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三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嫡子继承制度落实情况如何?

重舟难过千重山




天下大乱,有才能赢

我们这里可以看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曹操立嗣。曹操,汉朝丞相,死后更被追封为魏武帝,但是在他立嗣的时候却陷入了两难。当时从年龄,能力,才能,出身,这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可以继承曹操位置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曹丕为人谨慎,心思稠密。而曹植自幼聪慧,才华出众。从曹操的角度说,他是更喜欢第三子曹植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曹丕。为什么?因为曹丕让他看到了他的狠和善于掩饰,而曹植更加行为放肆。虽然传于曹丕也基本符合嫡子继承制,但曹操当时在两子之间徘徊这么久,去考察二人,也正说明当时传位更重才能,因为有才,才可以在乱世称霸。



传嫡传庶,看背后势力

看完曹操,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人。荆州牧刘表有长子刘琦,次子刘琮,按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刘表应传位给刘琦,但是为何最终传位给了刘琮呢?我们先暂且来将这两位公子做个对比。长子刘琦才能平庸,丧母;次子刘琮年纪虽小但自小聪慧,母亲蔡氏是荆州大族,他的叔叔就是蔡瑁,而当时蔡瑁等官员也喜爱刘琮甚于刘琦。如此相比,刘表传位刘琮,除了他聪慧外,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拉拢手下将军和荆州的世家大族。



盛世传位,传嫡不传庶,即使遇上稍不聪颖之人也无伤大雅,但乱世英雄辈出,有才者当天下,因此传嗣会更加注重才能,势力等因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理由,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蘑菇雅说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朝统治稳定的压舱石

古代中国社会,以嫡长子来继承家族的制度,是一个十分严格和合乎礼法的制度,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制度之一。嫡子继承制度,来自于中国的父系和一夫多妻制度的传统,主要是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为统一的准则。

周代,曾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贵不以长”,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来继承。 “嫡子继承制度”是维系宗法的核心制度之一,有利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分配,对维护家族和社会的统治和秩序有很大的贡献。

我们可以观察三国时期嫡子继承制度的表现来看看这一制度对于维护政权的重要性。

第一个例子,当然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大败之后,忧郁而死,遗留了家族继承的问题未能及时安排妥当。袁绍的三个亲子,袁谭,袁熙和袁尚三人为争袁绍继承之位而互相攻杀,最后被曹操所灭。

其次,就是荆州牧刘表,在晚年,没有为后嗣明确定立,这酿成了刘琦和刘琮在继承之位之争夺。刘琦听取诸葛亮之建议,代黄祖出任江夏而自保,而刘琮则成为荆州牧继承人,但荆州最后也给南下的曹操所侵吞。

最后,嫡子继承制度表现的最淋漓尽致的某过于在曹操选定继承人的事件上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曹昂,和曹冲四子为争夺曹操的政治继承权而各出其谋,最后,曹操听取贾诩的建议,立长子曹丕为继承人,成为新任魏王。这才避免了袁绍和刘表因儿子各争夺继承权而产生的祸患,从而稳定了曹魏的政局。


重舟难过千重山


众所周知的是,在三国的那个时期,主要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这三个国家,在赤壁之战之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先说刘备的蜀国,刘备的长子名为刘封,但是这个孩子并不是他亲生的,而是收养的。在不久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主刘禅。刘备这个虽说人心胸宽阔,可是自己的皇位不可能让一个外人来继承,所以他心里面还是想着自己的儿子刘婵。最后太子这个角色毫无疑问的给了刘婵。



再说曹操的魏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路之上打下了魏国的江山。曹操的长子名为曹昂,这个人是曹操十分喜爱的儿子之一。但是在出征的时候,其与典韦一同战死。随后曹操在自己喜爱的儿子曹植和曹丕之间摇摆不定,最后想着立贤吧,于是就把曹丕立为太子。这也符合当时立太子的规矩。


最后来看吴国,孙权嫡长子和二儿子先后病死。之后孙和又和孙霸二宫之争最后一气之下的孙权只能力了自己七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这也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综合来说,立嫡在三国时期落实的还不错,只不过有的嫡长子早早牺牲,就也只能立长立贤了。


