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打冰人”

2月20日,城區已經感受到了早春的暖意,而在50多公里外的門頭溝落坡嶺水庫,仍是水凝成冰。兩座鋼橋立在冰面,鐵路線向遠方延伸。

早上8點,冰面上傳來錘子與冰面的撞擊聲,很快便被橋上列車的轟鳴聲淹沒。4名“打冰人”在對橋墩周圍的冰面打碎再撈出,進而保障鐵路橋的安全。

最后的“打冰人”

每次敲擊都會帶起冰渣,冰冷的河水也隨之被帶起,甩在“打冰人”的身上,落在衣褲上的水滴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凝結成冰。兩個小時的打冰作業後,“打冰人”變成了“冰棍兒”。

今年起,由鋼板製成的破冰器將陸續安裝在橋墩上,保護其免受冰塊衝擊。水庫中的17座橋墩上將在明年都穿上破冰尖。“打冰人”,這個從1976年開始的工種,將隨著冰雪的融化而徹底終結。2月20日,正是打冰人上冰作業的最後一天。

木錘破冰 兩小時後變成“冰棍兒”

京西的落坡嶺水庫四面環山,水庫裡的水面都已結成了四五十釐米厚的冰層。冰面上兩座鋼橋猶如被託舉在半空,鐵路豐沙線由此穿過。

早上8點,幾名身穿棉衣頭戴棉帽的工人在橋墩周圍揮舞著木錘,橙色的救生衣在冰面上十分顯眼,他們來自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西工務段門頭溝橋樑車間落坡嶺作業班。

隨著木錘不斷地揮舞,冰面上發出“咚咚”的響聲,4名“打冰人”不斷敲擊著橋墩周圍的冰面。班長郭保新掄起木錘砸向橋墩旁的冰層,與他一起作業的還有三名工友。“這兩座橋的17座橋墩都沒在水中,到了冬天落坡嶺水庫都會結上七八十釐米的冰層,水庫中不時會進行放水,凝結的冰層在水流的作用下就會對橋墩產生巨大的擠壓力,清理不及時,橋體就會存在安全隱患。”

最后的“打冰人”

打冰人韓明華敲擊著冰面,隨著木錘的起落,冰渣與水滴也隨之飛濺,水滴落在身上後,很快就凝結成冰。韓明華來不及清理,便拿起大笊籬將碎冰撈出水面。

作業班中共有9名職工,擔負著豐沙鐵路29座橋樑的維修養護工作。每到冬季,為豐沙線上行16號與下行14號橋樑進行打冰則是工作中最為重要的部分。“這兩條線中,每天都要有100對列車經過。”

最后的“打冰人”

一個半小時後,“打冰人”面向冰面一側的衣褲已經結出冰凌,打冰仍在繼續。張春山走向最後一座橋墩,掄起木錘砸向冰層。“多幹點兒吧,今天是最後一個上冰作業日了。”木錘已經將橋墩周圍一米距離的冰層砸碎,出現了一個一米左右的活水圈。

在氣溫低時,每隔兩三個小時,“打冰人”就得穿上棉衣帶上裝備來到冰面,對橋墩周圍剛剛結成兩三釐米厚的冰層進行清理。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作業,橋墩周圍的冰都被打碎並撈起。回到宿舍,“打冰人”第一時間脫掉衣褲放在暖氣上烘烤。“冷的時候打完冰後,褲子外面都是一層冰,都能立在那裡,每個人都像‘冰棍兒’一樣。”郭保新說,每個“打冰人”都要準備兩三套棉衣褲,這樣才能保證在兩三個小時一次的打冰中不至於穿著潮溼的衣物作業。

自制工具根據情況變換破冰戰術

豐沙鐵路線上不時有列車轟鳴而過,淹沒打冰人“咚咚”的敲擊聲。

站在橋墩旁的郭保新身後拉著一根安全繩,一端系在腰間,一端與冰面上的地錨連接。地錨是“打冰人”自制的固定裝置,由木頭與鐵絲製成。鐵絲穿過木塊,在水面剛剛結冰時將地錨放入其中,冰面上留出一個圓形鐵環,與安全繩固定。“冰越凍越厚,地錨在冰裡就會十分牢固,可以成為安全繩的固定點。”

