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傳統文化遇上《國風美少年》,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很多人都很不以為然,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懂傳統文化是什麼,或者說哪些屬於傳統文化。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接觸到傳統文化,只不過我們不懂得區分,自然就覺得傳統文化離我們的生活太過遙遠。

百科詞典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是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當中國傳統文化遇上《國風美少年》,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乍一讀,咋這麼高深呢,感覺還是看不懂。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的面十分之廣,早到傳說神話、諸子百家、傳統文學、琴棋書畫,近到衣冠服飾、中國戲劇、中國建築以及傳統節日,這些方方面面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我是人們口中常說的80後一枚,說實在的,雖然生長於農村,接觸到高深類的傳統文化不多,可打小也就開始接觸,比方說中國戲劇。大家知道,中國排名前三的戲曲包括京劇、越劇和黃梅戲。前兩種戲劇小時候幾乎沒看過,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唱腔。自打家裡有了電視機後才初步欣賞到京劇,可再怎麼使勁兒聽,也聽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黃梅戲的韻律我從小就十分喜歡,朗朗上口,還非常悅耳。接觸到黃梅戲還得感謝我的父親,父親雖然是個樸樸實實的農民,但年輕時候也是當過兵的,的確算得上是帥哥,清清秀秀的面龐,也上過一些學,但因為家境窘迫,很早就輟學務農,後來去參軍,再後來就退伍回來了。但父親很喜歡戲曲,特別是喜歡聽黃梅戲。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裡買了VCD,是放碟片的,父親就迫不及待的買了一套《西廂記》,自從那時,我才算真正接觸到黃梅戲,認識了馬蘭等人。

當中國傳統文化遇上《國風美少年》,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後來高中報考志願時,我竟也誤打誤撞的填了素有黃梅戲之鄉的安慶,自此無時無刻不接觸到黃梅戲,也曾經常佇立於學校旁邊的再芬戲劇院,想一睹韓再芬的芳容。

上大學期間,雖然沒有過於接觸黃梅戲,但只要是生活在這座城,就覺得自己的靈魂深處都侵染著黃梅戲的氣息,大學畢業後,去了南京,就再也接觸不到黃梅戲了,覺得離她越來越遠。但緣分就是這麼的妙不可言。每年導遊證年審我都要去一趟安慶,恰好年審學習的科目中就有學唱黃梅戲這一項,這讓我離她又更近了一步。後來導遊證年審也取消了,改為線上學習,自此我再也沒見到過“她”。就這樣這份我曾喜歡過多年的“傳統文化”從我的身邊消失了。

我想試圖從網上下載一些黃梅戲唱段,可是資源實在有限,曾經的磁帶和CD唱片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電子化的資源也少之又少。我竟一時間也無從下手,就這樣我再也找不到“丟失”的傳統文化了。

如今各種搞笑的短視頻充斥著生活,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不說低俗就不錯了,跟高雅根本沾不上邊。但就是這些東西消費著我們僅有的碎片化時間,人們沉浸在這種“文化”裡,內心越來越暴躁、焦慮不安、浮躁,根本靜不下心來享受生活著的每一天。所以帶來的一系列負面事件也就屢見不鮮。

如果照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就將逐漸消亡,可能多少年後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傳統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需要我們一代代人不停傳承下去,才可能繼續延伸和發揚下去。

當中國傳統文化遇上《國風美少年》,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值得慶幸的是筆者最近發現了一檔節目叫《國風美少年》,是由愛奇藝打造的國內首檔國風文化創新推廣唱演秀。表演嘉賓把現代化的元素融入到傳統文化裡,既不是枯燥,又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和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值得我們很多電視臺借鑑和學習,我希望將來能夠有越來越多類似於《國風美少年》的節目出現,讓那些乏善可陳,可以遠離我們的生活,別再消費我們的青春甚至生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