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時”,你的回答?

孩子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時”,你的回答?

好的教育從你們溝通就能判斷出來

01 搖擺不定的牆頭草

週末帶孩子去放風箏,跟著孩子在偌大的草場上來來回回跑了無數圈,終於體力不支癱倒在草地上,這時,耳邊傳來一陣稚嫩的童聲。

“媽媽,你為什麼不給我玩手機,為什麼別人都能玩,我就不能,你就是不愛我,不想讓我開心…嗚嗚嗚嗚…”

循聲望去,一棵老槐樹下,一個約莫六七歲的男孩子,躺在草地上,使勁的撒潑耍橫,一邊哭,一邊斜眼偷看一旁手足無措的年輕媽媽。

那位媽媽無計可施,只得妥協:“寶貝,你別哭了,手機給你玩行了吧,就一小會兒噢…”

聽到這話,男孩兒騰地一下坐起身來,喜笑顏開地接過手機,稚嫩的小臉上還掛著未乾的淚滴。

“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就不可以?”

這句話你一定不陌生--或許你小時候也曾對父母說過,至少在心裡想過。但是我們可能並不知道,對於這個問題的回應方式正悄悄影響著我們的親子關係。

正如這位耳根子軟的媽媽,明知孩子在演戲,卻因為各種擔心,被幾乎已“成精”的孩子忽悠著,儼然一棵無所依傍的牆頭草,被風吹著,左右搖擺,無原則,無底線地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殊不知,這份搖擺不定也是一種傷害。

孩子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時”,你的回答?

02 專制獨裁的皇帝

我老媽是個注重實用性的人,所以我小時候的衣服幾乎都非常耐穿,但毫無美感。

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學校特別流行一種叫做“健美褲”東西,現在看來真是奇醜無比,但當時看著別的女同學穿著健美褲,花枝招展地走在校園裡時,內心就無比羨慕。

終於有一天,我鼓足勇氣站在我媽面前,小心翼翼地問:“媽,能不能給我買條健美褲?”。

“小姑娘家,一天到晚不好好學習,穿什麼健美褲,不行!”我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

“可是,歡歡學習很好,她媽媽也讓她穿健美褲啊,為什麼她能穿,我就不能?”我仍不死心,據理力爭。

這下,我媽腦了,一句話就把我懟了回去:“不行就是不行,哪兒那麼多為什麼,你要覺得別人家好,給別人家當孩子去啊!”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好像沉入了刺骨的冰湖,一顆心,拔涼拔涼的。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提出什麼“非分之想”了,但同時,遇到任何問題也不會再去找我媽商量了。

其實,有很多父母都和我老媽一樣,在家裡扮演著皇帝的角色,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皇帝型的父母總能三言兩語就將孩子的各種請求和想法都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是,也會因為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而導致彼此的關係日漸疏離,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內心深處那片缺失的柔軟。

孩子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時”,你的回答?

03 溫柔的控制

兒子5歲時,去參加一個小朋友的戶外生日會。

剛抵達目的地,小壽星就吵著要玩手機,到手之後,先前吵吵嚷嚷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似的,立刻安靜下來。

看見別人玩,兒子也跑過來找我要手機。

這麼一大群人開著車跑了這麼遠的路,難道就是為了來玩手機嗎?我微笑著搖頭拒絕了他。

兒子立刻不願意了。小嘴一撅、眉頭一皺、義憤填膺地質問道:“為什麼丁丁可以玩手機,我就不可以呢”?

大概是因為老媽過於強勢,我內心十分反感,所以我發誓以後一定要做個溫柔的講道理的媽媽。

此時,我把兒子拉到一邊,十分溫柔,十分耐心,不厭其煩,喋喋不休地足足跟他“溝通”了20分鐘,企圖讓兒子心甘情願地不玩手機。

最後兒子忍無可忍,大吼道:“媽媽,你到底同不同意,就不能痛快地告訴我嗎?”

duang.....

原以為只有獨裁才是控制,其實,有時候溫柔也是一種控制,比起獨裁來,溫柔的控制可能更折磨人。

孩子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時”,你的回答?

04 有原則,也有彈性的權威型

兒子的鋼琴老師玫姐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媽媽,她兒子嘟嘟,今年6歲。

有一次我帶兒子去上鋼琴課,兒子吃著冰淇凌就進去了,嘟嘟見了,一邊指著兒子手中的冰棒,一邊可憐巴巴地望著玫姐道:“媽媽,我也想吃”。

“醫生說了,嘟嘟不能吃冰棒噢”,玫姐溫柔地說。

“可是為什麼哥哥能吃,我不能吃呢”?嘟嘟也拿出殺手鐧。

面對嘟嘟拋出的利器,玫姐不慌不忙地解釋:“寶貝,你看,我們每個人不同,每個人的體質也不同,哥哥的身體可以吃冰棒,我們的身體不適合吃。”

嘟嘟眨巴眨巴著眼睛,似懂非懂,又繼續可憐巴巴地望著玫姐,看了很久,大概是從她堅定的眼神裡看不到其它任何可能性,良久,嘟著嘴,走了。

我問:“嘟嘟聽明白你在說什麼了?”

玫姐淡定地回我:“他不需要都聽懂,他只需要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好了,人生的道理那麼多,哪能一下子都講清楚,很多道理,是需要經歷過才能明白的!”

不需要孩子立刻認同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只需要孩子當下就聽懂我們的立場和態度。平和的語氣和堅定的眼神就可以做到,既拒絕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又不會讓孩子感覺跌入深谷。教育的智慧不正體現在這些與孩子的瑣碎日常之中嗎!

還有一次,我們幾家人一起去海邊露營,小傢伙們已經沙灘上玩了一整天,第二天回家的時候,嘟嘟還想去小朋友家玩。

於是,嘟嘟跑去問媽媽。

玫姐笑看著嘟嘟:”如果你真的很想去小朋友家的話,可以找三個理由來說我,如果你說的有道理,我就同意你去”。

嘟嘟在一旁,抓耳撓腮,踱來踱去,不一會兒就興高采烈地跑到媽媽們面前,對著玫姐道:

1、我真的很喜歡豆豆,很想跟他一起玩。

2、如果我去豆豆家,你就可以自己在家裡休息,這樣我就不會吵到你了。

3、我很高興的話,媽媽也會高興的。

好一個能說會道的小傢伙,這三個理由說得我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絕,一個6歲的小男孩,就知道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了,這樣的理由換了誰也會同意吧!

結果,正如嘟嘟所說,玫姐夫妻在家裡享受了一個清淨的下午,嘟嘟在小夥伴家裡痛痛快快地瘋玩了一整個下午。

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原則固然重要,與此同時,適度的彈性同樣重要。當面對這樣非原則性的問題,給孩子一個為自己爭取的機會,既練習瞭如何說服別人,又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聲音能夠被聽到,自己的想法能夠被考慮。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時”,你的回答?

教育這件事情,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父母才是最瞭解孩子的人,我們在做任何決定和選擇時,都需要結合自家孩子的情況,該堅持的堅持,該讓步的讓步,張弛有道,鬆緊有度,既要有自己的立場,也要保持適度的彈性。唯有如此,才能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既彼此信任,又相互尊重的健康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