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要命的一次“以貌取人”


历史上最要命的一次“以貌取人”

文丨沙尘暴

01

黄巢是个神童。

据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黄巢五岁时和父亲陪爷爷聊天,“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黄巢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却遭父亲责怪。

是作得不好吗?当然很好。既然很好,父亲为什么要责怪呢?原来父亲怪的不是诗不好,而是“诗意”不好。黄巢的意思是说,菊花这家伙跟百花在一起是不情愿的,但还总是被称为王,于是上天也赐它黄袍加身。

这样解释不是很通,不过大致意思差不多。

遭到父亲责怪的,大概就是“黄袍加身”这意思吧。

黄袍加身不好吗?大概真的不好,所以父亲不但责怪他,还想打他,被爷爷阻止了。爷爷说,我孙子这么小就能作诗,好啊,只是不知轻重,可令他再作一首。于是,一首咏菊花的名作诞生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当然了,这首他五岁时的名作,与他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作的《不第后赋菊》,气势上差远了,因为那时候,他想拉杆子造反了。

《不第后赋菊》是这样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历史上最要命的一次“以貌取人”

02

有人根据黄巢五岁时所作诗里隐隐透露出的一股“反”意,推断这家伙还没长大就想造反了,简直天生就有反骨。

其实不然,和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也想通过科举考试给自己谋一个美好的未来,尽管他们家世代为盐商,积累了巨额财富(《新唐书·黄巢传》: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几辈子不愁吃不愁穿,但作为一个男人,除了富贵,谁不想要功名呢?

有关史料说,黄巢成年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皆名落孙山,为什么皆名落孙山,却只字未提。

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一段话,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谜团,原来黄巢之所以未被录取,是因为长得太丑!

李贽的话是这样的:“僖宗以貌取人,失之巢贼,致令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囵囵一个天下,分为五代,况起手开刀,天曹主杀法明,法明即多方求救,能幸免大数耶!”

长得丑不是错,有人因为他丑而嫌弃他,那就不对了。

所谓“僖宗以貌取人”,说的就是唐僖宗嫌黄巢长相丑陋,再有才也不要他,从而“失之巢贼,致令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囵囵一个天下,分为五代”。

基本上可以说,黄巢造反,是唐僖宗逼反的。

历史上最要命的一次“以貌取人”

唐僖宗喜欢斗鸡、赌鹅,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尤喜打马球

03

黄巢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时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有钱重任,无钱不用”(《残唐演义》)。

尽管朝廷昏乱,科举考试还是没中断,长大后,到了参加考试的年龄,黄巢便辞别父母,到长安参加高考去了。

黄巢考的是武举,而且中了第一名,也就是所谓的武状元!

如果能穿越,相信黄巢一定会穿越到如今的韩国,花点钱整个容,随便整个啥样子,也不会出现第二天那一幕~~~

第二天,唐僖宗接见被录取的考生,问权宦田令孜哪个是状元,田令孜便指着黄巢奏曰:“此人是状元。”

唐僖宗一看,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只见这个状元“身长一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

更恐怖的是,这人竟然有三个鼻孔!

一个人长三个鼻孔,当然不可能,这只不过是那些文人,为了形容黄巢的丑,夸大其词而已。

总而言之,唐僖宗被黄巢的长相吓坏了,小心脏猛跳起来,差点从喉咙里跳出来,半天才恢复平静,顿时大怒,“将黄巢革退不用”。

由此可知,黄巢并非“屡试不第”,而是不但中了,还中了状元,但一下子被唐僖宗判了“死刑”。

好好的一个状元,就这样没了。

当当驾官告诉黄巢,朝廷之所以“不肯用”,是因为“嫌你貌丑”,默然退出朝门外的黄巢很是蒙圈:“中央文件只说选文章武艺,又没说要看长相,早知昏君以貌取人,老子还不来呢!”

04

皇上金口玉言,当然无法改变,除非黄巢真的整容,然后让昏君相信:你之前看到的,只是错觉,是看花了眼,现在你再看看,我不但不丑,还是个帅哥呢。

现在的问题是,接下来肿么办?回家?不行不行,父母问起落榜原因,他肯定得实话实说,父母听了会是什么感受,他用脚想也想得到。

父母生下他这个丑鬼,本来就很伤心了,他可不想在父母的伤口上撒盐。

他从袖中取出笔来,正打算在墙上写点什么,只见街头突然出现一只锦毛雄鸡,望着他叫了一声。

“昏君不识贤,鸡倒识贤。”黄巢对鸡说:“鸡兄,我若是能得天下,你就大叫一声。”那鸡果然大叫了一声。

黄巢豪气顿生,提笔写道:

雄鸡有五德,

今朝见我鸣,

顶上红冠正,

身披紫锦文,

心中常怀义,

大叫两三声,

唤出扶桑日,

重教天下明。


天下太黑暗了,雄鸡你大叫几声,把太阳叫出来,让这个世界,重新充满光明吧。

然后来到一家酒馆,喝起了闷酒,越喝越郁闷,越喝越气愤。

愤怒出诗人。

愤怒的黄巢又诗兴大发,在粉墙上写道:

昏君失政,

宠用奸邪,

荒荒离乱,

文武无能。


唐僖宗有眼无珠,

见贤才不能擢用,

可惜我十年辛苦,

到今日不得成名。

暗思昔日楚汉争锋,

一个力拔泰山,

一个量宽沧海,

他两个战乌江,

英雄抵敌,

诣咸陽火德肇兴。

某也志高汉斗,

气吐虹霓,

意欲匹马单刀,

横行天下,

管取那刀兵动处,

把唐朝一旦平吞。


这是《残唐演义》中的一个桥段。

无论这个桥段是真是假,都很符合黄巢当时的心境。

一个从天堂一下子坠入地狱者的心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何况是被压迫到了极点的人,一颗心被扎得鲜血淋漓的人。

所以接下来发生的桥段,就顺理成章了:

黄巢写完,就收拾行李,出了长安城,边走边对天发誓:“黄巢若得寸进,定要夺取唐朝天下!”

