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網約護士”的時代要來了

何為“網約護士”?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護理部主任程雲介紹,簡單理解,它在形式上可能與網約車相似,核心是醫療護理。

前些年,以市場為主導的“網約護士”逐漸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地興起,因服務價格過高以及潛在的醫療風險、人員參差不齊等問題,一度引發社會爭議,上海市衛計委曾於2017年叫停“滴滴護士”。

程雲表示,政府指導下的“網約護士”,將對行動不便的老年病患帶來很大好處,政策在落地過程中也需要解決不少問題。

2月14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獲悉,目前該部門在接到這一文件後,具體試點方案仍在擬定過程中,實施細則也仍然在探索完善中。

上海“網約護士”的時代要來了

4年前上海已有創業者嘗試

在2015年,上海就出現了市場主導的“網約護士”。

沒有打任何廣告、也沒有對外做任何宣傳,甚至沒有推出任何一個App,一個名叫“千家萬護”的微信公眾號,用了1年多時間,創業者團隊就接了5萬單/天的服務。

該服務起初只是為醫院內部術後病人開展一對一陪夜服務以及按時服務,後來逐步擴大到家庭上門護理服務,主要是以軟性服務能力為主,譬如幫患者擦身、翻身,一直沒有開展護理人員上門打針、輸液等侵入性服務。

2017年後,以市場為主導的“網約護士”逐漸開始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地興起。如“滴滴護士”、“醫護到家”等App在市場上出現,服務內容覆蓋範圍也更廣,包括打針、輸液、靜脈採血、留置針輸液、導尿、普通換藥等,只需要在手機上完成註冊和身份認證,上傳醫療機構開具的處方、藥品和病歷診斷報告,即可等待護士接單。

然而,因服務價格過高以及潛在的醫療風險、人員參差不齊等問題,一度引發社會爭議。2017年,上海市衛計委(現為上海市衛健委)就明令叫停“滴滴護士”,並明確表示,護士與網約平臺簽約涉嫌違規執業。

如今,市面上還存在一些互聯網護理服務,如“蜂鄰照護”平臺,2018年6月開始面向大眾提供服務,主要由護工到醫院、家庭為客戶一對一提供照護服務。

“蜂鄰照護”平臺負責人透露,因受到政策限制,平臺一直沒有開展護士上門做打針、輸液等侵入性服務,僅僅聘用的是護工,他們都經過專業的護理培訓。

“從市場需求看,有良好前景”

“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政策的出臺被很多人看好。

實際上,為解決對老年患者居家護理等問題,上海自2017年就開展試點長護險制度,2018年已在全市範圍推開,截至當年底,已接受服務的老人23.4萬。

不過,長護險在試點過程中也出現一些難題。有調研指出,比如護理站的醫護人員大多不同於專業註冊護士,長護險居家照護只有42項護理內容,一些專科護理服務量很少。

而這次試點《方案》則明確:派出的註冊護士應當至少具備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能夠在全國護士電子註冊系統中查詢。鼓勵有條件的試點醫療機構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徵識別技術加強護士管理,並配備護理記錄儀。對於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不良執業行為記錄的護士應建立退出機制。

申請者首診須在醫療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還明確,醫療機構成為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的服務主體。醫療機構需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且要具備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資質。

為了更好地規範服務,試點《方案》還特別指出,試點醫療機構在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前對申請者進行首診,對其疾病情況、健康需求等情況進行評估。

但對於提供的護理服務內容,《方案》仍然沒有具體明確。

“方案中提到,服務項目以需求量大、醫療風險低、易操作實施的技術為宜,至於哪些技術被納入,仍然有待地方政府部門去細化服務項目,同時明確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流程等。”陸群峰進一步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