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時候朝廷是怎樣發工資的,古代的工資就是銀子嗎?

郝兆霞


我們現代人在發放工資的時候,去財務室領個工資條,工資也直接給你打到銀行卡或者支付寶之類的,也很少領現金了。但是古代的時候朝廷是怎麼發放工資的呢?總不能打官員的微信錢包裡吧。

在古代,三生六部制施行以後,朝廷有個部門,叫做戶部,是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其他的不用知道,反正官員發錢就是這個部門負責的。當然了,總不能讓各地的官員都到京城來領錢吧,於是戶部在各地就有了分支機構或者辦事處。每到發工資的時候呢,別指望人家會給你送上門來,一般是官員拿著證明文件,到辦事處或者倉庫去領取自己的俸祿,而且古代的工資一般都是半年或者一年一結算的。

古代的工資類型呢,也比較的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朝代,官員的發放的俸祿不一樣,數目也不一樣。俸祿類型的話,一般可以分為銀子、錦帛、祿米、土地以及後來出現的銀票等等。當然以銀子和祿米比較多,錦帛和土地比較多的是作為賞賜存在的,所以我們看電視劇一般看到的是俸祿多少兩,祿米多少石。

俸祿的數目這一塊,根據歷朝歷代的不同,最富有的應當算是宋朝了,俸祿豐厚,名目繁多,有俸祿、綾羅綢鍛、職錢、公用錢、出差費和僕人費用。在宋朝,當官就意味著發財,拿我們所熟悉的包拯包青天為例,他在任開封府尹的時候,同時身兼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

據宋仁宗時期的《嘉佑祿令》記載,龍圖閣直學士每年的俸祿是:銅錢1656貫,綾10匹,絹34匹,羅2匹,棉100兩。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包拯做開封府尹每年的俸祿是:銅錢19200貫(公使錢18000貫,添支錢1200貫),糧360石(米、麥各一半),柴禾240捆,乾草480捆。
包拯還分到朝廷無償劃撥的耕地兩千畝,而且允許收租,不繳國稅。按每年收租一石米算,一年就是2000石。

聽不明白?大概換算一下購買力,再刨去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包拯在現在算是年收入過千萬的人吧。所以在宋朝,即便是清官,也可以活得很自在。

我們再看看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摳門的明朝。明朝俸祿之低,就連《明史》也記載: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大概源頭在於老朱是貧苦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吧……按照洪武年間的俸祿計算,一品大員年收入換成現在大概是30萬吧,雖然我們看來也不算低,但是那是一品大員啊,總共才幾個人啊。明朝縣令的年收入是一萬七左右,等於月收入一千四,所以明朝官員窮的可以。


其實在老朱制定俸祿的時候是經過考量的,畢竟他也是貧苦出身,可以有個衡量標準,但是後來者沒有這個標準啊,所以物價一直在漲,卻唯獨工資不漲的慘劇出現在了明朝。


悠然歲月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插個相關的小知識,也就是題主所問的工資。

工資又被稱為薪水,那麼薪水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上記載了這麼一句話:“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

意思是陶淵明給自己的兒子送了一個僕人,並寫信告訴他說:“以你每日的開銷費用,你是很難自己供自己的,現在拍個僕人給你砍柴汲水。”

由此之後,後人們也就逐漸把工資稱為“薪水”。

言歸正傳,中國古代的的官員們工資,眾所周知,被稱為“俸祿”。而在歷代朝廷的官員俸祿制度中,官員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

商周時期,公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將封地內的經濟收入扣除掉上繳天子的部分,剩下的就作為實際俸祿。這一時期,主要以土地作為俸祿的支付方式,即以封地的大小來衡量俸祿多寡。

而從春秋末年至隋唐之際,主要是以實物為官員工資的支付形式。而其中又以糧食作為實物支付的主要種類。古漢代以來的官員,有五百石、兩千石高官這樣的稱呼。

唐代以後,貨幣經濟逐漸繁榮,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則主要以貨幣的方式發放官員工資。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統一了度量衡,官階和俸祿均以“衡”的單位“石”來表示。而到了漢代,逐漸將官階於俸祿分成兩種方法表示。官秩以“石”表示,官俸則用“量”的單位“斛”來計算,如最高秩官為萬石、俸三百五十斛等。

漢代官員工資雖以“量”為單位,但工資的形式並非都是實物。尤其是在糧食運輸困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下,於是出現了將穀物糧食折算為錢幣發放的形式。而實際上西漢時大多以錢幣支付,而東漢則“半錢半谷”。當然,除了常俸外,官員還有衣物的供給,以及酒肉果品的賞賜以及醫療待遇等。

魏晉時期群雄割據,民生凋敝,俸祿比較混亂。曹魏時工資以布帛和米、麥等實物支付。西晉時工資以日計算,安春秋兩季發放、支付形式有米、絹、綿、錢、菜田、雜役等。而為了優待官員,從西晉開始又實行了佔田制,官員安品秩佔田,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才廢止。而北魏初期,百官沒有工資,導致貪汙成風。自北魏太和末年到隋朝初,官員工資依然給谷帛等實物。

而到了隋唐時期,官員的工資形式主要是由米、田兩種。隋朝官員的工資分為京官、外官兩種支付標準。京官按品級、外官按州、郡、縣的等級計戶食祿。除俸祿外,還有職分田,以品為差,由一頃到五頃不等。

唐代的工資又分為歲祿、月俸、職分田三種,以實物、貨幣、土地的形式支付。歲祿就是祿米,依品秩按年發放;月俸則對是對官員的補貼,包括食物、庶僕、雜用等多項,每月以錢支付;職分田則是朝廷給任官的土地,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

至於到了宋代,由於宋代貨幣廣泛流通,俸祿多以錢幣計算,百官除了正俸外,還有服裝、祿慄、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料、紙筆、差費、職錢、公使錢即恩賞等各種補貼,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宋代官員的待遇之好,可謂中國封建王朝之最,由此可見一斑。大宋朝廷把官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比今日的公務員待遇也不遑多讓了。

到了明代則實行折算俸祿制,即以米為單位折算成鈔、錢、布、銀髮給百官,而其中以貨幣為主。清代則以銀米兼支,但還是以銀為主。京官有俸銀、祿米、外官有養廉銀。

歷代的俸祿制度雖有所不同,但不過大豆是經由實物支付形式逐漸發展到貨幣支付。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里,朝廷發放報酬給官員,是為了鼓勵官員恪守本質。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