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明宗室当皇帝?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明朝其余宗室和文武大臣纷纷南渡,其后以明朝二百余年的底蕴和秦岭江淮天险建立起南明政权,抵抗清朝大军,历经四帝一监国。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帝及太子被吴三桂所弑,南明灭亡。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明宗室当皇帝?

康熙曾写挽联道: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难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说的就是郑成功,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这位矢志复明的敌人是相当赞赏的,可自诩明朝忠臣良将的他,在永历帝被杀后,却始终没有扶持具有明皇室血统登基,而是继续延续永历的年号,以明政权存在,控制并辐射东南数省。

那么南明灭亡后,郑成功及其后人郑经为什么不让逃亡台湾的其余明朝宗室登基呢?

1. 永历既没,明正统亡,余者名望不足

根据史料记载,郑成功在金门、厦门经营明郑政权时,被清军杀的大败的鲁王朱以海和一群明皇室远支前来投奔,如宁靖王朱术贵、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等等,除了鲁王朱以海外,余者名望尽皆不足,难以号令全国各地的反明武装。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鲁王呢?按道理讲,鲁王朱以海地位尊崇、名望较高,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监国(即一旦皇帝意外去世就由他继位的准皇帝),因此一旦迎立新君,鲁王朱以海那可是首选。为什么不选呢?那就不得不讲讲鲁王朱以海的“黑历史”了。

前文说道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缢,一大群的明宗室子弟在各地反抗武装的纷纷自立建立起大小不一的明政权,总共来说共经历了四帝一监国,分别是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宏光帝在位仅一年,因内讧被活捉,随后弘光元年六月,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年号隆武,得到了各地反清势力的认同,不久鲁王朱以海也在绍兴监国。面对京师沦陷、天子以身殉国、各地仁人义士起兵反抗,鲁王朱以海和隆武帝本应一起为振兴大明江山而努力,但另无数反清人士寒心的是,鲁王和唐王竟然同室操戈。大家都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如同日本侵华一样,国共求同存异、奋力抗击,然而同室操戈不仅不利于凝聚人心,也不利于统一力量,不被信任是正常的。

2. 反清武装众多,明宗室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明宗室当皇帝?

崇祯以身殉国,明宗室南渡,各地武装政权纷纷拥立明王室成员割据一方。按照中国的地理环境格局,以秦岭淮河以及长江的天险,阻击清朝大军,未尝不能西晋和北宋南渡建立起东晋和南宋一样,延续大明江山。

但弘光帝元年爆发的三大疑案尽显党争、其后抗清主力左良玉和马士英内讧致使扬州失陷,清军屠城十日,不久弘光帝被杀、昙花一现的潞王朱常淓等四王监国政权,仅存数日便被推翻、及前文说道的鲁王唐王同室操戈、隆武帝死后纷立的绍武和永历政权更是内斗不断,也许是大明江山气数在崇祯煤山自缢那刻已经丧失殆尽,南明的各个小政权在获得权势地位后纷纷一致对内,和其他并存的反清武装兵戎相见、你死我活,荡然无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想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时方知毛主席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对方是何等的睿智。

天下动荡,有野心之人纷现,特别是自大明立国以来被当做猪养的皇室旁支,虽然如同寄生虫一样趴在大明身上吸血,但既然正统灭亡,皇室旁支就皆有继承皇位成为九五至尊的希望,他们普遍对于皇位极度渴求,大有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想法,于是这群人不思稳定大明江山,反而把目光看向并存的南明政权,企图以确认其自身的唯一性和合法性,美名之曰攘外必先安内,殊不知这正好给予了清朝各个击破的机会,大明江山就此消亡。

因此这些令人不放心又有内斗爱好的皇室旁支,一旦没选好人,很有可能会被他们反攻倒算,到时候郑氏家族何以立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曹操那样,毕竟历史上只有一位曹丞相,故郑成功一番考量干脆不再立其余宗室为帝。

3. 私心为重,建国称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朴素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不满统治阶级发出的呐喊。那么对于已经占地自立的郑成功而言,何尝没有自己的一番私心,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谁还没有自己的一番英雄梦呢?醒掌杀人权、醉卧美人膝,我想郑成功、特别是其子郑经如此想法甚重。

公元1647年,隆武帝被射杀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本来以明忠臣自称的郑成功,此时应该表示听从号令并交出兵权,然而他并没有,仅仅是表示可以奉永历帝为正统,至于兵权,那就别想染指。特别是后期以延平王的名义开府建制,更是俨然独立,自立一方。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明宗室当皇帝?

公元1661年,永历帝逃亡缅甸被引渡回国后,吴三桂将其绞死,随后不久郑成功也病死,其子郑经继承权位,此时抗清大业已经江河日下,郑经退守台湾,治乡抚藩、设立政权、开发台湾,改东都为东宁,并且优待跟随退往台湾的明朝宗室,特别是以王爵礼遇宁靖王朱术桂。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郑明政权虽然也有着反清复明的想法,但反攻大陆不成,最后其子郑经上书清廷请求效仿琉球、朝鲜等藩属国朝贡、开通海澄互市,其心思想法可想而知。

4.终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昧的追溯历史是毫无意义的,但把握历史,晓悟历史之兴衰更替,启迪人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才是我辈之所求,正所谓天下风云出我辈,历史皆是由当时之人民创造的,为何我们不能成为那个创造历史的人呢?与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