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而司马炎却追封司马师为皇帝?都有什么政治考量?

迷途的羔羊joe


孙权和司马炎的做法不同,原因比较复杂。我谨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从继承制度看。孙权是危急时刻接替兄长之位,因孙策被刺杀,事发突然,但孙策有儿子却传位给弟弟是不符合继承制度的。故而孙权刻意不追封孙策为皇帝,就是想抹杀孙策开基主的地位,让人们感觉孙权之位来自其父孙坚。司马炎地位承自其父司马昭,司马昭承自其兄司马师,司马师承自父亲司马懿,司马师没有儿子,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儿子。司马师在和平情况下传位给司马昭,司马昭就成了大宗,司马炎承认司马师的地位在礼制上不影响自己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性格看,孙权自视很高,在东吴建国方面功绩远超其兄,他由此贬低孙策很正常。司马炎则不同,他随性宽容,他愿意承认司马师的历史地位。


羽书迟


无情最是帝王家,好多帝王家族的人物死后还被后来人算计。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孙权同母兄)和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司马昭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在他们死后,一个被追封为王,一个被追封为皇帝,相似的身份,不同的境遇。这是为什么呢?

孙策、司马师不同的追封遭遇。

一、孙策。孙策对于江东割据势力的形成居功至伟,是孙吴的奠基者之一。孙权兄终弟及,继承权利,229年称帝。孙权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孙策被追封为“长沙桓王”。(孙策剧照)

这是考虑到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的话,将来有可能同孙权的后代争夺帝位,因此孙策被封为王。孙策的后人比较出名的是他的外孙陆抗,被称为吴国最后的名将,274年他死后,东吴(279年灭亡)很快被灭亡。(孙权剧照)

二、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他和司马昭是同一个母亲张春华所生,255年,司马师病死于回师途中。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追封司马懿晋宣帝、司马师为晋景帝、司马昭为晋文帝。(司马师剧照)

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领养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养子。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司马师没有嫡系后代,养子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全归司马昭一家了,司马炎觉得没后代追封为皇帝也不是什么大事。(司马炎剧照)

古代的封建帝王们,把自己的先辈的追封都考虑的十分周到,避免出现更多的争夺皇帝位置的现象。

貌似司马师追封晋景帝惹出的乱子

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可是有一个养子司马攸,西晋建立时被封为齐王。司马攸非常孝顺,对养父、亲生父亲母亲以及哥哥司马炎,他在西晋政权中担任很多重要的职务。他的身份太特殊了,非常担心晋武帝司马炎对他的猜忌。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母亲也非常担心死后司马炎会对司马攸做小动作,临终都嘱托司马炎照顾好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图)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身体非常不好,而且太子司马衷又是个“白痴”,朝野上下让司马攸接替司马炎帝位的呼声非常高,司马炎将司马攸赶出都城,让他到封地就职,结果呕血而死。

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承袭齐王的封号,参与“八万之乱”,拥立清河王司马覃做皇太子,自己打算长期把控朝政。结果司马炎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发兵攻打他,击败并杀死了他,首级展示六军,暴尸三天。

司马冏的叔公司马干当时曾经说:


“宗室日衰,唯此儿最可,而复害之,从今殆矣!”


穿越再现彼岸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登基之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王,册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

孙权之所以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是因为孙策有子嗣的缘故!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按照当时的世袭制度,继承帝位的应该是孙绍,而不是孙权的后代!



孙权考虑要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嗣,那么只能追封孙策为王,而不是帝!这样的话,孙绍就没有资格继承帝位了!

晋武帝司马炎家族的情况就不同了!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司马懿去世时,把爵位与权力传给了长子司马师,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而女儿没有继承权,所以司马师去世时,只好把爵位与权力传给司马昭!



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成了继承人!司马炎统一了三国,追封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不存在继承人的问题!所以司马炎可以“放心胆大”追封自己的伯父!

用文化滋养心灵,用历史开阔眼界! 昼锦还乡期待你的关注!


