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生平

1890年,正值清朝末年国家虚弱,社会动荡。再加上列强环伺。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寅恪诞生了。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此时陈家尚属殷实,祖父陈宝箴(zhēn),是湖南巡抚,是一位实权派的维新变法忠实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戊戌(1898年)政变。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直到1900年7月22日去世。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父亲陈三立是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在外地的陈寅恪听闻父亲绝食的方式拒绝日本人的招揽,再加上自己国家土地的沦陷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几次悲恸的昏厥过去。

1928年,38岁的陈寅恪在上海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yún)结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求学

从小在一个维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再加上家境殷实,陈寅恪儿时启蒙就开始与家中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算术、地理。

1900年,10岁的时候因为祖父去世,父亲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一个是陈家本来就开明,再加上两江总督的支持,使学习的气氛焕然一新。即使是我上学的时候,犯了错误老师还要拿戒尺打手掌,高中的时候犯了错误老师还要脚踹。小学四年级到五年还要把课文炒5遍,到现在就记得抄课文了,抄的什么完全没有记住。不禁感叹如此家学渊源下,自小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以及学识。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1902年12岁的陈寅恪开始了自己的留洋求学路,他第一站选择日本,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和日本学者在家中学习日文,留洋学习这个事情一开始就没停下来,求学过程中又因为世界大战的影响。回国又出国。先后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1918年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在留学期间,他又学会了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学习了大量的外文,和西方的文化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学贯中外,又融会贯通。据说陈寅恪掌握了至少15种以上的外文,并融会贯通。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这时候陈寅恪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一生求学,只为求学,从来没有获得过一张学位证毕业证。正因为如此,求学的目的变得纯粹,对,就是求知,不附加其他的目的。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学术研究和贡献

1926年六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香港沦陷后,日军曾经用四十万元委托他办理东方学院被他严词拒绝。这其中有个插曲,据说日本人在占领香港之后,开始肆意搜刮老百姓家中的财产,只要是他们觉得好的他们一律不放过,而拿不走的他们就会直接销毁掉。而当他们到了陈寅恪家中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个老人和别的人家的人有一些不一样,在看到他们进来之后,丝毫没有任何害怕的神色,没有一点战战兢兢,只是坐在椅子上面静静地看着那些那些前来做"坏事儿"的日本兵们。这样的表现让那些日本兵觉得非常奇怪,所以就有一个略懂一点儿中文的日本兵用蹩脚的中国话问陈寅恪为什么不逃跑,而陈寅恪回应非常强硬,直接用地道的日本方言把这几个日本兵骂的狗血淋头。日本兵没有想到陈寅恪竟然会说日文,而且还说的那么流利,顿时吓得说不出话来了。后来还是这支军队的军官过来了,一下子认出了陈寅恪竟然是自己在大学时候的学长。原来在之前陈寅恪在日本留学过,日本话说的非常好,而且在学校也算是风云人物,很多日本人都很敬重他。那名军官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连忙对陈寅恪表示歉意,而且对自己的下属说,以后再也不允许有人来打扰陈寅恪。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在教学方面,也是独树一帜。陈寅恪明确地说,他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正因为他学识深厚讲课风趣,多是没有听过的内容,每次讲课都座无虚席,而且有很多教授也到场听课。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蒙历敦煌学,藏学,突厥学,宗教学等语言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供后人学习参考。这些著作和成果,都颇受当时的学者和后人倚重,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陈寅恪精通梵文和多种西域古代语言。更有盛传其通晓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满、藏、希伯来、拉丁、希腊、回鹘、吐火罗、西夏、朝鲜、印地、暹罗等20余种语言。考察其游学经历,陈寅恪应当掌握日语、德语、英语。参考陈封怀回忆,陈寅恪应当掌握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考察其游学所学课程,陈寅恪应当涉猎梵语,希腊语,巴利语。考察其所记录笔记,陈寅恪应当涉猎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货罗文(土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佉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应当是古波斯文)、希伯来文等等。再加上他在考据研究的过程中给后人创造了倚重学习研究的方法。这就是在茫茫人海中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迷茫的时候,有人指出了对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系统的阐述了一种可以摸到结果的道路。

