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夜半時分,生物鐘準時把我催醒,這已是幾十年的不良習慣了,想改也難。

一看手機,剛過零點,已進入元宵節了。

照例,穿上衣,用枕頭當靠背,坐在被窩裡,思考今天該寫點什麼?

賞花燈的喜慶?舞長龍的狂熱?猜燈謎的益智?都激不起我的寫作興趣。

於是,又把“親友系列”進行了逐人過電影,最後決定寫寫我的外婆,我們這裡 稱“姥姥”或“姥”。

還是用“官稱”“外婆”來寫吧。

外婆上世紀80年代初去世,離開我們已經近40年了。

實話實說,她在世時,兄弟姐妹都是不太喜歡她,當然,也包括我。

用現在的話說:外婆“太強勢!”

用那時的話說就是:“她太厲害!”

我們怕她,爸爸怕她,媽媽也怕她。

用“冷若冰霜”“不苟言笑”“冷麵寒鐵”等負面成語來形容她也頗為準確,不算為過。

人死為大,她離開我們已這麼多年了,所有對她不好的語言和評價,其實自她駕鶴西去、 我們哭天抹地那時起,就已經在我們心中消失了。

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現在,留存在記憶中的,全是她的好,這些碎片式的好,猶如一個個被摔碎的、珍貴的青花瓷殘片,經過我這個外婆的大外孫,如今的文學愛好者,一片一片拼接,基本把外婆的人生軌跡,“不凡事蹟”,用文字給予部分性修補進行追憶了。

還是從根說起吧。

依稀記得,外婆曾說過,她的老家在湖北長江邊,她10歲左右那年,長江發大水,巨浪如狂龍般的血盆大口,把她貧窮的家、家人瞬間吞噬,幾個浪頭,又把外婆“吐”了出來,並推上了岸。

家沒了,疼她、愛她的爹孃也沒啦,只好跟著同樣沒有了家、僥倖生還的本村鄉親“北漂”,來到河南,被一位吳姓農民家收留當了童養媳。

童養媳,是自宋朝時起流傳下來的陋習。有兒子,因貧困娶不起兒媳婦的家庭,在兒子少年起,便買,討,或撿回女棄嬰扶養著,到適合婚嫁的年紀,便將此女與兒子完婚,這就叫“童養媳”。

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外婆也以這樣的身份被人收留,以免被餓死。

不幾年,外婆“年方二八”,16歲時,與那家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外公)成了家。

好景不長,當外婆生下第一個女兒(我母親),婆家就不太高興,3年後,又生下一個,還是女孩(我的小姨),婆家就更不高興了,我外公也因生悶氣,得了肺癆病(肺結核),當年此病猶如現在的“癌症”,沒有啥特效藥,即便有,外公貧窮的家也根本治療不起。

不久,外公便撒手歸西。外婆不到20歲便成了“寡婦”,且不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就是她沒有生男孩,使婆家成了“絕戶頭”,也不會容她繼續留在這家的,其實,這裡的農民,包括外婆的婆家,人都不壞,但封建意識確實濃。

於是,外婆淚眼婆娑,手裡牽一個,懷裡抱一個,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東遊”,來到了與確山婆家東臨的正陽縣城。靠幫人洗衣服求生。

但無論她怎樣勤勞,也同時養活不了兩個女兒,於是,只好把小女兒(我的小姨)送給了湖北黃岡市一個工人家庭當童養媳,走上了當年和外婆同樣的“童養媳”之路。

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好在,小姨還算比較有“福氣”,那個收養她的產業工人之家 ,待她如親生女。長大成人後和那個產業工人之家的兒子結為夫婦,解放後,一同赴江西從事地質勘探工作了一生,在江西留下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和佳話。

數年後,外婆身邊的大女兒(我的母親)也長大成人,出落成“美女”,母女熱情、勤快、誠信,贏得好口碑,洗衣生意漸漸好起來,攢錢買下了兩間舊草房,總算有了自己的“窩”。

不久,細心的外婆便用她那雙善於識人的慧眼,硬把女兒許配給身材、長相都很一般,且年長我母親7歲的山西漢子——我的父親。看中的,就是父親的老實,忠厚、勤勞、手巧,且孤身一人在此。

條件是:倒插門。也就是男方“嫁”到女方。

當然,已屬於“大齡青年”又是“打工仔”的父親,遇見“天下掉下個林妹妹”這等好事,豈不心花怒放?於是,便成了我的爸爸。

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這下,我家裡可熱鬧透了,成了“來自三江,北調南腔”。

論籍貫:外婆老家長江邊,爸爸出生汾河畔,而我們呢,則是:毗鄰淮河。

論語言:外婆是“蠻子”,爸爸是“挎子”,而我們則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話”,漢語詞典解釋為:河南話也稱“豫語”或“中原官話”。