05

黄巢拉队伍造反之前,早就有人这么干了。

王仙芝,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的老乡,也是个私盐贩子。

和黄巢一样,王仙芝也练就了一身武艺,目的是贩私盐时若遭官府查缉,好“暴力抗法”,没想到却派上了另外的用场。

公元874年左右,关东大旱,农民颗粒无收,官府却不管其死活,依然催收租税和差役,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对王仙芝说,干脆,你领导咱们反了吧,王仙芝便带领他们反了。

874年初,王仙芝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占了曹州、濮州。

王仙芝造反不久,同样走投无路的百姓对黄巢说,干脆,你也领导咱们反了吧,再不反就活不下去了。

历史上最要命的一次“以貌取人”

公元875年六月,黄巢起义响应王仙芝,率领数千起义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会师曹州。

王仙芝不幸战死后,黄巢被大家推为头领,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南征北战,纵横捭阖,围广州,入洛阳,抵潼关,进长安……全国各地,想打哪里打哪里,想占哪里占哪里,玩儿似的。

黄巢是公元880年十二月,轻松拿下潼关逼近长安的。

唐僖宗君臣怕了,这个丑鬼太厉害了,短短几年在全国到处攻城略地,十万大军都未守住长安门户潼关,长安守得住吗?

于是“君臣束手无策,相对哭泣”。

宰相卢携更没出息,竟“因畏惧自杀”。

06

唐僖宗可不想这么没出息,再说,他的命比宰相的命值钱,要他自杀,实在舍不得。

那就逃吧。

往哪里逃呢?当然是四川。

四川那旮旯好啊,想当初安史之乱,唐玄宗也是潼关失守后逃的,也是往四川逃的,结果四川成功地保住了他的命,后来他还得以重返长安,虽然皇位已被儿子夺走,但是当个太上皇,也不错啊。

而且那里风景不错,权当去旅游吧。

就这样,唐僖宗成为继唐玄宗后,又一个到四川避难的皇帝,史称“僖宗幸蜀”,在四川一呆就是四年。

帝国两个老大先后到四川避难,这事儿有趣,得记上一笔,诗人罗隐说,你自己不好意思记,我帮你记。于是他写道:

马嵬烟柳正依依,

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

这回休更冤杨妃。


前一次怪一个女人,这一次怪不着女人了吧?言外之意,你特么落到这个地步,都是自找的,活该!

值得说明的是,罗隐也很有才,也和黄巢一样,长相对不起观众,而且考了七年都没被录取。

不知罗隐“历七年不第”,是否也和黄巢一样,是被帝国老大以貌取人而“不用”,但可以肯定,黄巢的心情,他是理解的,黄巢的行为,说不定他也是支持的。

无独有偶,诗人韦庄对此也有话说:

九重天子去蒙尘,

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

始知辜负马嵬人。


他说得更明白:今天这事,与你的那些妃啊妾啊,统统无关,别让人家替你背锅。

07

唐僖宗去四川“旅游”不久,黄巢就占了长安,建国号齐,年号金统。

他想起了当年和那只突然出现的雄鸡的“对话”:“鸡兄,我若是能得天下,你就大叫一声。”那鸡果然大叫了一声。

在四川避难期间,唐僖宗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四川的富庶和各地的孝敬,使他积累了反攻黄巢物质上的本钱。

各地将领也不含糊,比如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他们积极组织力量与黄巢PK。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沙陀族)也率兵入朝;还有凤翔节度使郑畋、被任命为诸道行营都统的宰相王铎,他们也都积极组织力量,对占据长安的黄巢进行围攻。

原来首鼠两端的藩镇,见天平开始往朝廷这边倾斜,也开始表达心声:我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哦,别搞错了哟。

见风使舵也好,为了私利也罢,只要他们往朝廷这边站,朝廷是高兴的,也是欢迎的。

黄巢这边则大事不好,内部开始发生分歧和分化,一些将领甚至开始接受朝廷招安,尤其是派驻同州(今陕西渭南)的防御使朱温降唐后,形势对黄巢更加不利。

朱温“弃暗投明”后,唐僖宗更是大喜,“天赐我也”,特赐名“朱全忠”。

俗话说好汉架不住人多,双拳难敌四手,黄巢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顶不住各路大军围攻,兵败退出长安,最终自杀于山东泰安的虎狼谷。

本以为搞定黄巢就万事大吉,没想到重返长安后,更大的苦果在等着唐僖宗,当各地节度使对田令孜专权不满,纷纷把打击矛头对准田令孜,田令孜居然挟持唐僖宗逃到了汉中,那帮人便把因病没有跑掉的襄王李煴,挟持到长安立为傀儡皇帝,改元“建贞”,使唐僖宗晋级为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虽然李煴最终被杀,唐僖宗得以重返长安,但经多番折腾搞垮了身体的他一病不起,于公元888年三月六日离开人世,年仅二十七岁。

而那位天“赐”给他的朱温,在老天爷要了他命之后不久,也要了大唐王朝的命。

但愿和那个武状元在地下见了,他不再嫌他丑,不然他再来个拉杆子造反,他可怎么办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