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這篇圖文,寫的很辛苦。辛苦不是指寫起來艱難,而是因為有些書看完將近1年的時間,一些細節已經忘記了,所以得花時間重新去整理。為了梳理這些書,我把家裡的書又都翻了一遍,而且有些書被別人借走了至今未歸還,最後挑出了個人認為最好的9本。最開始的時候,列了12本書,於是把寫好的書單揣在口袋裡半個月,又儘量把這些本書重新泛讀了一遍。讀的時候,總在回想第一次看的時候的心情和感受。但一本書第一次看和再一次看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儘量把我第一次閱讀的感受表達清楚。


2017年的時候,我曾經給自己定過一個小目標:一年讀50本書。結果到第二個月的時候,就發現這根本難以實現。一年讀多少本書,關乎閱讀興趣、閱讀速度和是否有足夠多的時間。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所以到2018年的時候,我並沒有以書面的形式要求自己要看多少本書,只是利用夾縫裡的時間,慢慢看慢慢看。沒想到,一整年下來,我竟看了21本書。當然我說的都是紙質書,要是再加上零零碎碎的電子書,估計得有30本。雖然並沒有達成2017年度隨緣定下的目標,我究竟還是有些成就感的。

其實看書是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興趣點不一樣,有些人喜歡人文、歷史,有些人喜歡人物傳記,有些人喜歡玄幻,有些人喜歡武俠,不一而足。我看的書比較雜,人文、歷史、小說、傳記、經管,甚至新聞特稿都會瞄兩眼,正因為雜,所以才真是看到哪算哪

有的時候買書,看到網上書店的促銷和折扣,總是有種剎不住車的感覺,要不是考慮到以後搬家是個麻煩事,可能買的書會更多。一朋友說,你買個Kindle啊,有了它你就相當於有了移動圖書館了,可一個Kindle得小1000了,1000塊,差不多可以買一板車書了吧!有段時間,差點兒就買了,可一想到1000塊換一板車書這回事兒,還是沒點付款鍵。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2018年,我讀下的這些書裡,有9本書在我看來是極好的,且聽我慢慢講給你們聽。

1、《浮生六記》 沈復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的好書。這本書前半部分為白話文,後半部分為文言文。相對來說,我更喜歡看原文,畢竟翻譯過後的文字與原文還是有些出入,文言文的有些字的意思與現代的語法稍稍還是會有偏差,比如,文中有兩句描寫憨園的“瓜期未破,亭亭玉立”,譯者直接翻譯成“還不到16歲,亭亭玉立”,這樣翻譯雖然也無錯,但總感覺少了點意思。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說的是六卷記述的文本,如今僅存四卷,分別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兩卷不復存在。也可能正是因為《浮生六記》為殘卷,所以才更被後人所推崇吧。

此書作者沈復,字三白。沈三白一生窮困潦倒,漂泊不定,沒成想卻有個好女人相伴二十三年,其妻陳芸,溫柔賢惠、知書達理、善解人意,最重要的一點是能陪著沈三白數十年窮遊,也是夠了。最令人欽佩的,作為一個女人,居然想方設法為自己的丈夫尋覓小妾,我只想說一句:陳芸女士,您真敞亮!

沈三白同志在陳芸病重彌留之際,也曾許下“卿果中道相離,斷無再續之理”(意思就是,你走了,我是一定不會再娶的)的諾言。可一轉眼,在沈三白兒子逢森夭折之後,其朋友石琢堂送給他一小妾,他立馬就欣然接受了(贈餘一妾,重入春夢)。從這一點看來,“男人都是大豬蹄子”的歷史,淵源流傳啊!

2、《呼蘭河傳》 蕭紅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十二歲的姑娘就被逼著嫁人,還見天捱打,這就是呼蘭河!這就是那會兒的中國!明明是批判,蕭紅的娓娓道來掩藏不住其中的犀利!蕭紅真是厲害極了!民國的文化人真了不起!

上面是我當時讀完《呼蘭河傳》後在豆瓣寫下的評語。蕭紅的文字讓我想到了民國的另一位大家,魯迅。兩人的文字都看起來平實、冷靜,甚至是冰冷,但正是這份平實和冷靜,透著的,更是犀利批判。蕭紅文筆乾淨似雪,內心凜冽如刀。文字就是這麼奇怪的東西,明明是最簡單的句子和詞,初看很淡,細想都是密密麻麻的悲涼和孤獨。

我要是一輩子能搞出像《呼蘭河傳》這樣一本書,我就會感覺很驕傲的!

