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十年,對實體書的巨大沖擊

整整 10 年前,亞馬遜推出了第一代 Kindle。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最早的 Kindle 又大又笨重,也稱不上好看,配合 250MB 的儲存和超級突兀的實體鍵盤竟然也賣到了 399 刀。更無法想像的是,一代 Kindle 在上架 6 小時後,所有存貨被顧客一掃而光,斷貨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4 月。那時所有人都認為亞馬遜的好日子到了。

接下來的十年,出版業經受了一次強烈動盪。曾經強大到嚴重影響獨立書店,甚至有一部愛情片也用它做原型的巴諾連鎖書店陸續關停門店;以前的美國第二大書店博德斯干脆破產倒閉;大出版商抱團取暖的情況越來越多。

在 Kindle 推出的那個時間點,亞馬遜已經在統治市場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了。不過,Kindle 的巨大成功只是鞏固了他們在出版業的地位,一個最近的報告顯示,亞馬遜的電子書銷量超過了整個電子書市場的 80%。

電子書的崛起,一度讓人們覺得實體書的末日到了,畢竟規模巨大的唱片產業也是因為數字時代的到來轟然倒下。

在這期間,實體書的銷量持續性階段性下滑,根據尼爾森圖書調查的報告,實體書銷量在 2011 年和 2012 年均下滑了 9%,與此同時數字圖書的銷量是上升的。2010 年,亞馬遜賣出的數字圖書數量超過了精裝書。2008 年,電子書的銷量上升了驚人的 1260%。

Kindle 十年,對實體書的巨大沖擊

當然,事情從來都沒那麼簡單。2009 年宣稱實體書將亡的那群人,在 2017 年高喊電子書要死。因為實體書銷量回暖,電子書遇到了小滑坡。CNN 就此斷言紙質書就是文字版的黑膠唱片,衛報的一篇文章直接認為電紙書是數碼愛好者家裡老舊過時的古董。

隨之而來的,電紙書市場也縮水了。曾經的領先者索尼退出了電子書市場,巴諾據說也正在評估退出這塊市場的可能。只有一小撮玩家留了下來,比如 Kobo。不過打個比方,如果 Kindle 是可樂,那 Kobo 就是嶗山可樂,亞馬遜依然是這個行業的老大,Kindle 在電紙書界的地位和 iPod 在 mp3 播放器界一樣,一個產品就等於整個品類。

上個月推出的新款 Kindle Oasis 是亞馬遜對這個行業的一顆定心丸,此前已經有多方消息稱 Kindle 將成為歷史。亞馬遜發佈的新聞稿則稱 Kindle 的銷量在去年的會員日大促裡達到了頂峰。當然,頂峰這個說辭和實打實的數字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言外之意就是他們還是不願意公佈 Kindle 的具體銷量,具體怎麼解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Kindle 十年,對實體書的巨大沖擊

Kindle 帶來的另一個改變就是 Kindle 自出版平臺,這是和 Kindle 同年問世的服務,是對傳統出版業的一次重大挑戰。對作者們來說,再也沒有退稿了,如果你的作品真的吸引人,那麼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比如寫出《火星救援》的安迪·威爾,他就是 Kindle 自出版平臺的一個普通作家。

這個平臺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在 2010 年到 2015 年期間,國際標準書號的註冊量就上升了 375%,從 15 萬 2978 例到 72 萬 7125 例。這個現象的直接獲利者就是中小書商和作者,他們的電子書銷量都在上漲,與此對比的就是大書商的書籍銷量下滑。

隨著主打短篇電子書的 Kindle Single 進行推廣,名作家被迅速招攬到平臺下面。自出版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驕傲,即使是背靠麥克米蘭的 Pronoun 也無法與之競爭,黯然倒閉。

Kindle 十年,對實體書的巨大沖擊

不過這也會出現一個問題,圖書從亞馬遜誕生以來就是企業 DNA 的一部分,在這個領域,亞馬遜是絕對意義上的巨獸,在推出 Kindle 之後的幾年裡,亞馬遜收購了有聲讀物界的巨頭 Audible,數字漫畫書店 Comixology 和類似豆瓣網的 Goodreads。亞馬遜的“壞人”形象越來越清晰(蘋果則是個砸錢賺吆喝的土豪),你可以在很多影響行業糾紛中看到他的影子。

不管未來的業務發展如何,Kindle 都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人類對書的認知。電子書可能並不是閱讀的唯一未來,但它無疑已經成為無數人與文字互動的主要方式。也許在你的有生之年,實體書依然會擺在商店和圖書館裡,不過,它們也不會在你的電腦、手機和 Kindle 裡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