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哪个功劳比较大?论个人能力哪个更强?

看史明理


李善长:明代建国的股肱之臣,堪比汉代萧何,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对明代建立功勋最大的功臣,毫无疑问就是李善长。朱元璋最初被郭子兴所忌惮,想把李善长调离朱元璋身边,而李善长在朱元璋人生起步的困难阶段,选择了对朱元璋的坚定支持,这对于朱元璋而言,至关重要。

朱元璋攻城略地,所过之处都是李善长出台政令,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与萧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样的。在朱元璋统辖手下大臣,制衡武将的方面,李善长也积极出谋划策,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这又是张良的功绩。编纂《元史》,李善长有司马迁的功劳。汉初设宰相,左为尊,李善长为左相,封公,乃人臣之极,三公之首。

可惜的是,明初的对权臣的清算,让他的功绩被遮掩了很多,但是事实是不能抹杀的,我们可以说一个古人好,说一个古人坏,他生前做过的事情,却并不是能够轻易的被历史遗忘的。

反观刘伯温,虽然在《明史》中略有褒奖,然而却没有较大的实际贡献。刘基在巅峰的时候,做到了御史中丞,不过是个二品官,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能够排进前30名就不错了。但是刘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会接神仙方术吹捧帝王,地方日食、井水干枯,他都能解释为“君权神授”。没有大的才华,行的都是吹捧之能,所以得以平安。刘伯温晚年,地方一个县令要见他一面,刘伯温都能立刻报告给朱元璋,其人可见一斑。有猜测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可能也是因为讨厌他总是告密吧。而刘伯温去朱元璋那里告状,说胡惟庸要毒死自己,朱元璋很冷漠,说明刘基的地位和重要性真的很一般。

《明史》中有一段,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当宰相,刘伯温居然用相面之术解释谁适合谁不适合,如果朱元璋相信他的鬼话,估计最后的汉族王朝开国皇帝就叫陈友谅了。

刘基是怎么获得后期的名声呢?明朝第十个皇帝明武宗的时候,距离朱元璋开国150年左右了已经,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想要找个开国功臣来纪念一下,发现开国功臣基本上已经都被打倒不能翻案了,就拿出了刘基说事。并且称其“渡江策士无双,古今文人第一”。授予太师什么的,这个时候刘伯温才成为了一品。

最初刘伯温只不过是元朝末年第二十三名的进士,社会大变革时期跟了朱元璋。到了明武宗的时候,开始树立他为榜样,清朝末年天下巨变,有人借其口编造了《烧饼歌》,至此声名达到巅峰。


村中无人对局


他们两人都是当时人杰,但是两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李善长相当于汉代的萧何,主要工作是,安定国度,抚慰苍生,供给粮饷,不隔绝运粮通道;刘伯温相当于汉代的张良,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是参谋型人才。一个擅长管理,一个善于搞阴谋诡计。

就功劳而言,我觉得还是李善长功劳更大。明朝开国之后,李善长被封韩国公,俸禄四千石,位列开国六大公爵第一,是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封公爵的大臣。而刘伯温被封诚意伯,是最低等的爵位,俸禄才两百石。这是朱元璋论功行赏的结果。朱元璋还是非常肯定李善长的功劳的。

这样的封赏,朱元璋也是有私心的。首先,朱元璋是个乡土观念很强的一个人,李善长是他同乡,再一个,李善长这个人能力很强但是为人低调,是朱元璋的老下级,深得朱元璋信任。开国之后,国家也正需要这种管理型人才,所以综合考虑就封他开国第一大公吧。而刘伯温这种搞阴谋诡计,搞政变,擅长颠覆国家的人,开国之后还需要这样的人么?不宰了他就不错了,还要啥封赏。

能力上,综合考虑一下,还是刘伯温更强吧。刘伯温多谋善断,给人感觉就是助楚则楚强,助汉则楚亡,对天下大势分析极准,对人心也了解特别透彻。

个人肤浅的看法。哈哈



风吹星光颤


刘伯温随军出行提供作战策略,负责战事策划,把方向、定基调,相当于军师。曾提出堪称比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务十八策”的等一系列正确战略方针,为朱元璋平定割据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朱元璋对其评价:“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李善长坐镇后方,提供钱粮,招募兵员,为前方战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作具体的行政事务,相当于总管家。

