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愛吃飯的孩子,將來過的都不會太差

1、

兒子對於吃飯有一種特別的執念。

比如,早上時間再趕,他也一定要把早餐吃完。

剛開學的一兩個月,他會隔三差五的把學校裡吃的東西帶回來給我,有時是咬了一半的麵包,有時是一兩顆紅棗。而且他沒有地方放,就是捏在手掌心裡,一直捏了下午兩節課,放學看到我才交給我。

而且非得看我吃下去,他才安心。那時候我有一種鏟屎官看到貓主子把咬了一半的老鼠叨過來報恩的感覺,心裡既好笑又感動。

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我心疼你,吃到這個很好吃,就想帶回來給你吃。”後來被老師發現,教育他不能把食物帶出食堂,他才作罷。

但也是因為他對於食物的執著,才讓他終於渡過了小學新生最難熬的那個階段。

每一個愛吃飯的孩子,將來過的都不會太差

那時候,每天支持他去學校的信念,就是學校食堂今天會做什麼好吃的。

每天放學後,拋開做作業的苦悶不談,他最樂於分享的話題,就是今天中午吃了什麼。

有一次看到別的班的小朋友把魚丸倒掉了,他特別心疼地對我說,“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吃魚丸呢?太浪費了。”

2、

兒子對於吃的執著可能跟我自已有關,因為由胃到心的美食能最快地治癒一個人的各種情緒。而且根據我的觀察,一個對食物特別執著,每天都願意好好吃飯的孩子,將來也一定不會太差。

因為:

  • 美好美食的人,三觀都很正

曾經看過蔡瀾先生的一個專訪,他說年輕時,總覺得人生沒意義,賺錢也沒意義。直到他第一次去吃米其林餐廳,才感覺到幸福,由此高興了好幾天。這件事讓蔡瀾先生意識到,賺錢和人生的意義,從此人生有了轉折。

當主持人問,那年輕人沒錢怎麼辦?蔡瀾先生回答得非常簡單,“去賺,打一份工不夠就打五份工。”

經過了疲憊的一天,回家看到家人為自己精心準備好的飯菜,這大抵就是我們平凡人生中最真實的美好。

所以,一個人之所以可以興致勃勃地活著,並不是因為重大的幸福支撐,而是被微小的幸福溫暖。

吃,就是微小而易得的幸福。

一個每天心裡想著回家能吃到可口飯菜的孩子,跟父母的關係不可能走向絕境,說謊、逃課、離家出走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減小。

每一個愛吃飯的孩子,將來過的都不會太差

  • 好吃的食物,都自帶治癒功能

舊時的港片裡,但凡有人失意,家人就會用一句“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麵”來安慰。

哪怕只是一碗泡麵,撒上蔥花,打上雞蛋,再配幾片牛肉,趁著熱湯,暖暖地吃下去,便是一場幸福的滿足。

《奇葩大會》第一季上有位美食作家蔡要要分享了她自己的經歷,她說一個朋友在失戀傷心欲絕的時候,去買了一個500塊錢的蛋糕,自己一邊哭一邊吃蛋糕,吃到一半就發現哭不出來了,吃完之後所有的煩惱竟然都煙消雲散了。

她自己身在腫瘤化療的過程中,對死亡的恐懼,化療嘔吐的難受,都不能阻止她對美食的嚮往。

為了可以繼續吃到那些好吃的東西,燃起了她超強的求生慾望,戰勝了疾病。

也因為樂觀,還幫她吸引到喜歡的人,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現在的蔡要要仍然每天繼續為心愛的人做各種好吃的美食,也繼續通過文字用她的“美食療法”治癒更多的人。

像蔡要要一樣,這兩年流行的《深夜食堂》、《舌尖上的中國》之類的影視作品,也再次說明,人只要胃裡溫暖,就不容易覺得孤單與挫敗。

父母哪怕給予孩子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一輩子為他們遮風擋雨,但是父母的愛,卻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通過熟悉的味道由胃到心,溫暖孩子的孤獨與失落。

