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綿河岸邊一個小村莊竟是皇帝賜名?

井陘綿河岸邊一個小村莊竟是皇帝賜名?

(段有珠)西漢末年,在太原郡上艾縣綿蔓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發生了一個動人心魄的扁舟救駕的傳奇故事。傳說這個村的村名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所賜,名為“帝渡”,後來演變為“地都”。千年古村落地都2012年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據史記載,公元八年,王莽篡漢,暴政虐民。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公元23年,赤眉軍攻進長安一舉誅殺王莽。隨庸才劉玄稱帝,是為玄漢王朝。時,冀州乃天下富庶之地,諸侯不從劉玄之令。玄即封劉秀代行司馬事,招撫冀州。玄不給劉秀兵馬,只帶領親信馮異並二百餘人入冀州。至邯鄲,帝室之後劉林獻計,決黃河之堤以淹赤眉。劉秀說,圖一己富貴,塗炭萬千生靈,即使得天下,也無顏面對百姓。故不從。劉林遂立卜者王郎在邯鄲稱帝,冒充漢成帝之後。懸賞十萬戶侯追殺劉秀。劉秀因兵微將寡,顧慮王郎兵鋒正盛,匆匆離開邯鄲,向北直奔薊州。為逃避王朗的追殺,劉秀率部夜行日寐、東躲西藏,到處逃亡。是為劉秀走國或王莽(王郎)趕劉秀。

傳說,一天劉秀率部逃亡到綿蔓河岸邊,人疲馬乏,飢腸轆轆,而面前適逢雨季,河水暴漲,後面追兵將至,前面洪濤滾滾,既無去路,也沒退路,形急勢危,無計可施。正在絕望之際,一葉扁舟從對岸駛來,船伕彎腰蕩槳,劈波斬浪,木船很快就停靠在岸邊渡口,劉秀迅疾登上木船,船伕翻身大喝一聲,調轉船頭,緊搖雙槳向對岸駛去。當追兵趕到,劉秀早已在船伕的幫助下渡過洪水湍急的綿蔓河。劉秀本想答謝在危難之際捨生相助的船伕,可是,日夜的逃亡幾乎身無分文,總覺得心懷慚愧和歉疚。樂善好施,義舉仁善的這方土地上的人,勇敢出手搭救劉秀渡河的船伕並沒有祈求得到什麼回報,揮手笑送劉秀人馬儘快趕路去吧。

劉秀人馬一路逃亡而來,危難之際,逢凶化吉,得助甚多,難以時下恩報。但劉秀心裡暗暗思忖,“來日若成王業,此恩定當厚報。”建立了東漢後的漢光武帝,一一兌現自己的諾言。為曾經幫助他在綿蔓河畔渡河的地方賜名“帝渡”。

在地都周邊溝壑中,劉秀渡河處、龍皇坪、龍皇口、龍皇溝、龍莊堖、龍藏窯、天亮,以及仙台山劉秀洞,就好像一個真實的歷史鏈條把王莽趕劉秀的傳奇故事演變的有理有據,有眉有眼,有聲有色,久遠而彌珍,讓人們篤信不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