朱元璋建政后,李善长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封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刘伯温授号“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这一切,原因一、钱粮人是作战的首要因素,后方行政工作对于前方战事起着决定性作用,故而李善长在明朝建立中起的的作用是最大的。二、李善长投奔朱元璋较早,属于明初统治核心层安徽系人员,刘伯温等其他地域人员在建明后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排除出了统治中心。

故而,论功劳李善长居首,管家作用大于军师。论个人能力李善长和刘伯温在各自领域各有所长,难以评断。





東方史話


刘基是外聘人员,起初是充当备顾问预谋略的工作。他本人25岁时就在蒙元朝廷相继担任过县丞、掾吏,38岁时做教育系统的省级官员,在投靠明太祖前他的官职是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这年他41岁,这期间也主管过一段时间军事。

在成为吴、明官员之前,刘基在前朝参加过科举,做过官,加上务实,性格耿直,知民疾苦,地方上名气大。

1360年,49岁的被朱元璋礼聘为谋臣,而后世某些人说刘是再世孔明,活诸葛之类的观点,应该就是受这期间的影响。

56岁时,刘基成了吴国的太史令,第二年做了明朝廷的御史中丞(御史台二把手)兼太史令兼弘文馆学士,爵诚意伯。

作为外聘谋士,1360-1367年这段时间,他参与了灭陈灭张及灭蒙元的战略规划,而刘基多谋正断,机略过人,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2.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他比刘基大三岁。

太祖略滁阳是啥时候?是至正十三年冬,李善长39岁,刘基辞官在家。

离开濠州独自发展的朱元璋刚刚扩充了兵力,朝着滁州而来。这个时候28岁的朱元璋充满着坚毅勇武,年轻使得他体魄健壮,思维发达,本身就很有见底。与李善长聊过以后,他认为这个当地的名人言谈很有道理,于是就认命他为掌书记,管文件档案,后勤等工作。

攻克滁州以后,两年后朱元璋克和阳,这一次让他对李善长刮目相看的事情是李打败了前来偷袭得元兵。

克太平后,李善长被任命为元帅府都事(跟之前的掌书记没啥区别,还是给朱元璋管档案后勤 )。

不久28岁的朱元璋攻下集庆,李善长做了他的行政一把手。

这时候猛人朱升被礼聘,刘基被礼聘。

说到谋略,朱升笑笑不说话,问问别人我跟小朱说的啥名言。

刘基做太史令的时候,李善长是右相国,刘基做御史中丞时,李是左相国,爵国公。

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霸战争中,谋士不仅仅只有刘基,还有很多人。而说刘基谋略高于李善长,可能有所偏颇。毕竟管理这些谋臣的人就是李善长,他通晓典故,裁决事物果断迅速,后勤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让老板烦神,而又跟随太祖时间比较早,早期艰难创业经历多,军政亦多参与。

《明史·李善长传》: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李善长是务实型人才,讲透彻点就是既能参与谋略,但是更优秀的是具体的执行。那么为什么封赏会高于刘基呢?

结合上述,以来李善长跟随太祖的时间比较早,从濠州出来找方向的朱元璋那会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可以说共起于草莽,创业于危急。而来从朱元璋对他的任命来说,确实反映了李善长本人的工作能力很优秀。

没有牛叉的团队,是搞不定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论钱论地盘朱元璋没得比,所以内政军事的微操就显得很重要了。

刘基与其他谋士一样,在大的战略决策方阵上,有着很清醒的预判和认知,但是落地执行差了些。

太祖的评价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什么功劳,但是跟随我创业的时间很早,在供应军需稳定地盘上,功劳非常大,完全应该给个国公干干。

这当时人当事人当权人说这个话,已经很全面了~



知行阳明道


以功劳来说的话,自然是李善长更加突出,朱元璋也给出了答案,开国后论功行赏,李善长任左丞相,封为宣国公,之后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在六个公爵中排名首位。

而刘伯温则相形见绌了,虽然也是开国元勋,但跟李善长还是比不了。洪武三年他被封诚意伯,他主要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民间声誉很高,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要说谁的能力更强,这个不好比,这2人都在不同领域,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对于领导者来说,不做选择题,这2人都要!


