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幹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一年一度的冬捕開始了,今年查干湖冬捕的頭魚以99萬元的高價創下了歷年頭魚的最高紀錄。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冬捕的習俗廣泛存在於中國北方漁獵文化圈內,祭拜儀式,捕撈過程和魚宴都是實足的亮點,在大力宣傳後,每到查干湖冬捕時節便會有大批的遊人前來感受這穿越歷史的盛宴。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爾,蒙古語意思是“白色的湖”。查干湖地處松花江、嫩江交匯處,氣候四季分明,周邊的泡沼星羅棋佈。宋朝人稱查干湖為“大水泊”,《武經總要》中記載:“大水泊,周圍三百里,至上京五百里,南至幽州千三百里,虜中呼為撒得嫋”。“鴨子河,在大水泊之東,黃龍府之西,是雁鳴生育之處”。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據《遼史》記載,遼代皇帝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等每年春天都要帶領百官、妃嬪和雜役等到查干湖巡幸春獵,春盡乃還。在春捺缽期間,

主要活動為鉤魚、捕鵝、宴樂、議事。遼代皇帝一般是正月來到春捺缽之地。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當時是冰雪未化,皇帝大臣們 “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宋綬的《契丹風俗》記載了契丹人捕魚的方法:“蕃俗喜罩魚,設氈廬於河冰之上,密掩其門,鑿冰為竅,舉火照之,魚盡來湊,即垂釣竿,罕有失者”。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為傳承這一古老的捕魚方式,拉動旅遊經濟發展,查干湖旅遊開發區每年都在12月舉辦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三屆。2008年,查干湖冬捕又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查干湖旅遊區也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園區。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達裡湖冬捕的規模雖略小於查干湖冬捕,但是其獨特的祭祀文化在北方的冬捕中獨樹一幟。達裡湖地處蒙古族聚居地,其捕魚活動歷史悠久,當地的蒙古族為了祈求捕撈活動的成功會在捕魚之前祭祀湖中的神。進人冬捕季後,三個捕撈隊同時在冰面上的不同地點作業。在每一年的冬捕工作開始前捕撈隊的漁工們自己要舉行嚴肅的“祭湖醒網”儀式,意為喚醒沉睡的冬網,並求龍王保佑平安、保佑多打魚。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祭祀前的準備工作是馬虎不得的,隊長(漁把頭)和副隊長負責購買祭品,祭品包括精心挑選的奶酒、煙、手把肉、茶葉、糖塊、蒙古果子、牛奶等,非捕撈隊成員不能插手祭品的購買。爬犁、穿杆、叉子、冰躥、卡勾等捕魚工具也是隊員們自己購買材料自己製作,也不能外人插手製作。所有準備工作做好後,冬捕也就要開始了。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冬捕第一天漁工們在漁場出發前燃放一掛鞭炮,到達隊長選好的下網地點後漁工們用冰躥鑿出橫向長方形冰洞,接著,漁把頭向冰洞內拋灑準備好的酒、煙、肉、茶、糖、牛奶等祭品,同時嘴裡念著“求龍王保佑平平安安,多打魚”這樣的話。之後把酒灑向捕魚的漁網意為喚醒冬網。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醒網結束後漁把頭和副隊長帶領全體漁工在冰洞前磕三個頭,最後再燃放一掛鞭炮開始下網,下網後就可以等待著肥美的魚兒入網了。

查干湖冬捕,頭魚創99萬元高價,作為非遺活動,這魚是怎麼捕的

冬捕習俗反映了中國東北部民俗文化和漁獵文化,具有民族學、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目前,氣候、環境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對冬捕習俗產生了巨大影響,使這種帶有遠古色彩的漁獵文化日趨衰落,急需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