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地理角度分析,为何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流传最久影响最大?

用户862236161678


首先是地理位置,中国四周为大海,高山以及沙漠所隔离,在地理上,就构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环境。在历史上,古印欧人于公元前3500年入侵印度,并旦初步形成种姓制。公元前3200年入侵古埃及,并取得胜利,消灭了当地的文明。在此期间攻入两河流域,巴比伦文化消亡。后入侵中国,当时商王武丁在位,其妻妇(念子)好击败古印欧人入侵,保证了中华文化传承。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对于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中原文化南移。就说隋文帝杨坚也有一个少数民族名字:普六茹.坚。这就是所说的“亡天下”了。亏得当时冉悯发布“杀胡令”,挽危亡于既倒,使得后来北魏入主中原,也只得主动汉化,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后,除短命的蒙元,其余的就必须汉化,把自身文化融入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大卫思想


从结果来看,四大文明古国一脉相传的,如今就只有中国。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灭亡的直接原因,都来自外部民族的入侵。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多次遭遇外族入侵,比如匈奴、鲜卑、女真、蒙古等,但都成功地保留了自己的文明,以下进行分析。

第一、如果区分民族与民族的属性,不是看血缘,而是看文化(文明)。中华文明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中国虽多次遭遇外族入侵,也出现好几次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情况,但每次民族危机,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汉文明(如匈奴冒顿单于称帝、北魏孝文帝改革、辽金夏清的汉化),民族交融之后,胡汉之类的差别就越来越小了。所以汉人自豪地称:“胡虏无百年之运”。

第二、中国的地理环境不适合对外扩张

作为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对于不可耕种的土地,咱们是不感兴趣的。从地理环境来看,长城以北不适宜耕种,因此没有伸延的必要;东部是大海,出不去;西部是荒漠高原,也不适宜耕种;南部也是大海,出不去。而这中间的位置够大,这对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分裂时期,分裂了的政权,其目标不是独立建国,而是统一全国。这对中华民族的延续是很有重要的。

第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国家的强大提供了保障

中央集权的最大好处,在于集中力量干大事。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是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国家强大的重要条件。大型的水利工程,没有国家力量作支撑,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而中央集权不仅有利于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能更有效地抵抗外部势力的入侵。


明明忘不了380


所谓的文明是经过历史检验而积累的行为规范,也是人民所期望和追求的公序良俗,更是大家普遍认可和愿意接受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规律。中华文明就是世间真理,真理是经过历史检阅的。真理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中国的文明千古传承就是因为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能觉醒后人而效法,是因为古圣先贤的丰功伟绩能感动后人而进步。

就拿我们所说的儒学来说,儒家思想其实是孔子祖述尧舜的英雄事迹,宪章文武礼义制度,而进行的历史总结。提倡和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讲究的是以孝感人,以德服人,以仁安人,以义聚人,以礼待人,以智育人,以信励人。正因为尧舜禹具备的高尚精神品德和贡献的卓越功勋赢得了时人的称赞,赢得了大家的归顺,也弘扬了优秀的华夏文明。

尧治理天下政治清明,敬贤用能,勤俭纳谏,重义轻利,爱护百姓,《五帝本纪》评价: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的文治武功俱臻美备,为古昔圣王。《说苑.君道》也说他: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这样的领袖是多么的伟大而英明,能够造福天下苍生的人,人民怎能不感激他?不推崇他?不拥护他?

舜是大孝子,以孝行闻名遐迩,以孝悌忠信礼义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虞舜家有瞽父,还有继母,父顽,母嚣,弟傲。就是这样的家庭,虞舜还能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以孝感人,以德服人,最后尧帝禅位于他,并将两位爱女婚嫁于舜,舜教导臣民以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美德。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都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隐恶而扬善,坚守孝道,使家庭和睦。这样的感人事迹,让人们爱戴他,也愿意追随他,史书就记载:舜生活的地方,人们纷纷来聚拢而居住,一年所居成聚(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方宾服。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大家自然对他感恩戴德。大家推举他担任部落联盟副首领,辅佐舜帝,舜也传位于禹,并传授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天下明德自虞舜始”。德治仁政是凝聚希望、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尧舜禹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中华心法,寓意深刻,意义非凡,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余年的根脉,是万世哲学之源、道统之传、为政之道的根基。理解了这十六个字,就懂得了中国文化精髓,就懂得了如何修身和管理社会。

人心惟危,人心是险恶莫测的,为了争权夺利,人们可能不择手段,为了满足私欲,人们可能大动干戈。但道心是微妙的,天命是难违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历代就有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治国理政必须施行仁政德治,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民富则国强,国家才繁荣昌盛。《贞观政要.君道》记载,一代英主李世民就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怨仇既作,离叛亦兴。