名符其實的“南腔北調”之家也。

那時,我們家是“貧窮而快樂著”。

解放後 ,爸爸、媽媽都參加了工作, 雖系普通員工,但也非常知足,勤奮有加,年年都是“先進工作者”。

一張張印著國徽的獎狀領回家後,必然會讓我們這些孩子們咧嘴偷笑。因為,外婆肯定會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會擓著竹籃,到街上買肉“包餃子”或“豬肉燉粉條”,那可是我家“慶賀宴”“節日宴”的“最高標準”家宴啊。

從我記事起,外婆就“很厲害”“真厲害”,眼裡揉不得任何沙子的形象便早就定格在我記憶中。

一次,她一手拄柺杖,一手牽著我,在街上行走,被一個穿著綢緞錦衣的富家孩子笑稱我是“補丁孩”。

那時貧苦人家多,衣服打補丁,甚至補丁摞補丁都很普遍。

不像現在,有人為了別出心裁,提升“回頭率”,而穿上故意在新衣服上打滿各色補丁的衣服去招搖過市。

出於好奇,我曾上網查過,價格好貴好高好嚇人,有的一件竟高達上萬元,比兩部“蘋果”手機還貴,令人咋舌。

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我們家包括我那時身上穿的補丁衣服,可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真正的“窮人服裝”。

我家成員的補丁衣,都是外婆戴著那個掉了一隻腿、捨不得買新的,而用線繩代替眼鏡腿的舊眼鏡一針一線掟補而成的,有一次,我親眼看見,外婆為我補衣服時,手指被鋼針扎破而流出殷紅的血滴……

所以,當“富家孩”喊我為“補丁孩”時,一下子便惹惱了外婆,揚起手中的柺杖朝那富家孩子的屁股揮去,我看得很真切,她舉得雖然高,但落在那孩子屁股時,卻似輕輕敲下。

那孩子卻被我外婆這個舉動嚇哭了。

我外婆對那孩子說“走吧,回家去,記著,永遠也不要看不起窮人,我這柺杖,要是碰上日本鬼子,定讓他腦袋開花的!”

那孩子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從此刻起,外婆不光厲害,而且對“鬼子”恨之入骨的面容,也如注塑的照片永遠收藏在我記憶夾中。

那時,爸爸月工資40來元、母親30來元,每次領回後,都全額交給外婆統一安排使用。

要知道,我們姐弟6人,加上外婆、爸媽,那可是整整,老少三代九口之家啊。

累計月工資70多元,如何打理9口人的吃穿開支,對外婆的管家能力是個躲也躲不掉的公開“檢驗”。

好一個外婆!施展出一個傳統中國女人全部的勤勞、智慧和節儉本領。竟讓我們不僅都能填飽肚子,而且讓我們在人前也很“光鮮”,有面子。

那時,我家住在城南關蔬菜生產隊境內,北、西、南,三面全部是菜園。

外婆就經常給菜農免費燒開水喝,幫他們清理挖地工具上的泥土,防止生鏽,且代為保管。

出於感謝,在蔬菜收穫季節,菜農們便有意無意地,在蔬菜垃圾中留下不少本不該扔掉的蔬菜,然後對我外婆說,“挪挪那堆垃圾吧,省得走路礙事……”

外婆心領神會,便在他們走後,在垃圾堆裡,能扒拉出成大筐的蔬菜來,基本不用再上街買菜。

外婆還把這些吃不完的蔬菜,或醃製,或曬乾,做成酸菜或菜乾,再做成餡料,包包子,好吃又營養,而且節省麵粉……

外婆的身影,還時常出現在裁縫店裡,把那些扔掉的碎布頭撿回家,洗乾淨,歸類整理,閒時,便把這些布片縫在一起,組成一個個色彩斑斕的“花手帕”供我們使用……

正是外婆的熱情和勤勞,聰明和智慧,給我們上了一堂堂現實版的“勤儉節約”課。直到現在,我們姐弟6人,一直保留著“不大手大腳,不鋪張浪費”的好家風。

首位“教師”,便是外婆。

外婆也有特別讓人不理解的行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特別注重“個人外在形象”。

外婆個子矮小,長相不錯,乍一看,和那個著名的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很相似。遺憾的是,外婆一句也不會唱京韻大鼓,當然,我也不會,且不太愛聽。

按說 ,我家這麼苦,外婆這麼忙,一個家庭主婦不會,也不應該“打扮”自己了。

而外婆每天卻都堅持刷牙,而且刷得特別仔細,這在當年的中國老人 ,尤其是生活窘迫的老人群體來說,確實很少見。

她特別注重個人衛生,無論春夏秋冬,每天夜晚,她都要端盆冷水,關門洗澡。奇怪的是,竟然沒見她感冒過,特別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洗冷水澡呀。

買不起頭油,外婆每天就用幾滴食用的菜籽油抹在頭髮上梳理,頭髮常年都黑明光亮的……

……

用已混濁的眼睛,對著手機熒屏,寫著寫著,眼睛模糊了,不知是疲勞還是淚水……

被迫停筆。

元宵節凌晨憶外婆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牛林,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職於正陽縣委宣傳部、縣政府辦公室等,退二線乃至退休至今擔任正陽縣作家協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