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苔》有感

最近,友人給我分享了一首清代袁枚的小詩——《苔》,就是下面這首。

讀《苔》有感

讀過這首詩以後,我的心還是挺驚歎的,我驚歎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苔花的頑強,而是古人對苔花頑強生命力所獨有的表達方式。作為一個工科生,如果我在平日裡看到青苔,我的第一反應多半就是踩過去了,古人不一樣,見到青苔以後,居然能有這麼一番感慨,古人的精神生活真是豐富,我突然有種想要深入瞭解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咳咳,跑題了,我的重點是詩。

要想了解這首詩,得先了解一下青苔,大概長這樣:

讀《苔》有感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也好懂,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也顯現著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像米粒般大小的苔花,也在學著牡丹在嬌豔地開著(畢竟是清詩,果然好讀)。這首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詩人通過對苔花的描寫,表現了對苔花頑強生命力的一種讚美。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如此一個不適宜生命生長的地方,卻也充滿了春天的蓬勃朝氣,這股朝氣從何而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原來這股朝氣描寫的是苔花,雖然只有米粒般大小,也像牡丹一樣朵朵綻開。用“牡丹”做襯托,一個“開”字點名了苔花的頑強生命力,即使是小如米粒,也要綻放自己的光芒。這種頑強的生命力著實引起了古人的思考(如果是我的話,我大概會繞過去積蓄向前走)。

第二,作者通過對苔花的描寫,表達了一種對春天的熱愛。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就想象一個場景:乍暖還寒的時候,詩人獨自一人在園中游玩,走到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雖然這裡陽光照不到,但是也有潛藏著一絲絲青春的氣息,一朵朵嬌豔的苔花,像牡丹般嬌豔的盛開著(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景象?我猜的)。這麼一解讀的話,全詩的詩眼就應當是“青春”兩個字。像米粒般大小的苔花,也在自由自在的開著,貢獻者自己的綠意,者難道不是作者對春的讚美嘛?

真的好佩服古人,看到一個苔花,能聯想到這麼多東西,如果是我的話,大概率想的是,青苔的生長條件是什麼來著?

讀《苔》有感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