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何不揍匈奴了,反而修起了“劳民伤财”的长城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亡六国,一统天下后,又派了大将蒙恬领三十万兵马北击戎狄。过了六年威震匈奴的蒙大将军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的骑兵展开殊死决战,一战夺下了河套地区,匈奴的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何不揍匈奴了,反而修起了“劳民伤财”的长城

秦始皇

就在很多人都以为秦始皇不久后就会发起狠来,把匈奴这个几十年的恶邻彻底打垮,纳入秦帝国的版图时,三十万凯旋的秦军,却接到了转攻为守的命令,以先秦时期,燕、赵、秦的旧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开始修筑“秦长城”。这一举动劳民伤财,死伤无数。秦修长城也被后世诟病为间接灭亡秦朝的导火索。既然匈奴是心腹大患,以当时秦国横扫六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以及秦始皇的个性来看,显然不是害怕匈奴。那么在经济学家秦始皇心中,停止北击匈奴,与耗尽国力人命施暴政去修长城相比,究竟哪样更划算?

一、打得赢匈奴,但却打不死

秦军以步兵为主,怎么也跑不赢四条腿的匈奴人,而兵源基本上都是农民,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训练相当数量的骑兵,国家在生产力和税收上就要蒙受巨大损失,即使训练出强大的骑兵,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恐怖的开支。《史记》中曾经记载,汉朝远征匈奴,从中原运1石粮到北方的前线,运粮队这些人就要一路消耗192石的粮食。历经数百年混战后,才统一后的秦帝国,人口下降,经济也下滑了,这个时候远征匈奴,经济基础首先就是不允许的,而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作战成本却很低,从小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边放牧边作战,一路打一路抢,后勤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农耕民族,就算打赢了匈奴人,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何不揍匈奴了,反而修起了“劳民伤财”的长城

匈奴人

汉武大帝雄才伟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消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反观游牧民族,打中原成本低,收益却惊人,而且他们还是游击战的祖师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打败他们容易,歼灭却很难,汉武帝倾全国之力,用了祖上三代积蓄,也没能一劳永逸的灭亡匈奴。秦国从立国之初就夹杂在西戎之地混居,历代秦王面对打不死的“戎狄”,还是打过不少交道的。所以秦始皇选择修筑长城,而不是北击匈奴,其实正是基于对“戎狄”的深刻了解。

二、秦国不需要戎狄之地

禹设九州时,华夷之分就已经形成,虽然秦国自己,也经常被东方六国喷成是“西戎”,但秦好歹是周王室正式册封的,内心也是看不起犬戎、匈奴等蛮夷的,哪怕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没有真的想要跟游牧民族做亲戚。用长城来做华夷的地理区分,是当时很多中原人士的共识,没人想接纳匈奴,而且真打下来匈奴来,有用吗?在当时的生产力环境下,不让匈奴人骑马射箭了,收缴武器做铜人了,总不能让他们在草原上种田吧,内迁胡人显然也不靠谱,后来西晋的“五胡乱华”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中原王朝的税收都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是没什么实质的经济利益的,所以接纳匈奴对当时的秦帝国来说,也是徒增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南下征讨同为农耕之地的百越,显然就划算得太多了。

三、长城可能比你想象中更有用

当时流传着秦始皇修长城的一个原因是“亡秦者,胡也”这个谶语,修长城的种种举动,也是间接激发民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亡秦的虽有“胡”的部分作用,但从秦朝接过天下的却是汉人。方士卢生的谶语,极可能是六国贵族想出来的损耗秦国力的办法。那么长城真的没什么用,只是秦始皇的迷信思想作祟吗?在秦朝以后,失去了长城就意味着中原地区门户大开,北方胡人可以长驱直入,参考“五胡乱华”的晋朝和失去幽云的宋朝。

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何不揍匈奴了,反而修起了“劳民伤财”的长城

长城

长城虽无法完全拦住敌军,但在一些重要关口还是有极强的防御作用,那些很容易突破的地方,往往不是经济或者政治的要点。哪怕你几十万大军南下,我挡不住你,点个火,抽根烟,报个信还是可以的。这样的预警作用还可以防止敌军小股偷袭,因为长城的作用不完全是阻挡他们进来,还有一部分功能是阻止他们出去。小股偷袭的骑兵,只要在关内被长城守备军发现,城门一关,那股骑兵就被堵死在长城以内,就算抢东西得手,也要挨一顿胖揍。最后有了长城,还可以方便中原的主动出击,长城就是中原的驻营地、补给站、传送门。秦始皇修长城,就把流动不可知的战场变为固定的战线,如此一来原本的成本和收益就彻底颠倒了过来。

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何不揍匈奴了,反而修起了“劳民伤财”的长城

秦长城示意图

依托长城打阵地战,农民就不用训练成骑兵,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闲时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绝对是个卓越的经济学家,这笔账算得极为精明。再后来,长城的作用就不仅局限于军事了,能有效隔绝中原地区的商人,不让他们私自与塞外做生意。垄断了贸易,从经济上制裁游牧民族,这个作用也慢慢开始大于军事上的防御。所以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明朝正德年间最无厘头的明武宗,很认真的算过一笔账,派八万兵马出去鞑靼,一年需要费用一千万两,还有可能打不赢,而换成修葺长城只有五万劳工,费用不过百万。而且还有很多细账,比如调用民工,民工干完活了,回去还是农民还能种田。而调用大军,大军就要长期吃军粮,不种田纳税。修好了长城,长城以南的农民又可以安心的开辟大量的新耕地。其实不用军队还有一个比较隐性的原因,要是征用军队,就会产生手握重兵的大将,怎么防范这种远离控制的大将,对朝廷来说更是一件上火的事。还是用民工比较好,毕竟工头比大将好对付。于是明朝也成了继秦朝之后最热衷于修长城的朝代,毕竟成本高低,太一目了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