中国历史上数次从大乱到大治,都是中华文明觉照和指导的结果,中华文明使华夏民族愈挫愈勇,中华疆域越来越广。中国自古安分守己,奉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来不主动侵略别人,然而面对外患侵略,中华英雄就能在国难当头敢于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既使被强敌迫使华夏儿女臣服,甚至一个朝代的覆灭,但在优秀华夏文明的熏陶感染下,外族也会被华夏文明而同化,像蒙元忽必烈、金国完颜雍,像康熙、雍正都对华夏文明敬重和佩服,即位后,致力于修正和改变先辈的残忍嗜杀,进而推行和效法中华文明。毕竟文明是人类的标志,文明是民族的灵魂,文明是愿境的赞同,文明是幸福的共鸣,文明是光辉的永存。


德厚致远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只有中国即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

中华文明源于黄河流域,古时中原温暖湿的环境,广阔的平原为华夏先祖提供了充分的养份。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在总结了先民几千年,尤其是对尧舜禹炎黄帝时期先民的人文自然人伦文化总结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经验与原则。自成一个体系,指导着中国社会后续二千年的生存与发展。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将原先各自为政的诸候国重新归于中央集权,车同轨,书同文,奠定中华大一统基础,从此,大一统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无论后世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元清入主,汉文化的先进性以极强的同化力同化边骑民族,中华文化世代相传。

地理上,中原东临大洋,南面群岭,西凭峻山,北朝大漠,能威胁中原文明的只有西方波斯文明,罗马帝国,印度文化,但它只能在青藏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外望雪兴叹,止而怯步,虽然它们不一定是我汉唐大军对手,但天然屏障使中华文明引领东亚,自然成为一个独特文明体系。

天佑中华,却更是人杰地灵,让中华文明峰火相传,绵延不绝。


宋辞318


这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点所形成的。一,强悍而发达的历史,中国在三百年前,一直是世界最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国家,尽管华夏大地也曾分裂,统一,朝代改換,但汉文化为主的对农耕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改变过。二,汉文化的独特性:从氏族时代的壁画及骨刻或陶纹上的象形文字,到殷墟甲骨文,至前秦的金文彖字再到汉的隶书乃至晋以后的文字的形成和书写文章的文化内涵表达,五千年耒,只有发展而无改变!外形方块,字寓形声,仅中国的姓就有二万以上,不同字有十万以上,有数种组合可巨表万物,细表微情。虽难以学習,但其书形俊美多意,朗读声调俱全,这样的寐力更难被毁灭!三,包融性:尽管有少数民族占领建权,如元,清和一些时代的小国等,但`汉文化,文明的先进强大,都把外耒者融合其内,引导他们向汉学習,甚至属国,外国都派人交流学習,历史不泛其例。汉民族强盛而不侵它国,被占而仍自强不息,只有翻身而从末灭亡过这样的民族发展至今己是融合五十六个民族的华夏大家庭,连海外的华人都过祖国的节,掛赏字画,青花瓷器和风俗传承,外国也都越耒越多地喜欢中国文化,使近三百年受辱的落后局面在改革开放巨大成果中一去不复反。伟大的民族复兴就会实现!以上是我对四大文明,唯中国的文明保留至今末变的原由认知以呈试鉴。


黄亲国旗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目前一个说法是,只有中国从古到今一直传承了下来。关于传承的依据,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外来侵略者占领、统一,从这样论点来看,只有中国没有被侵略者统治,虽然中国古代发生了很多的战争,但是归纳起来,还是民族之剑的争斗。这种民族的争斗从没改变文化的传承,汉语、汉字、建筑、服饰被一直延续下来。虽然有蒙古族、满清少数民族统治了中原数百年,但是汉文化没有改变,而他们却被汉文化同化。

至于中国为什么可以传承下来,地理位置占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大东部,东面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面是遍布高山高原,沙漠荒莫的大陆内部。这就给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收到其他强力外族的入侵。

中国古代是农耕国家,长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怡人,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必需品自足自给,对外需求不强烈,所以中国对外也从没发动侵略战争,也没有引进外国文化。五千的历史始终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气息。


海纳百川233699882


因为这是一种重念想轻当下的思维和思考角度,仅此而已。

细说就是,所谓文明古国实质上就是一个抽象的静止的概念体而已,你完全可以说它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因为只要文明古国这样的意识代代传承下去,被传承灌输的人就是文明古国的想象认同者,文明古国化的人而已。文明古国是一个抽象的意识体,而现实世界的社会历史发展从来也没有断续,从来没有说一段历史与另一段现实活动的历史中间是真空的,没有,没有这回事的。也就是你去抽象出怎样的统一同一的内在联系性而已。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那就是,是文明古国服从服务于当下现实的我们,还是我们只是文明古国的存在,也就是,主体是什么?这个影响才大哩,