昼锦还乡


为什么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而司马炎却追封司马师为皇帝?主要是从皇位继承上面来考虑。

首先介绍一下孙策与和司马师,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

孙权未追封孙策为皇帝原因

第一,古代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直被皇室所遵从考虑的,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统治者为了避免争储,防止发生动乱,动摇根基,一般优先选择嫡长子继承。当时孙策就是孙坚的嫡长子,孙策死后,其子嗣较小,才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并且孙策在时,荆州不在东吴手里,后期孙权使得东吴的疆域扩大很多。

第二,孙策有一子孙绍,被孙权封为吴侯。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意味着孙绍,也是皇子,有权利继承皇位,可以和孙权的儿子一样享有皇位继承权。但是,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那意味着孙策的子嗣是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的,从宗法上排除孙策子嗣与孙权子嗣后代竞争皇位的危险。

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的原因

第一,司马师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之一,是司马懿的嫡长子,对于西晋王朝功劳甚大,是他让司马昭继承自己的位置的(和孙策让孙权继承自己位置一样,兄及弟)不追封为皇帝的话,对于舆论压力也说不过去。

第二,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共有五女,齐献王司马攸(养子)。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是司马昭过继给司马师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就算是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继承者也是司马炎,他是司马昭嫡长子,司马攸亲哥哥。并且司马攸性格温和,又以礼拘束自己,很少有过错,性情淳厚过人,司马炎对他也是比较放心。因此追封司马师对于皇位继承风险不大。不会影响到司马炎自己后代皇位继承。

欢迎评论交流,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对于帝位和王位,谁在位子上就该由谁来作主。只要一上去。上追三代,下传自己的后子孙,二代三代……传之无穷。当然除了"绝戶"之外,为祖上江山故,方可在同辈,下辈中选另外的继承人。这在当位帝王来说是件非常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因为这一断,香火祭祀就再也落不到自己今后的陵墓前。武则天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儿子李家,不传给侄儿武家?就是这个原因,你以为她真要为江山社稷为重云云?那就错了。

孙策中途夭折,本该由儿子孙绍来继承他的。但孙策脑子进水,传给了弟弟孙权,孙权登基之后,于229年做皇帝,于是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王,追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这个次序是先皇,先王,吴侯。有毛病吗?一代不如一代。孙权撇开孙策一房人,自己当了皇帝,继承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后代了,这也沒有什么毛病。

孙权之所以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是因为孙权不愿意,毕竟孙策之后的江山是在孙权手中打出来的。如果孙策在死前为皇帝,那么按照当时的世袭制度,继承帝位的应该是孙绍,而不是孙权的后代!孙权也只能是个辅政而己。孙策真要托他当皇帝,那他一定是个制造动乱的家伙。因为他有孙绍等后代。

晋武帝司马炎家族的情况就不同了!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司马懿去世时,把爵位与权力传给了长子司马师,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这就是典型的"绝户",继承人轮不到女儿,公主一嫁就是外姓人没有继承权。司马师死后,就把爵位与权力传给司马昭!这还是没毛病。

这位子司马昭一坐上,就得由自己儿子来当皇太子……他去世之后,司马炎名正言顺成了继承人!司马炎篡魏灭蜀平吴后,建立晋王朝,当皇帝了,又来走孙权追封祖先的老路。司马懿就成了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注意,景,就是影之意),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因为司马师为景皇帝(没影儿的皇帝)……其实这都是骗人的把戏,还不就是给自已脸上贴金,使自己在外人眼里不是个忘了先人板板的帝王而己。

话又说回来,纵使孙权封了兄长孙策为某皇帝,孙绍又能怎么样?如果孙绍敢动,孙权照样镇压,孙权为了个荆州,把亲妹子都卖了,还什么摆眼他不敢干的?更何况万人瞩目的帝王位。


劉一千五


一般当了皇帝的人都要追封故去的父辈为皇帝、其码要追封三代,到祖太爷那辈。还没有追封同辈为皇帝的先列,因为孙策是孙权的哥哥,所以孙权才没有封孙策为皇帝。司马炎之所以追封司师为皇帝,因为他们是父子关系。


勇往值钱


孙权和孙策是兄弟两个,司马炎和司马师是父子关系。只有追封父辈为皇帝的,没有追封过同辈的。


不一样的板凳


一个有儿子,一个没有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