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區、次核心、非核心的房價比例到底是?

核心區、次核心、非核心的房價比例到底是?

今日問題

問題:核心區、次核心、非核心的房價比例到底是?

學員:老師,請教關於核心區,次核心,非核心的價格比例。

網上有觀點稱,會從3,2,1變成6,4,2,甚至30,15,8,意思是核心區價值越來越高。

而我觀察的深圳數據來看(後海,寶中,西鄉),從原來的3,2,1變成了10,8,6,核心的重要度在相對降低。

老師怎麼看這個現象。大勢來看,未來的沙井會不斷縮小還是拉大與(福田,南山)的差距?

Art:首先,從我的觀點,如果以‘前海’是未來強勢辦公區為圓心,則後海和寶中的距離都只有兩個地鐵站,兩者都可視為同一個「核心區」;西鄉距離五個地鐵站,可以視為「次核心」。

當然,後海目前房價較高,原因是其接鄰著現在深圳的強勢辦公區——南山高新園區,但5年後,隨著前海的大型企業陸續進駐,周邊的房價板塊就會產生改變。

但我們先把到底誰屬核心、誰屬非核心的問題拿掉,迴歸你的問題原意。

你應該是想問:核心區、次核心區、非核心區為何會從3:2:1,變成10:8:6?

如此,我們是否可判定投資核心區越來越不聰明,因目前看來漲幅不如其它兩區。

來分析一下:

首先,單獨看數字有危險。

你還必須注意,每個「數字」必定跟隨著「時間」,之前我們在評論德科公眾號一位作者的文章時就有提到,你在摘取數字「時間點」的同時,其實你也決定了結論。

舉例1:如果你選擇摘取2015~2016年的上海商住房房價走勢,你會得到:

「商住房」是暨「一般住宅」後的投資熱點。

但其實,自始至終,商住房因「土地增值稅」&「管理難度」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個人投資者應該選擇的標的,不論是漲是跌,都不應該選。

舉例2:如果你摘取未來2017~2018年三線城市房價走勢,你也很可能會得到三四線房產是下個投資熱點。

但基於人口不斷淨流出的本質,不論是漲是跌,都不應該選。

同樣的,當你摘取2015~2017的房價走勢,你會看到房價的漲幅:非核心區>次核心區>核心區。

但請注意!

這個現象是個特例!

是在過去2年,史上最大貨幣放水的前提下造成的。

過去我們曾以一個簡化的城市來舉例,核心區單價8萬、次核心區單價5萬、郊區單價2萬。

在史上最大貨幣放水潮的變動中,熱錢的流竄&追漲,最後如何讓三個區域的單價變成10/8/6,因已說過兩次故暫不展開。



以下揭露很少提及的部分。

真相是:這場戲只演了上半場,還沒演完,一臺完整的房價大戲,必須演完以下三個階段——

① 「由跌至漲」

② 「由漲到跌」

③ 「由跌至漲」

經歷過完整的這三個階段,你才能確定,誰是這輪真正的冠軍。

而我們接下來面對的,是市場確定進入成交寒冬階段,在「成交地獄」階段開始半年後,天上的豬將逐漸落地,故「10:8:6」的下階段,可能是「10:7.5:4.5」,未到這臺戲唱完,我們不知結果為何。

另外,題目中數字比的假設前提有要注意的地方。因房價不是直接從「3:2:1」變成「10:8:6」,真正的過程是從「3:2:1」~「a:b:c」~「x:y:z」~「10:8:6」~「?:?:?」。

其中「a:b:c」可能是「6:3:1」or其它數字。所以,當你取不同的時間段,你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

但請注意,你要挑的,不是某個時段的「漲幅第一名」,而是長時間的漲幅前3名,因每個時段的第一名,可能都因當時特定的內外在因素而變動。

當你想歸納出第一名的選房邏輯時,很容易被帶偏,得到莫衷一是的結論,但如果你把範圍放寬成長期前3名or前5名,事情就變得簡單。

即使非核心區有時候漲幅大於核心區,多數時候,往核心區選房的邏輯,會讓你立於不敗之地,剩下的問題只是贏多贏少而已。

當你越往外移,範圍越大、房產潛在競爭對手越多,同時也意謂著越容易選錯。

所以還是建議各位,在現金流水位安全的前提下,越靠近核心區越好。

這真的是老調一再重談,有時我也說的厭煩,但老調之所以為老調,就是因它能傳唱許久,且歷久彌新。

以上,說明完畢!

核心區、次核心、非核心的房價比例到底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