三百年来第一人,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

史诗互证方法

陈寅恪的著作,多属考证性文字,但他的考据方法是大量的学习文字和史诗小说,信笺等等各个方面的文字记载,因为这些文字的记载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的反映,而不是仅仅从历史记载,野史等方面来考证。他以考据为手段,在考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注意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陈寅恪在以实事求是、精密严谨的考据之学时,也吸收了追求义理的作风,注重探求历史的规律。在西方历史语言考证学派的影响下,他十分重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因为语言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记载,这个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证据和反映。因此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十几门外语。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工具,对中外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在西方文化史学的影响下,他在历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学观点,从民族与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陈寅恪对考据方法加以创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新考据方法。其考据方法的特点即"诗史互证"与比较的方法。我举个形象的例子,同一时代同一实践,有N多种说法和说辞,那么各个方面的交集,能够相互作证的地方那就是最近接真实的地方。

凡是经历过大革命的人都没能逃脱,陈寅恪预感到,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将遭受一场浩劫,整个中国及他个人的噩运已经逼近。"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震天撼地,文革风暴席捲康乐园。造反派们"踢开党委闹革命",学校负责人被打成"走资本主义当权派",教授、副教授们被打成牛鬼蛇神,一个个被揪斗、掛黑牌子、剃阴阳头、戴高帽子、遊校示众,进行人身侮辱。工作队也因执行了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被迫接受群众的批判。陈寅恪所担心的人间浩劫却降落到他头上。他是在劫难逃了,红卫兵抄家封存全部藏书;翻箱倒柜,把家中珍藏的字画、文物、书信,以及留作纪念的金银珠宝首饰和值钱的细软,洗劫一空;有的人还将他晚年的最后著作《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一些诗文、手稿、书籍抄走,有部分手稿至今下落不明。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厉声训斥和批判陈寅恪,更是成了家常便饭。陈寅恪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备受凌辱,不出一声,心里却充满愤怒。他不明白,大学生如今怎么变得这么野蛮粗暴?有一天晚上,几个红卫兵凶神恶煞来抄家,竟然粗暴殴打年老体弱的唐筼。据后来校方统计,在"文革"中像陈寅恪那样被抄家的教职员有206人,被揪斗、审查的有223人,数目不小啊。陈寅恪热爱生命。虽然他在文革中备受凌辱,但是他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绝不走王国维那样的自杀之路。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中国文化就活在他的生命之中。他本人既是20世纪学术文化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他亲历这场浩劫,活着就可以见证这段历史,想看看毁灭文化的大革命运动如何收场?几个呼风唤雨的跳樑丑类,怎样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惩罚?浩劫之后,中国文化又如何复兴?所以,他要治病,他要活着,要清清白白地、有尊严地活着,宁可忍受身体上的痛苦,也不怕受恶言冷语的中伤,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就要守望正在沉沦中的中国文化一天。

陨落

1969年10月7日晨5:30,一辈子守望中国文化,守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因心力衰竭,又突发肠梗阻、肠麻痹,无法救治而凄然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虚岁八十。11月21其夫人唐筼因过于悲痛,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再加上长时期的过度劳累,体力透支,终因脑出血、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併发,抢救无效,追随丈夫于九泉之下相继逝世后,二人的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因"文革"问题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是为陈寅恪墓,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镌刻陈寅恪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一代国学大师在去世24年后终于入土为安。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柳如是别传》