紫禁公子


三国的嫡长继承制执行情况各不相同。魏国有五个皇帝,加上曹操,共立了两个太子,曹丕和曹叡,却做上了皇帝,他们都是长子,其中曹丕是嫡长子,曹叡没有嫡系兄弟。吴国皇帝四人,立了五个太子,只有一个孙亮做上了皇帝,孙登先于孙权去世,孙和被废,孙休的太子因吴国另立孙皓而没能即位,孙皓的太子因亡国无缘做皇帝,立太子遵从了嫡长制。蜀国有两个太子,刘禅和刘璿,都是长子,无嫡子,刘禅做了皇帝,刘璿因为亡国无缘为帝。

三国选太子,都遵从了嫡长继承制,但太子进位皇帝过程中,魏蜀基本是嫡长继承制,吴国则屡屡太子无法做上皇帝。


羽书迟


乱世时期,当然是以个人能力与机遇为主。

和平时期,庶子是绝对没有出头机会的。

西汉时期分界,之前的庶子等于奴隶。

西汉初期,国家政策是一夫辖五口治百亩,家庭财产是嫡长子继承,其余嫡子、庶子,都被称为余子,余子成年16岁均会被驱逐出去,身上只会有极其可怜的财产,然后自己打拼。有识字的,具备武学才能的,大多会从军或者給富贵家庭做门客,以求晋升。

嫡子都是如此,庶子就更加艰难,这是为什么西汉时期游侠众多的原因。毕竟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读书的。

三国时期又不一样。

乱世之中,寒门子弟才有晋升的机会,庶子同样有较多的发展可能,如果本身具备行政、计谋或者武学等方面的能力,当然是各方势力追逐的重要人力资源。

就比如袁绍。

作为庶子,他的母亲只是通房丫头,如果不是因为伯父无子而过继,袁绍永远不可能有读书上进的机会,更不会被举荐出仕而形成自己的基本班底,不过是嫡长子袁基嫡次子袁术管束下的家族旁支,结局如同李进一般。

李进是李典家族旁支,195年以自身部曲击败来乘氏县抢劫的并州骑兵,将吕布击伤并逐出县境。本来,这样的军事人才肯定是曹操需要的大将。可惜李家只能算县级豪强,家族资源只能支持家主李典一人出仕,所以即便牛叉的曹操也不敢公然破坏普遍规则,强行征辟李进出仕。如此耀眼闪过三国天空的李进,就此老死床榻,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


四川達州


三国时,以嫡为贵,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袁绍、袁术两兄弟不对付,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生,袁绍虽年长,但袁术一直拿这事打压排挤袁绍,两人关系并不好,否则两兄弟合兵一处,其势谁人可当。实际上,这种制度执行的并不好,袁绍共有三子,但喜爱小儿子,想传位于他,最终导致兄弟之间残杀相斗。刘表有二子,大儿刘琦丧母,小儿刘琮,其母蔡氏乃荆州大族,刘表最后废长立幼传位于刘琮,表死,刘琮降魏后被杀。曹操也曾为立储之事焦虑,最喜欢的是曹冲,冲死后,在丕、植之间举棋不定,后问计于贾诩,诩说,主公不见袁本初刘景升之事乎?操遂定丕。


梁溪居士陆建荣


一般嫡长子继承帝位,也有一些皇帝让有贤德,聪慧的儿子继位的,但大多数都是嫡长子继承皇帝的,因为是皇帝的大儿子,如果兄弟中没有贤德的弟弟,那他无疑是皇帝的第一人选,而战乱时期的话就得有能力抵御外部势力入侵的人继位的,但不可能一定是皇帝自己的儿子,比如东吴的孙坚他是东汉末年存在于东南沿海的一方诸侯,孙坚去世后就立长子孙策为东吴的国君,但孙策死后立自己的弟弟孙权为国君,孙权掌管东吴使东吴成为一方霸主,所以乱世继位无论是儿子和弟弟只要有能力,但一般皇帝会选儿子,如果儿子无能或者无子嗣那么就弟弟继位


千古嬴政71


额,跟其他朝代没多大不同吧?虽然名义上立嫡长子为主,落实的好像都不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