红黑圣西罗


李善长出生在1314年,辞逝于明朝1390年,年享76岁,属于安徽人,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功臣之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同乡,因为会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从打江山开始,就一直跟随左右,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是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开国功臣之一,功不可没,赐免死金牌,深的朱元璋宠爱和信任,其可以免除李善长2次死,还可免除一次子孙之死,可谓是受宠爱万千,自然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自幼就爱读书,有谋略和智慧,而且在法学上面有一定的研究,可以预测很多的事情,而且大多数事情都被他说中,又懂得看人,会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和赏识,为什么说李善长是智勇双全?当时朱元璋攻占滁州之时,出其谋略,并且还参与了重要大事的决策,军队物资供应都是又李善产负责,当时朱元璋对其非常的信任。

晚年时期,因为谋反罪而被朱元璋赐死,原因是因为胡惟庸有谋反心里,这个朱元璋也是知道的,胡惟庸也是一直想拉李善长下水,但李善长一直都不愿意,最终要其弟弟劝说李善长,久而久之,李善长最终对其弟说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样的一句话,意思是我反正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最终导致了免死金牌也没能救下李善长一家70多口,最后不得善终。

刘伯温和李善长

明朝自开国以来,能人众多,但是谋略以刘伯温和李善长为最。因此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人拿来比较,从各个方面分析这两个人谁的能力更强。

刘伯温不擅长为人处世,他为人刚正不阿,但是李善长反之,他擅长拍朱元璋的马屁,他缺少刘伯温的自恃清高,也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气。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多蹦跶一会,但是刘伯温做不到,他先于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

两个人在谋略上都有着自己的见地,刘伯温是点子多,常常能够看清大局,决胜千里,李善长也不差,他擅于搞后勤,幕后为朱元璋分担,并且李善长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班底。两个人就好比张良和萧何对刘邦的作用,有些人就会认为李善长才是大明的第一功臣,毕竟在功劳和苦劳,甚至于价值都远在刘伯温之上。

这两个功臣彼此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好,说到底都是争权的结果。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两大朝廷派别对立,他们两个的关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并且刘伯温又不给李善长面子,执意要处死李彬,李彬是谁?他是李善长的亲信。

随着两者矛盾的加剧,甚至到了你死网破的局面,朱元璋对此是知晓的,但是他并没有丝毫的劝阻的意思,因为他对功臣是起猜疑之心的。胡惟庸这么一个小人物的登场,极大的改变了这场局面,他加剧了刘伯温的败亡,并且是趁你病要你命,曾追不舍。以胡惟庸所代表的淮西派是战胜了浙东派,一代谋士也就随之灭亡。

可悲,这两个人如何的争夺上风,最终的结果也都是被朱元璋所消灭,不知道他们两个死的那天,老天有没有替他们哭泣,都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

李善长之死

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开始学习我国的历史,因此我们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对于跟着朱元璋经过战火洗礼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对于这些开国功臣却不怎么熟悉。李善长是跟对朱元璋打江山的一个重要人物,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之死。

朱元璋成功的建立明朝之后,便开始从开国功臣的手中集权,甚至不少的开国功臣都因此被朱元璋杀害。那么,李善长之死是不是也是因为朱元璋集权呢?根据史料记载,李善长是被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处死的,李善长不仅仅没有保全自己,就连自己的亲人都遭到了迫害,最终只有李善长的几个儿子得以活命。

那么,李善长真的是有心谋逆吗?答案当然不是。随着李善长的年纪不断增加,管理能力开始下降,李善长的手下经常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李善长却利用自己的权利,帮助自己的下人减轻罪责,甚至是逃避罪责,这令朱元璋十分的愤怒。

