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待功臣的光武帝,为何独对彭宠刻薄寡恩?竟逼其造反,身死族灭

从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成为古今第一位皇帝算起,直到清朝宣统逊位,封建帝制寿终正寝,其间两千余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皇帝多如过江之鲫。可是,他们中间够得上历史和道德两把尺子衡量标准,既有功于历史发展,又宽厚仁慈的,那是凤毛麟角。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算是首屈一指的一个。

刘秀之所以能享受到如此高的赞誉,与他登帝时优待功臣密不可分的。刘秀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他经常对功臣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但唯对一人却是例外,他就是大功臣渔阳太守彭宠。

宽待功臣的光武帝,为何独对彭宠刻薄寡恩?竟逼其造反,身死族灭

彭宠为南阳宛人,其父彭宏在西汉末年官至渔阳太守。后在更始政权中,彭宠又被渔阳地方势力拥护当上了太守。彭宠为渔阳太守不久,光武一行就渡河北上到达了幽、冀。因渔阳、上谷在幽州十郡中地理位置最突出,兵力也最强盛。光武到达幽州后,凭借渔阳、上谷两郡兵力,平定了王郎邯郸政权,消灭了纵横河北的各种农民军力量,将幽、冀二州收归己有,并依凭河北力量,得以摆脱更始政权的束缚,进而争衡天下。

在这一过程中,彭宠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然而天下未定,光武即位于部,彭宠所遣将校吴汉、王梁、盖延等都位居三公、上将,却置彭宠若忘,对他不仅没有任何的加官进爵,还刻意冷落,压低接待规格。彭宠于是叹曰:“我功当为王,但而者,陛下忘我邪?”。谁知这光武帝于是借口彭宠这一“不满”言论,大加利用推波助澜,漏泄幽州牧朱浮谮构之言,胁恐彭宠,促成其反。

后彭宠自信清白,上书请求与朱浮同归洛阳,辨明被诬情形,并致信其旧交故吏——此时光武身边举足轻重的大功臣吴汉、王梁等,让其代为辩白。然而光武拒绝其请求,吴汉、王梁等察言观色,深明光武对待彭宠的态度,竟也不敢给其故主回信。彭宠洗刷无望,走投无路遂发兵反叛。

而对比对汉室中兴之功远不如彭宠的隗嚣,割据陇西,心怀两端,先附后叛,归附之时光武待以殊礼,恩宠绝异群臣,叛形己露,而此时光武帝却仍极力挽回,即使兵连祸结达数年之久,仍不放弃劝降希望。还有东汉政权的顽固敌对势力,盘踞巴蜀的公孙述,乘新末之乱,先光武而称帝。光武帝仍殷勤致书公孙述,崇其礼遇。公孙述拒不听命后,光武帝才调兵遣将行征伐之事,即使如此兵戈既交,公孙述数杀汉大将,光武仍频频致意,并告之“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

彭宠作为一个功臣,上疏示弱愿与朱浮同归洛阳,洗刷不白之冤,光武却不许,相拒三年,竟无一纸劝降之书,一介游说之使。光武大度能容乱臣贼子,却容不下对他有恩有功又无过的彭宠,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向以宽厚待功臣的光武帝,为何对彭宠如此“刻薄寡恩”?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彭宠被逼而反、身死族灭的悲剧呢?

宽待功臣的光武帝,为何独对彭宠刻薄寡恩?竟逼其造反,身死族灭

宽待功臣的光武帝,为何独对彭宠刻薄寡恩?竟逼其造反,身死族灭

光武之所以必欲置彭宠于死地,除史书强调的彭宠“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的居功自傲情绪外,还有彭宠在光武南北功臣集团中具有特殊地位,但更主要的是因彭宠对光武称帝有不拥戴迹象。

光武兄弟与更始同起南阳,更始之立虽非光武兄弟之本意,但既受其斧钺之赐,则君臣名分己定,更始虽不足以有为,亦不如史书所言那样的不堪。更始之立,并非史书所言因“新市、平林诸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威名而贪圣公懦弱"。更始称帝也曾得到南阳豪杰的普遍拥护与支持,与光武兄弟首谋起义的宛人李轶兄弟尚且归心更始,其余可想而知。光武称帝之时,长安虽乱,更始仍存,此时兵强马壮的光武不仅不救长安之急,反乘乱自立,此举必为众多仍归心更始者所厌弃。

更始败亡之后,其残部既大多与光武同起南阳,关系密切,理应自然而然的归附光武。但观诸史实并非如此,其中仍不乏忠贞守节之臣,效忠更始,不降光武。如谏议大夫南阳郭丹,就不愿归光武,为更始发丧,衰短尽哀。建武二年,遂潜逃去,敝衣间行,涉历险阻,求谒更始妻子,奉还节传,因归乡里。另外尚书仆射鲍永在未得更始死讯时,屡拒光武之兵,收系劝降之使。所以,史上上说的“更始败,诸将悉归光武”并非实情。

建武二年,更始郾王尹尊及诸大将在南方未降者尚多。舂陵宗室,对光武称帝,即使在更始败亡之后,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迟迟不肯归附,直到建武二年三月,“故侯嫡子”刘祉投归光武之后,其余宗室成员才陆续到洛阳。由此可见光武称帝,并不为更始集团众人所拥护。

但是光武称帝的阻碍除了功臣集团内部亲更始力量仍在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跟他本无主从关系,在河北拥有相当实力,因平王郎灭群贼立有大功,在光武集团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河北诸将。但起初提议光武称帝者的皆为南人,许多河北将领的态度尚未分明。

宽待功臣的光武帝,为何独对彭宠刻薄寡恩?竟逼其造反,身死族灭

而彭宠渔阳太守一职,出自更始政权所拜,在平定王郎、消灭群贼的过程中,渔阳诸将功勋卓著,在光武功臣集团中地位显赫。彭宠作为北人领袖,他的向背自然对光武称帝会有较大影响。因此,光武此时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彭宠能代表河北诸将,主动提议光武称帝,这样的话,光武也才好打消疑虑,顺势称帝。

但事情却并不如光武之意,与南人不断提议光武称帝不同的是,彭宠对拥立光武称帝一事却一直保持沉默,不做任何表态,甚至还有反对的迹象。于是,朱浮告诉光武,彭宠就像王莽时期的甄丰一样,起初助王莽提升自己地位,等自己位望已足之后,并不支持,甚至反对王莽称帝。朱浮所指是显而易见的,而光武也是明白人,于是光武与彭宠就此心生“嫌隙”,这一点他暗示了彭宠将不满光武称帝而被诛的可能性。

彭宠对光武称帝有不拥戴迹象,河北功臣势力过于强大,而河北民心又是如此不安。这样彭宠的存在,无论对光武个人权威的树立,还是河北地区的稳定,都构成极大威胁。光武为加强皇权,免除河北后顾之忧,全力经营天下,必然要铲除不稳定的根源,于是彭宠“被逼造反,身死族灭”的悲剧命运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