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河村位於綿河南岸,原來隸屬山北鄉,現屬井陘天長鎮。石太鐵路支線“鳳張鐵路”與307國道勻在村北。村中,劉氏為大姓氏,其先祖於明嘉靖年間,從東窯嶺遷到此地,後逐漸形成村落。俗稱“中西河村”(因在郝西河與尹西河中間,雍正八年《井陘縣誌》中稱“劉家西河”、“郝家西河”、“尹家西河”),民國二十三《井陘縣誌料》中將劉西河、郝西河、尹西河統稱“三西河”。
清代,劉西河村文人輩出,出過三位國子監監生(劉時傑、劉在仁、劉永業),一位吏部侯選州同(劉在義)。劉在義與劉在仁是親兄弟,劉在仁是劉永業的老爺爺或爺爺。下篇文章中會再次提到。
一、劉西河村北閣,緊臨“石太鐵路”的支線“鳳張鐵路”(1918年,段祺瑞入股井陘正豐煤礦後,為方便煤炭向外運輸,於1919年修建了這條從鳳山鎮到南張村的鐵路。)。出劉西河北閣,就能看見“鳳張鐵路”涵洞,洞門上方的石頭上,刻有“民國十一年歲在壬戍鳳張鐵路1022”
涵洞外有古廟兩座,一為“觀音廟”,一為“馬神廟”,另外還有幾個簡易小廟。
二、下圖為“馬神廟”廟門,原先的廟門不在這裡。光緒年間,因村內家畜繁衍不利,村中人認為是廟門相對廟的位置不符合五行八卦,故將廟門改到了這裡。(後面的“光緒三十二年重修門樓記“中有詳細敘述)。
院內有“馬神廟”和“白龍爺廟”。主廟為“馬神廟”,創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
“馬神廟”上的房脊,中央位置有一組磚雕,兩個龍頭和一文官像。
屋簷下兩側也有磚雕,一邊為“吉”
一邊為“祥”
廟牆下還有兩個碑座
另一側廟牆下還有一塊石碑,正面的字跡已看不清楚,據村民說背面還有碑文,但石碑太重,無法查看。
現在“馬神廟”內已沒有神像,只內供奉“四神”神位,分別是“大(dài)王爺”、“牛王爺”、“馬王爺”和“藥王爺”。
兩側牆壁上各有一幅壁畫,勻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時所繪。顏料勻是植物色。村民介紹,上世紀特殊時期,廟宇被當做了小學校,廟內擺滿了書桌,學生們不時蹭到牆上的壁畫,所以兩副壁畫的下半部分都不太清晰,而上半部分顏色依然鮮豔。
“馬神廟”內有石碑三塊:
1、“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廊房碑記”,碑文字跡不清,無法辨認。
2、“光緒三十二年重修門樓記”,碑文如下:
{重修門樓記
井邑城東中西河村,自明萬曆二十三年建立馬神廟壹所,以為妥神之處。奈門向坤開,六畜不利。任重致遠者不滿三十;降阿飲池者不過二三。被害百年之數,不能有藩息之盛也。識者觀之廟在坎,而門在坤,悖逆天地之氣。不若更坤門建離門,以順五行之數。於是合村公議,長幼樂從,於三月初間開工起首,眾人效力,不日成之。改建之後,請所謂三千來牝九十其犉者將復詠矣。爰作石銘,以垂不朽雲。
大清光緒三十二年孟夏月榖旦}
注,“牝”,雌性的鳥獸,這裡可能指雌性的家禽;“犉”:七尺牛。
3、
"劉西河村補修馬王神像記",碑文如下:{吾鄉舊有此廟,至民國二十二年,經黨部到村將廟內神像完全打碎,延至二十九年,有善人劉德堂等從視不忍,意欲補修。而財乏因難,遂邀請村中耆老提議補修。眾皆慨然應之,並重出資財,以致廟內神像煥然一新矣。
蓋聞千古流芳,無非蹟著,故今勒石以誌補修之由,並將施洋者開列於左
名單略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十二月}
斜對面是“白龍爺廟”。
“馬神廟”對面有一座磚瓦房,原為廟宇正門,上世紀特殊時期也曾做過小學教室。
現在屋內成了庫房,下圖為一個播種的老農具。
屋內還存有半塊石碑,名為“馬神廟記”,立於明萬曆二十三年。能看到的碑文如下:
{馬神廟記
陘邑以東中西河跡古歷無廟宇。。。。。。馬祖神廟一新,後無撥*施財修理完或。。。。。。劉尚德、劉會登會諸鄉眾引*重修。。。。。。所謂木料資財各舉發心乞賴。。。。。。馬祖聖力賜福無疆,豈*鮮哉?威*感。。。。。。普司群物閭里生光綿泉**拱福。。。。。。方香火不斷,照人間善道之美乎。其。。。。。。神明之妥矣。康寧於來世福**臻。。。。。。示復贅云何。
萬曆二十三年四月初旬十日}
“馬神廟”院落外面,還有幾座小廟,“五道爺廟”
“老君廟”
“河神廟”
未完待續。。。。。。
“貞節牌坊”將在《陘古村落之——劉西河村(三)》中有的詳細介紹,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微遊石家莊”查看。
閱讀更多 謝正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