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原是“黃帝”後(中)

大家好我是“龍之慕”

今天開篇給大家說說慕容氏的先祖(中)

慕容氏第一個都城建在“顓頊之墟”

(續上)二十四史之《北史》由唐朝著名史學家李延壽所撰。《北史·魏本紀第一》說:“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還說:“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這裡除了明確說明黃帝之孫“受封北國”外,還明確指出“拓跋”一詞就是“黃帝后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建立前燕、後燕的慕容鮮卑與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都是黃帝后人。

“慕容”原是“黃帝”後(中)

到了宋代,鄭樵所作《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鮮卑慕容氏是黃帝后人。鄭樵考究說,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是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後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高辛氏,又名帝嚳(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帝嚳為黃帝的曾孫。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寫道:“慕容氏自雲軒轅之後。”黃帝即軒轅。

慕容鮮卑人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憑世代口口相傳,但慕容鮮卑人關於自己是黃帝后人的記憶卻十分明確而清晰。

慕容家族修建的第一個都城名為大棘城,而這座大棘城的所在地居然在顓頊大帝的故里!那麼,這座消失的大棘城究竟在哪裡呢?宋、元時期的胡三省在《資治通鑑》的註釋中明確指出:朝陽“城東九十里,棘城,即顓頊之墟。”大棘城的具體方位如今存在兩種說法,一是今朝陽北票市的章吉營子鄉;二是今錦州義縣西北的九官臺門鄉的河夾心一帶。

“慕容”原是“黃帝”後(中)

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在古代,北票與義縣基本屬於一個區域,現在從北票乘車去義縣,最多也就一個半小時車程。身為黃帝后人的慕容鮮卑重歸先祖發跡之地,將自家的第一個都城建在老祖宗的“顓頊之墟”,邏輯上順理成章。

“慕容”原是“黃帝”後(中)

這座大棘城如今只剩下一個大土包,土包上建一養雞場。站在大土包頂遠眺,大淩河對岸是喇嘛洞鮮卑墓葬群,那裡曾出土過鮮卑貴族的代表性頭飾——金步搖。大土包夏天被雜草掩蓋難分輪廓,冬天看分外清晰,土包斷面夾雜著說不清朝代的陶片、瓷片,還有動物的碎骨。在山坡的另一面,青黑色的磚瓦扔得滿地都是,當地村民經常用這些古代燒製的現成磚瓦砌牆基、壘豬圈,此地也叫“黑石溝”。

“慕容”原是“黃帝”後(中)

幾千年前的朝陽北票地區絕無如今的乾旱跡象,而是河水漫流、森林草場繁茂、鳥獸出沒之所。先民選擇棲息地,十分看重周圍自然環境的優劣,講究“前有罩,後有靠”(後有群山依託、前有便利通途),能農耕狩獵、水源充沛的豐饒土地。章吉營子所在地是被一圈大山環抱的平原,出行可沿大淩河騎馬或乘舟船奔赴各地,進可攻退可守。慕容家族遷都朝陽後,遼金元幾朝,仍有不少地方政權於此地建城,無論哪朝人對這塊風水寶地都極為看重。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