每一個愛吃飯的孩子,將來過的都不會太差

<strong>

  • 愛吃飯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

好朋友就是把好東西帶到你生命中來的人。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每次發現了什麼好吃的館子就會邀我一起去。每次跟她一起吃飯,我就感覺好幸福,因為她總是會很貼心地提前把每個細節都想到,知道我喜歡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而且她推薦的館子,從來不讓我失望。

我們就這樣一起吃了二十多年。

小孩子更簡單,他們在一起,無非是今天交換玩具,明天交換零食。

兒子說他們每天吃飯的時候,會分成好幾個小組,他和組裡的同學玩“大胃王”比賽,大家把會自己不喜歡吃的玉米給他吃,同學覺得他好厲害,他也覺得自己很開心。

  • 愛吃飯的孩子更能面對挫折

現在親子關係的疏離、孩子的心靈脆弱、還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常常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不知所措,但是有個段子說,“天下沒有一頓燒烤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有的話,那就兩頓。”

雖然搞笑,但也能看出一個吃貨的樂觀與豁達。

《深夜食堂》裡也有句這樣說,“食物是能量,是治癒,是珍貴。 ”

對於那些愛好美食的孩子來說,正因為還有美食不可辜負,所以才要勇敢地活下去。

認真吃飯是是對生活最大的敬意,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每一個愛吃飯的孩子,將來過的都不會太差

  • 認真吃飯的孩子,身體會更健康

有一次我去採訪一個治療兒童呼吸道疾病的專家,我問他有什麼方法能很好地預防孩子生病。他笑著用揚州話講了五個字“多祭五臟廟”,翻譯過來就是那句“食補好過藥補”。意思也就是說,平時多做點好吃的給孩子,他身體的免疫力好了,抵抗力也會好,自然就會少生病。

正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所說,要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

  • 能夠好好吃飯的孩子,也能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

吃是人類的本能。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你會喜歡吃飯?

有一個答案說,“吃飯裡有著生活的見識與情趣,選擇怎麼對待吃飯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你怎樣對待生活。

真的是這樣,好好吃飯,它看似只是一件與吃飯有關的小事,但它卻處處蘊藏著生活的真諦。

當你學會了好好吃飯,也就學會好好生活了。

《一人食》中說:“我認為擅長做飯的人,也一定是會安排生活的人,在他們一絲不苟地對待手中的每個食物,認真專注地吃好每頓飯的過程中,充滿了對生活極致的敬意和熱愛。”

好好吃飯一方面是會吃,另一方面是會做,而且不僅自己做,還可以教孩子一起做。

現在每次我做飯的時候,一有機會就會讓孩子待在旁邊,幫忙打打下手,或者看看火候。

這等於是提前給孩子一把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將來它會成為一股可以在他人生任何關鍵時刻,站在背後支持他的力量。

最起碼,將來他肚子餓的時候,能夠輕鬆地給自己煮一碗麵,一口一口吃掉自己的孤單和寂寞,重新在心裡燃起生活的希望。

每一個愛吃飯的孩子,將來過的都不會太差

3、

每一個從小會吃飯的孩子,將來都可能是懂得生活的人生贏家,他們會在這個熙攘的世界,擁有一塊靜謐之地,安放自己的鄉愁與失意,在大火烹炒中感受指點江山與快意恩仇的樂趣。

而想要讓孩子獲得這樣的能力,遠比敦促他考試拿到第一要簡單的多,它不是隻憑單純的教與授,而是需要傳承與感知。它就存在於我們每天生活的細節之中。

只要今天我們不偷懶,不逃避,精心準備一飯一蔬,將來我們的孩子也能每天重啟,一邊看日出日落、一邊永遠懷有云捲雲舒的美好心意。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代表作《窮養一個男孩,毀掉三代人》、《我調查了100組家庭,發現既能上班賺錢,又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媽媽,根本不存在!》微信公號:陳妍媽媽(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