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國君為黃帝之後,卻也抵不過強權,在齊魯之間生存了數百年!

開國國君為黃帝之後,卻也抵不過強權,在齊魯之間生存了數百年!

魯國的附庸之國:牟國

史書載:“邾人、牟人、葛人來朝”,在春秋戰國時代,天子諸侯共同遵守著某種潛規則,這種規則直至今日亦在延續,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如果說齊楚晉秦是大魚,那麼衛魯宋陳就是小魚,而蝦米是誰呢?自然就是那些附庸於衛魯宋陳的國家。在附庸魯國的諸侯國中,有個叫牟國的,地處於齊魯之間,是個頗具淵源的諸侯國。《漢書》載:“泰山郡牟縣,故牟國也。”

舉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如非周人至親或是功臣,那便是前朝後裔或遺臣受封,除了齊楚晉秦這些大國以外,幾乎所有的諸侯小國也都是有所來源。在一些“門可羅雀”的春秋小國中很多國君的祖先還是三皇五帝之後,比如牟國就是早在堯舜禹時代就建立了國家,歷經夏商周三代不滅,代代傳承,輩輩相傳。史載:“牟子國,祝融之後”,牟國作為火神祝融的後裔,身體裡流淌著的還是高貴的血液。

《史記》載:“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那麼,這位重黎顯然就是最早的火神。而重黎是高陽的後人,高陽的淵源就更厲害了,《水經注》:“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詔承大位,降居若水,為諸侯焉。娶蜀山女,生顓頊於若水之野”, 顓頊即為高陽,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先賢君主,也是黃帝部族的嫡系後人。

開國國君為黃帝之後,卻也抵不過強權,在齊魯之間生存了數百年!

魯國的附庸之國:牟國

後世對所謂“蜀”的看法大致有兩種,一種說的是今日的巴蜀之地,一種說的是今日的河南山東之地,有趣的是在夏商周三代前後,兩個區域都被所謂的中原部族視作化外之民,巴蜀在南,為蠻;齊豫在東,是為夷。這即是在說高陽顓頊至少有部分勢力範圍不在中原腹地,反而可能是在後來人認作為蠻夷的地區。所以後來的史書中有“牟國,本夏商古國”,顯而易見的是牟國從其根源上,乃至後來其發展的主體區域來看,並不屬於中原主流。

武王伐紂滅商興周,周武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俘獲天下百姓的民心,於是採取了“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政策。這些政策簡單概括就是重新分封三皇五帝的後人,讓以前曾經在夏商時期出現過的王國得到重建,挖掘提拔隱藏在民間的人才。客觀來說這些政策非常有利於國家的穩定,也有利於任人唯賢,因此在西周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牟國很有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政策中成為附庸周人的封國。

可是周人對牟子國為代表的蠻夷部族並不可能完全放心,在分封前朝古國的同時又分封了齊魯燕等國,自北向南橫貫泰山南北,如同三把尖刀插入夷人部族的腹地所在。事實上在周人力量覆蓋這個區域之前,高陽氏的後裔即牟國先輩們就已在此地散居,只是因為受到東夷各大部落紛爭影響,牟國先輩們並沒有真正的建立起國家來,直到周人勢力在此地站穩腳跟,才真正的讓牟國先輩們在此建國,傳承顓頊高陽之血脈,是為牟國。以夷制夷,這是周人的盤算。

開國國君為黃帝之後,卻也抵不過強權,在齊魯之間生存了數百年!

魯國的附庸之國:牟國

牟國地處於山東之地,不可避免的與齊魯兩大諸侯國有所關係。史書中有:“齊人呼土副為牟”,說明齊國人與牟國人多有交戰。《後漢書》有:“更著岑牟單絞之服”,所謂岑牟就是鼓角士胃,這也說明牟人是一支善戰的部族。史書載:“牟封於泰山”。說明牟人多半具有東夷的血統,才會被周人如此重視,畢竟泰山之地本就是征服東夷重要戰略要地。因此齊魯兩國與牟國部族的政治和外交關係是相當緊密的。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其實小國“伴大國也如伴虎”,著名的長勺之戰、艾陵之戰常常就在牟國的疆域之內發生,而皆是為齊魯之間征戰所致。先是魯國佔據了牟國的國土,牟國被迫東遷;齊國又佔領了已經東遷到營丘地區的牟國,並且再次將其趕到了山東更東的地方。因為長期受到齊魯兩國的戰爭蹂躪,牟國幾度遷徙,牟國必須在政治上有所抉擇,很多代國君都到魯國朝拜,魯國人後來還娶了牟子國的女人。

生活在齊魯夾縫中的牟國經過了幾次“東遷”後在膠東半島角落活著還算“平靜”的生活。可是在春秋那樣一個大國吞小國的年代,不強則死。牟國曆經數代耕耘,依然受到齊魯兩國的侵襲,更危險的則是就連周邊那些比齊魯更弱的諸侯國,也頻頻對牟國下手。《左傳》載:“莒人伐杞,取牟婁”,牟國可謂災難苦痛不斷,即史書中就有“齊靈公滅牟、齊獻公滅牟、魯昭公滅根牟、楚滅之”等等說法,可謂是“他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劇諸侯國,附庸於誰不重要,選擇了附庸的道路就難免走向滅亡,這是牟國之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