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藏禍心的“坑儒”案之這不是始皇帝想要的結果

人們總習慣於的將一些事情連起來說,就如發生在嬴政身上的“焚書坑儒”事件。但實際上,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首先“焚書”運動發生在公元前213年,而“坑儒”則發生在公元前212年,即“焚書”事件之後的一年;其次,上文我們已經說明“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鉗制社會輿論,是帶有強烈政治目標的運動,而“坑儒”則是嬴政發起的以打擊報復為目的的運動。兩次初衷不同,目的迥異的事件被人精心改造之後成了詆譭誣陷嬴政的政治利器,一傷千年,幾無沉冤昭雪之日。

一、嬴政的“坑儒”運動

被包藏禍心的“坑儒”案之這不是始皇帝想要的結果

秦始皇嬴政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被包藏禍心的“坑儒”案之這不是始皇帝想要的結果

秦坑儒谷

根據《史記》關於“坑儒”事件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坑儒”運動的原因:

1、侯生盧生誹謗嬴政刻薄寡恩,剛愎自用;求仙藥不得擔心嬴政報復而逃跑。(在這我們不妨將侯生和盧生的話倒過來看,即二人因為苦尋仙藥而不得,又糜費了不少錢財。擔心秦始皇怪罪,卻又不想揹負背主的罵名,所以就先狠狠地批判嬴政一番,為自己的逃亡做開脫。筆者以為這應該是最接近事實的推測,因為如果嬴政果如他們所說,那麼當初又何必毛遂自薦呢?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2、韓眾、徐福等方士花費鉅萬求仙藥,至今杳無音訊,令嬴政覺得自己被欺騙;

3、嬴政厚待侯生盧生等,但二人卻誹謗他,敗壞他的德行;

4、至今留在咸陽的諸生,妖言惑眾,動搖人心。

綜合以上四點,可見嬴政此時已然震怒非常。於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而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被查獲的犯禁者共計四百六十餘人

這裡的“傳相告引,乃自除”翻譯過來就是:這些人輾轉招供,相互揭發。可見當時從事“妖言惑眾,煽動人心”的人並不在少數。而嬴政在得到確切證供之後,決定“皆阬之咸陽”,而這麼做的目的則在於“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希望這次運動能夠起到懲前毖後的作用。從而達成嬴政所希望的“欲以興太平”的目標。

被包藏禍心的“坑儒”案之這不是始皇帝想要的結果

坑儒運動

至此,整個“坑儒”事件落下帷幕,被坑殺的只是那些欺矇嬴政的“術士”,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儒生”的影子,但整個事件怎麼就莫名其妙的發生瞭如此弔詭的轉變呢?

其最直接的證據來自於嬴政長子扶蘇勸諫“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中提到的“諸生誦法孔子”一句。專業人士認為“諸生”指的就是“儒生”。但請不要忘記“儒者皆號生”的習慣是才漢代才開始的,秦帝國時期的,我們是無法憑藉“諸生”一詞來斷定其就是“儒生”的。另外,戰國時期,方士也是可以稱“生”的。比如著名的“安期生”。《夷堅志》中記載:“安期生,秦琅琊人。賣藥海上,號抱朴子。秦始皇語三日夜,賜金璧,皆置去,留書以別。謂後千年求我於蓬萊山。秦始皇遣徐生和盧生入海求之”。由此可知,單憑“諸生”一詞來判定被坑殺的是“儒生”是有欠妥當的。此外當然還有人以“誦法孔子”來正名被坑殺的是“儒生”。對此,筆者以為,秦帝國是崇尚“法治”的國家,儒家的“仁政”在秦國是沒有銷路的,再者儒生所以為謀生職業者,除了入朝為博士外,就是向孔子一樣以教授生徒為生。而自“焚書”運動之後,民間幾乎禁學,因為朝廷規定“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這是斷了大部分儒生的“活路”。他們因此而心生怨恨,煽惑黔首,指摘朝廷是極有可能的。此外面對生存的壓力,使得失業的儒生不得不另謀出路,眼見得當時嬴政痴迷長生,方士諸生頗受寵信,於是也就改換門庭,學著方士的手段去嬴政那謀求生計。而他們之所能夠順利的獲取嬴政的信賴? 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儒家已經在吸收百家學說中之於己有用者,荀子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換言之,即使在此次運動中真有儒生被坑殺,那也是一群有才無德的江湖騙子,是孔子口中的“小人儒”。因為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在發生“坑儒”事件之後,在嬴政身邊依然活躍著一大批儒生。值此之故,筆者以為在此次運動中如果真有“儒生”被坑殺,那也是咎由自取,死有餘辜。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不當,請與作者聯繫,必當及時刪除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2007

【宋】洪邁;《夷堅志》,中華書局 2006

【西漢】孔安國;《尚書正義》,中華書局 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