实践洞察


如果仅限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那么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原因,寻找的角度会比较窄。

比如,从地理上看,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处于地中海周边,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具备相互消灭的可能。但这个理由用来解释为何古印度文明消失而中华文明流传就缺乏说服力了。

而单从历史上看,古中华文明为避免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侵害、不断打击北游牧民族,数次造成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因难以生存而大规模西迁,并在西迁过程中消灭或融合当地民族——用这个推论来解释古印度文明的消失,有雅利安人西迁过程中分支南下成为印度高原统治者并作为高种姓延续至今的证据。

但作为更客观全面的依据,这种推论显然也不够严谨。

~~~~~~~~~~~~~~~~~~~~~~~~~~~~~~~~~~~~~~~~~~~~~~~~~~~~~~~

所以,更客观、严谨的分析,文明古国文化是否能流传下来,是综合原因下、社会制度竞争的自然结果,其中文明/文化上差异才是导致最终结果的主要原因。

比如,古巴比伦文明是半原始社会的奴隶制文明、古埃及文明是早期奴隶制文明,古印度文明应该也是半原始的奴隶制文明——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文明虽然灿烂,但作为体系不够完备,特别是在政治制度上缺乏能支持政权稳定的生命力。

一旦英明的国王死去,或者遇到强大的外敌,这些文明就很容易因亡国而消失。

对比中华文明能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有几个与其他文明不同的重要标志性内容:

首先是在奴隶制后期进入封建制的关键时段(春秋战国),孔子开创的有教无类为宗旨的教育/文化普及,让更多的平民能接受教育,让文化不再只掌握在贵族手里——这样当亡国后前贵族即使全死掉,文化传统依然流传。

换个说法,孔子对教育普及的贡献,让文化/文明的存在不再依靠少数精英,这是不管国号如何变、统治者是谁,但文明仍会发展、主体不会绝的根本(在五代十国、元蒙、满清时期最能体现这种文化优势的强大)。

第二个重要内容,是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封建官吏制度,可用相对最科学、最有效率的方式选拔人才进入统治阶层,实现社会管理者的最优化。

这种制度的优势,也是中华地区自唐之后,无论哪个民族/血统的人成为统治者,不遵守这种文明就要失败(汉族的李自成不遵守就不行,蒙古忽必烈及子孙不遵守更不行)。

~~~~~~~~~~~~~~~~~~~~~~~~~~~~~~~~~~~~~~~~~~~~~~~~~~~~~

所以,文明是否能流传、是否具有更广泛/持久的感染力,不在于具备那种文明的国家是否强大(比如南宋、明晚期就不强大),而在于这种文明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被百姓所学习/掌握。


理得心安



秀才说历史


其次,关于“流传最久影响最大”这个说法,如果是指“独立系统传承”和“影响的现实人口数量”,那发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的综合指数应该是最高的。但因为每一种文明本身都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地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发展流传的,所以,要在比较严格地意义上说“古代文明”和“古代文明流传影响”就会产生歧义。因为一种文明消亡可能是换一种方式新生的过程。比如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就是在民族迁徙融合,文明碰撞,互鉴的过程中新生,发展的。爱琴海文明(古希腊文明)就有他们的基因。

再次,文明古国如果换成文明区域,那就规范、也好理解的多。

第四、要真说流传和影响,至少到现在为止,印度区域文明流传的时间,影响的人口数量应该不必我们中国的差。

第五、古代文明流传久和影响大是不是一件好事儿,至少以阿岔看,还不合适过早地下结论,特别是不能糊里糊涂就下结论。因为“老”和“好”并不能划等号——这应该是一个常识结论。

第六、从历史角度看,中华文明区域自商代开始就一直努力建立一个大统一的政权文化经济体——货币文字道路度量衡国家制度生活习惯等趋同……一直是努力的方向,所以其文化文明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很强,别的几个就不具备这种条件。因为在中华文明周边没有能够消灭这个种群的力量。

第七、从地理角度看,中华文明相对独立,与其他文明区域有较大的空间距离,文明交汇碰撞竞争取代的可能性接近于零——中国历史上只有蒙古人成功占领这个地区,但文化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其余小的,基本上都被同化 。而这跟其他几个文明的处境就差距很大。其他几个都是分裂多,分化多。当然印度文化的稳定性也很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