3、《小說課》 畢飛宇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當你讀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時候,你可能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或者僅僅停留在“我終於讀完了”的如釋重負感,但其實書裡講了什麼,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你可能也並不會深究。這本書,畢飛宇老師就是告訴你,該怎麼樣去讀一本書,或者確切的說,該怎麼樣去讀一本/篇小說。等你讀完了這本書,你會發現“踏馬老子以前讀的都是個啥啊”之感!

反正我讀完第一篇《看蒼山綿延,聽波濤洶湧--讀蒲松齡 促織》後,我就連說了三個“臥槽!”並感嘆:原來一篇文章還能讀出這麼多道道出來。

4、《送你一顆子彈》 劉瑜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你要是大街上隨便抓一個人問他:民主是什麼?自由是什麼?政治關係於生活有多大意義?我想大多數人會說:我能背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啊!這本書能告訴你民主自由在每個人心中和生活中的具象,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東西經劉瑜這麼一寫,你除了一個勁的在心裡說“對啊對啊對啊對啊”之外,剩下的估計就是佩服和傻笑了!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真實感受!

5、《教父》 馬里奧 普佐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這本書和電影一樣出名並出色。電影是光影的技術配合,而書卻比電影更注重細節。《教父》被譽為“男人的聖經”,在我看來,所謂聖經就是:一個男人得有自己秉持的原則,並用這套原則約束自己,同時鞭策身邊人。這套原則當然是教人如何為人,如何處事。即使是黑幫,也不例外。或者可以這麼說,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組織,原則就是原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背棄了原則,就該受到懲罰。這其實是個被普世接受的最簡單的道理。

6、 《活著》 餘華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同樣是享譽世界的作品,電影和書都是。當年張藝謀在看了未出版的《活著》的樣稿之後,就毅然拿下了該書的電影改編權。不得不佩服老謀子的眼光。1994年,電影上映之後,獲得了4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說明了電影的質量。

但相對於電影的改編,原作更注重細節的刻畫,雖然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長篇,但書中的每個人物都被餘華刻畫的淋漓盡致,每個人物都立起來了。電影的結局很悲催,但原作比電影更悲慘。

7、《望春風》 格非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每個作家,對其影響最深遠的,永遠是自己的故鄉。就如莫言之於高密,劉震雲之於延津,格非之於江南。從《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風》,在格非的筆下,江南有看不完的景,聊不完事和說不完的人。

眷戀了大半生的故鄉終於逝去,年過半百的兩個人坐在石階上,面對被城市浪潮和拆遷席捲而過的故土,只感覺置身於春風之中,無形無影。格非寫鄉村,不會讓人失望。一個個血肉之軀輪番登場,無關溫情或殘忍,只是重現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眼中,那個遙不可及的村莊。

8、《平原上的摩西》 雙雪濤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平原上的摩西》是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書名用的就是第一篇文章的標題,光這一篇就值回票價了!

豆瓣上有個讀者的評語是:

《平原上的摩西》一篇,行文沉鬱,直追阿城,妙在不做作。故事精彩,不亞格非,勝在有慈悲。

我們常常在電影裡領略過多線敘事的故事結構,這其中又以甯浩、曹保平兩位導演運用的最好。沒想到,在小說的框架裡,多線敘事也能被雙雪濤駕輕就熟的體現在文字裡。當然也可能是我讀的書還太少,乍一接觸此類的小說,頓時覺得好驚豔啊。

9、《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劉震雲 著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這本書是2018年年初的時候的讀的,也是迄今為止,我讀的最快,感覺最順暢的一本書,不過這本書也只適合一氣兒讀完,要是讀一半留一半,就沒那個味道了。

雖然書中還是劉震雲一貫的絮絮叨叨絮絮叨叨,一件事翻來覆去覆去翻來的講的風格,但勝在故事情節,又結合了現今的幾個熱點事件,同時又囊括了鄉土、官場、荒誕等一系列劉震雲小說的標籤。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小說結構設計的痕跡太明顯,同時劉震雲又在書名和佈局上耍了一把小心機。還有一點就是,這本書尺度挺大的,能過審也真是個奇蹟了!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以上便是我一年來認為看過的最好的書,當然我也讀到過令人遺憾的書,比如張軍寫的《遙遠的帝國--兩晉十六國風雲錄》,看的我尷尬症都要犯了,除了流水賬就是流水賬,那些鬧著玩一樣的皇帝的名字,看得暈暈乎乎的;還有李誕寫的《宇宙超度指南》,看得我直打瞌睡。

「深度推薦」2018年,我讀過的9本好書

當然,這些都是我一家之言,我覺得好的,您大夥兒可能覺得也就那樣。就像我前文說的:看書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您各位且看著,同不同意,咱們秉承求同存異的心態,有話好好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