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在日本人的如意算盘里,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侵略扩张,掠夺资源,以战养战。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本深深地陷入了侵华战争的泥潭,各种敌后游击队的骚扰使得日本无法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再加上自身资源匮乏,不得不开辟新的战场掠夺资源,最终将自己拉入战败深渊。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来回顾一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如何拖垮日本的。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首先在工业方面,随着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中日双方都明白这将会是一场全面战争、长期战争。长期的侵略战争使得日本的工业生产方面持续吃紧。日本在陆、海军根据 1936 年 6 月的国防方针和用兵纲要制定的军备扩充计划中,追加打长期战争所需的装备物资。

1937 年 10 月 5 日下达了军需动员实施训令。 武器生产因此持续急速增长,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动员率也增至 1938 年的 12%、1939 年的 16%、1940 年的 26%、1941 年的 30%、1942 年的 35%、1943 年的 48%,1944 年则高达58%。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工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最高动员率为 42%,武器、飞机和舰艇增产也就增强了作战能力,基础国力——钢铁和石油等物资也同样增产。美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工业能力,可以达到作战能力和国力同时增强。

但日本国力贫弱,不可能两者兼得。日本虽武器得到迅速增产,但国力却反而因此削弱,在 1938 年度达到最高水平后逐年下降。国力在 1938 年达到最高水平以后,由逐步衰退而骤然衰退,到 1944 年 6 月已明显出现崩溃征兆,以后加速崩溃,进入 1945 年更加明显,终于在 7、8 月份彻底崩溃。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同样的,在战略物资上,因为战争的缘故,武器工业发展异常迅速,但是大部基本国防产业由于所需的材料、原料和技术人员不足,不能完成生产力扩充计划。 在日本,制定物资动员计划是由企划院完成的,企划院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分配有限的物资,以最有效地加以使用,主要负责对于军用物资、增强基础国力的生产力扩计划所需物资和一般民用物资进行分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直到战争结束,企划院天天忙于无休止的谈话、交涉和计划的修正、改订,极难作出重要决策。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1938 年 6 月,企划院第一次改订早已决定并开始执行的1938 年度物资动员计划。7 月,企划院对日本国力作了判断,对 1939 年春的国力细分为产业、贸易、金融、物价、汇兑、对外支付能力和劳务等项加以分析。在分析中发现,因为战争消耗,钢铁工业由于矿石、生铁和废钢铁不足,10—30%的炼钢、轧钢设备停工待料。钢材尤为不足,减产 30%。

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日本的经济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贸易方面。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1938 年,与上年度相比,日本出口减少 20%,进口下降 30%强,贸易严重萎缩。 这是因为日本经济单方面依赖从美国进口的物资,所需进口资金为每年 30 亿日元,但这一年度的进口资金估计将减少到 25 亿日元。确实,美国打个喷嚏,日本马上感冒。在这种情况下,进口资金减少 20%,供应的物资就相应减少,所以物资动员计划不得不做大幅度压缩。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这种情况一真持续到 1939 年,这年正逢西日本和朝鲜出现干旱,台湾发生严重水灾,日本必须特别进口 2 亿多日元粮食。加之,1939 年 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物资进口困难,物价上涨,租用第三国船也很困难。于是,物资动员计划再次削减20%,物资供应能力就相应削弱。

综上企划院对经济国力的判断就极为悲观。日本国力1938 年度达到最高水平,1939 年开始下降,在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处于严重状态。

军用的运输力量不够,自然从民用生产上抢,日本一如既往的短视又再一次出现了。随着陆、海军军用物资和生产力扩充计划等所需物资在分配、调节上很快出现了麻烦,但陆、海军都坚持己见,绝不允许压缩军用物资,企划院只好削减软弱的方面即生产力扩充计划和民用部分物资。这犹如章鱼吃自己的脚,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国力越来越弱。这种情况直到最后也未能改变。

中国人民长期的英勇抗战,是如何拖垮日本经济的?

有关方面达成协议需要漫长时间。物资配额定不下来,生产力扩充计划无法制定,也就无法付诸实施。陆、海军在物资动员计划上的争夺,就如同市肆主妇买菜般吵架一般交锋激烈。

日本想依靠武力侵略中国,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重要原因是依仗着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优势。大而弱的中国要战胜小而强的日本,就只有打持久战,熬时间,最终把侵略者肥里拖瘦,瘦里拖死。本来就比较弱小的日本,在陷入中国战场这一泥潭后,不管陆、海军的武器装备生产如何增长,基础国力还在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到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开始破产,为了解决中国战场的资源危机,日本不得不开辟更大的战场,最终落了个战败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