而使得朱元璋对李善长出现杀意的是胡惟庸谋逆一案,李善长早就知道胡惟庸要谋逆,而且胡惟庸多次表明要与李善长合谋。虽说李善长拒绝了,但是却没有上报给朱元璋。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审理胡惟庸谋逆一案时,胡惟庸诬陷李善长是同谋。再加上李善长的家奴也主来指责李善长谋逆,从而坐实了李善长谋逆的罪名,最终使得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杀掉。


二马圣达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场上有兵有将有粮草,这就看主将与谋士的筹划策略和将士的攻守战力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主帅,再有策略的谋士,无兵无将,任你天大的本事才能,也只有打败仗的份。因此,汉封功臣,首推主管后勤的萧何,其次才是韩信、张良等。刘邦无论是兵源、粮草和后方巩固等,都是萧何一手操作。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萧何这样为刘邦供兵供粮供钱的人,保证了刘邦在各个战场上的需要。刘邦作为当事者和领导人,他应该很清楚萧何在打天下时的作用地位是多么大的。现在有很多诸葛黒,说什么三国时蜀汉的刘备领兵打仗,从没带上过诸葛亮,以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要知道,刘备领兵在外,后方的家里得有一个能独挡一面能力的人,为他守住老巢,为他足食足兵供给。纵观当时蜀汉阵营,除了诸葛亮又有哪一个能胜任呢?在战争年代,后方也是极不稳定的,既要严防敌国的偷袭,又要安抚民心,发展经济,保障前方军队供给,还要不断为前方征兵补充兵员。其实身在后方的镇守者,一点也不轻松,其紧张程度一点也不比前方差。明朝开国,李善长在老朱还不起眼时就跟随了老朱,一直为老朱打天下管理后勤,帮助出谋划策,后来老朱有了地盘,李善长就在后方为老朱守地盘,治理巩固地盘,打退元军的进攻,并搞活经济,发展生产,保障前方战事的兵源军粮供给,虽没有参与灭陈友谅、张士诚及元朝的战役,但仅凭保障军需供给这点,就非常了不得了。刘伯温是在老朱前景很好的时候被老朱聘过来的,一直在老朱军营担任军事参谋。刘基多谋善断,很会分析战争形势,在各次战役中对老朱帮助很大。如果没有刘伯温的帮助,老朱很有可能会在黑暗中多徘徊几年。明朝建立后,叫花子出身的老朱竟成了明太祖,他大封功臣,论功行赏,首推李善长,被封为丞相和公爵,而刘伯温只被封为伯爵,后晋官御史中丞。虽然不排除李善长与老朱有同乡之谊、参加革命时间长等的原因,但对一个赏罚分明的明太祖来说,恐怕更多的还是内心肯定了李善长的功劳巨大。至于刘基与李善长谁的能力更强,这就很不好比较了。刘伯温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军事能力更强一些;李善长能筹善理,保障供给,治世能力更强一些。总之两者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sunjin72976689


承蒙邀请,不堪感谢。

对此问题,在下简言概之。

首先,这个问题没有可比性:因为,刘伯温是政策的策划者,朱元璋是政策的的决策者,李善长是政策的执行者。虽然,后来李善长官至宰相,与刘伯温爵位比肩,但也是按照前期刘伯温策划制定并由朱元璋签署颁布的基本路线来执行的。

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但是,对于明朝当时的发展历史却有着不同的伟大功绩,更没有谁比谁 贡献更大之说。仅此而已。



笛荡晚霞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臣子,是正宗的宰相,后方的民政后勤吏治都是他在管。相比之下,刘伯温一直心向蒙元,被逼着才出山,只起到一个谋臣的作用。两者功劳,李善长是封太师,宣国公,而刘基不过是诚意伯,两者都是功臣,都是为明朝效力,所以从某重程度来说两个都不能去比较的。


小彦之声


给李善长提鞋吧。还比较个毛线。多看看正史,地摊杂志小说看看就好别当真。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刘伯温可能排到二十号后还不知道有没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