在打冰過程中,打冰工具基本都是工友自制的。兩三米長的木棍與一塊圓柱形的木塊連接,鐵絲一圈圈地纏繞在上面,讓木棍與木塊緊緊地成為一個整體。

對於十分堅硬的冰層,則需用一米高的鋼鑹鑿。落坡嶺水庫是一個風口,時常颳起大風。“雙手拎著把手,用力砸向冰層,經常是一錘子下去,水花就直接濺到臉上,冷風一吹就結冰了。”

每次上冰前,“打冰人”都是全副武裝,兩三米長的木錘與大笊籬,還需要帶上鋼鑹鑿。為了防止腳下打滑,工友們自制了腳齒。鐵片上露出尖刺,再由繩子系在鞋上。“這樣上冰時能穩一些,但是在大風的時候還是站不住。”

郭保新說,打冰的工具基本都是自制的,根據打冰的實際情況而做。木錘把手長兩三米不等,使用哪種工具也要視具體的冰面厚度情況而定。每次打冰作業前,都要由工長和班長確認冰層厚度,未達到50釐米厚度時不能上冰作業。“如果橋墩周圍冰面不是很厚,就需要用長一些的木錘,在稍微遠一點的位置進行破冰。”

上午9點多,副工長樊青俊吐了幾口哈氣,搓了搓已經凍紅的雙手,走向下一座橋墩。“今天天氣不是很冷,冰層也就兩三釐米厚,算很輕鬆的了。冷的時候,每次作業回到宿舍,胳膊都是痠疼的。”

鐵道橋上,開往包頭的列車快速通過橋樑,“打冰人”仍舊埋頭打冰。“旅客肯定不知道,在他們的列車下面還有我們這麼一群人在做這樣的工作。每次列車安全通過橋樑,我都當成是對我們辛苦打冰的肯定。”

成為歷史破冰器將替代人工打冰

最讓樊青俊記憶深刻的是2017年大年初四那天,天氣十分寒冷,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十幾度。當天早上7點多,他帶著幾名工友來到大橋下的冰面準備打冰作業。出現在眼前的情況讓他們驚呆了,每個橋墩周圍都積了厚厚的冰層,橋墩上還爬滿了半米高的大冰塊。“後來才知道,是上游的水庫放水,很多浮冰沿河而下,堆積在橋墩周圍。”

樊青俊立即向車間報告,並找來了相鄰工區的十幾名工友作為增援。由於冰層太厚,木錘已經無法進行作業,30多斤重的鋼鑹鑿則派上了用場,作業中打下最大的冰塊有足足有300多斤重。“大家從早上7點多一直打到了晚上8點多,衣褲臉上都是冰碴。”

為鐵路橋橋墩打冰,從1976年落坡嶺水庫建成蓄水開始,也成為“打冰人”每年冬天的固定任務。

1985年第一次打冰的郭保新已在落坡嶺工作了30多年,53歲的郭保新還有一年多便將退休。“今年是我們打冰的最後一年了,今後橋墩上都要開始安裝破冰器了。”

在落坡嶺水庫的幾座橋墩上,已經安裝了鐵路部門研製的橋墩破冰器。這是個由兩塊2.5米高的鋼板圍成的一個形似船頭的裝置,包裹在橋墩外,尖頭迎著水庫放水的方向,郭保新更加形象地稱其為“破冰尖兒”。

在已安裝破冰器的橋樑周圍,湧起的冰層擠壓在鋼板上,將冰面帶來的擠壓力分散,從而減輕橋墩承受的壓力。“這個破冰尖兒在試驗了幾個橋樑後,通過數據測算,可以起到保護橋樑的作用。在下一個冬季來臨前,將安裝在所有的橋墩上。”

破冰器的安裝,也讓落坡嶺40多年的人工打冰即將成為歷史。“不再用人工進行打冰,工友們可以更多地承擔其它橋樑維護工作。”

2003年來到落坡嶺的樊青俊,有9個春節都是在工區度過的。在樊青俊看來,打冰離不開人,春節前後則是冰層凍得最結實的一段時間,越需要有人堅守崗位。“作業班的9個人中,有8個都已經50歲出頭,他們都堅守了二三十年。只要上冰了,就要把工作幹好。”

上午10點,完成了打冰作業的“打冰人”沿著冰面走回工區。木錘、笊籬沿著牆邊碼放整齊。鋼鑹鑿在鐵架上一字排開,救生衣、保護繩依次掛起……

郭保新在記錄本上填寫了當天的作業情況,隨後,厚厚的記錄本裝進櫃子中封存,40多年的橋下打冰也將隨之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