不長,生活在現代中國的人,最終也逃不脫因為對農民根基的動搖而帶來的眾多社會問題。荒地村自此出現了農村企業的身影,企業的出現,自此讓荒地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該農村企業為東福米業,因為荒地村主要以稻田為主,所以這裡生產的米糧也成了東北糧食產業的一道風景,企業的溯源便是在此了。

隨著企業的逐漸壯大,不僅讓荒地村的土地走上了新的改革方向,這裡的房子歸屬權,也有了更為新穎的變化。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荒地村交給東福米業企業,由村長看管散戶農民種田,到由企業統一將土地形成規模化管理,耕田全部機械化操作,村民的老房子也由該企業重新統一開發。當然,一切舉措,並不是強制實施,一切都以村民的自由決定為主。事實上,荒地村的這一全面改變,是在國家和政府扶持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對農村改革的一個實驗點。類似這樣的實驗點,當時在四川地區也有存在,而深圳是市場經濟實驗點。 從荒地村的變遷過程不難總結出,國家正在從家庭承包向農業綜合企業轉變,脫離鄉村,轉向公司城鎮。在今天,這樣的轉變已屢見不鮮。但是,將其放在中國土地的歷史背景上來看,它雖然是在建立所謂的“農村產權交換”體制,可是,縱觀中國歷史,凡是與土地有關的事件,由土地轉讓引起的權錢交易和腐敗將使得抗議頻繁發生,甚至出現過“農村抗議不斷,社會動盪隱患”的字眼。一段時期,荒地村每天早晨會在推土機的轟隆聲中醒來,塵土已是城鎮化的代名詞。村民因失去了根基成為企業所建房子的租客而鬱鬱寡歡。正如書中一位婦人所言,自家房子沒了,終了卻成了人家的租客。這種新的農業模式,雖然在作者那裡並沒有得到極大的認可,村民也對此稍有抱怨,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好像拯救了生長在東北傳統工業背景下的荒地村,並給予了它新的未來。

當時正值東北重工業走下坡路的時候,很多曾經擁有著鐵飯碗的員工相繼下崗,無處所去。有人一路向南尋生計,有人則回到家中尋找新出路。如果向南走,是一種常態,那麼回故里便是一種冒險。然而,只要故里有人,便有了希望。荒地村的村民可以在企業裡打工掙錢,搬到企業所建的新房子。但是,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一如作者在書中所言的,農村對農民的意義,遠遠超過工作地點。在這個房價飛漲的年代裡,農民的房子被寫進了社會保障政策。年輕人可以進城拼搏,但最終依然要回到出生的地方。所以,說服上了年紀的人和他的一家人拋棄這個保障,是城市化進程中最難攻克的城牆之一。這之於有著保守理念的東北來說,無疑更難,但也並不是沒有可能。從荒地村的建設變遷可以看到,不論是基於土地改革,還是更大的市場經濟新試點,東北的每一個地方的風吹草動,正如作者所言的,都是包括歷史、體制、地方人的性格等諸多因素產生的結果。所以,不論是它的衰敗,還是之後的復興,都不只是解決某一個因素就能讓東北復興起來的。

東北復興之殤

3、東北的下一個春天

人們在面對東北經濟一蹶不振的事實面前,對錶達出來的信息,更多的是手足無措。在對其衰敗的原因進行剖析時,也基本是各自其說。 暫且不論經濟結構的問題。事實上,從上面提到的荒地村,不難看出:解決東北的農村問題,也是整個中國農村的問題,它都將是對土地問題的解決。而城市甚至也包括鄉村,正如作者提及到的,東北的歷史,是東北興衰榮辱的見證。所以,若對此進一步延伸,它也極有可能是東北復興的突破口。 對於一個地區來說,歷史意味著文化,正如西安的文化也來自過去一般。東北文化的積澱也是過去東北輝煌時的那段歷史,“忘記歷史等於背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忘記歷史,也意味著失去了文化。 所以,在人們對東北的體制機制表示質疑時,也強烈地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建議,以完成創新機制的迭代。但是,具體改革它的什麼,卻顯得尤其重要。創新機制不夠,往往會包括三個層面: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不夠,即保守;內在的發展動力不足,即突破口沒有找準;對人的積極性的調動力度不夠。

若對這三個層面的問題進行逐一解決,便需要尋到它們的直接承載體,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尋到的。所以,歷史文化或將成為東北復興的關鍵。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文旅無疑是最保險的路徑之一,因為對於東北而言,不論是在地緣政治上,還是從經濟再發展的角度上看,該地區之於其他很多地區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作者於書中坦言到,東北地區在過去一如位於南方的廣州,都曾被視作“門戶開放”之地。曾經的俄日戰爭,以及日本對於東北的侵略,在這個時期內,遺留下來的建築、歷史故事甚至重新對外開放,都將可能成為振興東北的關鍵。其實,作者於書中提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過去東北輝煌的那段時期,沙俄在該地建了不少的教堂,教堂或寺廟是信仰得以長存的直接承載體,而信仰又在透露出一種文化。所以,之於東北而言,它的歷史厚重感,文化的長度都將是東北未來最大的幸運。當傳統重工業崩塌,下一個經濟復甦卻依然處在迷茫期時,優先挖掘其歷史文化,將變成可能。歷史文化是直觀的,在直觀元素裡重構產業,是不讓一個地方再次迷路的保障。一直以來,關於東北,從眾人口中聽到更多的是GDP的一次次下降,對於GDP的提升,發展工業不是地方的全部。當很多城市都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提升地方軟實力時,東北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以重新挖掘東北新價值,也將成為東北復興的新可能。

東北的歷史文化一直都在,只是一直處在沉默的狀態,而且從東北的地緣位置來看,發展外向型經濟並不是沒有可能。

東北的上一場輪迴已經完成,所有故事的轉折與起伏,只有到最後才真正有意義。這片土地“如此豐饒,必不會長久頹敗”,等這裡的人民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屬於東北的“安寧會慢慢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