到最后用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柳如是别传》柳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贫寒,幼年被卖与官宦人家,后沦落青楼。其人不仅貌美,还善诗会曲,能书擅画,行风流纵诞,志不羁陋俗,敢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时官腐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柳如是出生那年,明朝萨尔浒战役大败。幼时被卖妓院,学习琴棋书画。14岁那年已经初长成,被已经辞官的首辅周道登强索为侍妾。周颇为溺爱,遭遇其他妻妾嫉妒污蔑柳如是和男仆私通。导致差点被处死,逃过一死,却又被卖为娼妓,开始了浮家泛宅的游妓生涯。

在陈继儒的寿宴上相遇的,彼时柳如是已颇有才名,遇到了宋征舆,宋征舆对柳如是的身世和才华感佩不已,特意写了《秋塘曲》赠给柳如是。之后,二人开始交往。柳氏才情横溢,或浅唱低吟,或高谈阔论,一颦一笑都令宋征舆为之倾倒。然而柳氏的出身却不为宋家所容,而柳如是此时亦被其他官员所惦记。

柳如是无法,只得上门找宋商量:"为今之计,奈何?"不料宋为人懦弱:"姑避其锋。"

宋的桌子上有古琴一张、倭刀一口。柳如是听闻此言,持刀斫琴,七弦俱断。

继而对宋说:"我与君自此绝矣!"。

随后遇到了陈子龙,因他的关系柳如是成为了江南文人圈中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与诗人。

1635年,陈、柳二人开始了同居生活。柳如是将二人同居的小楼命名为"鸳鸯楼",把这段时间写的词集命名为《鸳鸯楼词》。遇人不淑,却又渴望真情,以真情待之。柳如是为人校书维持生活,陈子龙则埋头攻读以备科试,一切看似都那么美好。然而此时的陈子龙却是早已有了家室。同居期间,陈子龙的妻子来到鸳鸯楼大闹,柳如是深感受辱,毅然离去1647年,陈子龙在反清的过程中被清兵所浮,清兵多方招降,不屈,后投水死!后经朋友引荐,在西湖的一艘画舫上,她结识了"东南文宗"钱谦益。或许,二人相视的那一刻,西湖的碧波也泛出阵阵涟漪。白首红颜,从此成为莫逆。"天下的才学,唯有钱学士(钱谦益)的才算是有才,我要嫁人,也要嫁这样的人"钱谦益像柳如是把钱谦益比作汉代大儒马融,钱谦益把柳如是比作私奔的文君。

她敬钱谦益学识渊博,钱谦益怜爱她出淤泥而不染。钱不顾众人反对,取柳为妻。那年他59,她23。如果人生没有波澜,那么你好我好大家好。每个人都可以不用经历刻骨的考验,都可以你侬我侬。一生到老,艳羡后人。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1645年,清军陷南京。

面对山河破碎,柳如是劝说钱谦益与殉国,不做亡国奴。然而钱谦益有钱,有漂亮的美妾,贪生怕死不愿自尽。

柳如是要投河自尽,与国存亡,不愿苟且。也被拦住,说水冷。清廷让降清官员都去北京拜见,柳如是穿红衣为钱谦益送行,红者,朱也,毕竟最后一个汉人皇帝是姓朱,朱元璋的朱,守国门死社稷的朱由检的朱!钱谦益受人牵连,被关入狱,柳如是亲赴北京,上下打点周旋,营救出狱。后,钱谦益称病还乡。还乡之后的钱谦益在柳如是的相助下,表面上归隐,实际上和一些反清复明,恢复中华的势力联络,鼎力支持他们的复国之心。但大部分都是失败告终,心灰意冷的钱谦益才写下了"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1664年,八十三岁的钱谦益去世。柳如是随后以缕帛结项自尽。柳死后没有和钱谦益合葬,在旁边才是柳如是的墓,角落里的墓碑上面刻"河东君之墓"。

对命运,几度被迫为娼,但从不放弃面对生活的渴望。

对爱情,没有盲目认命,敢爱敢恨,没有故人妇人从一而终,以爱为生,以命为情。

面对国家,她没有屈膝变节,以死明志。

这可能是陈寅恪先生给我留下的: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