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榆次老城記錄2019年榆次老城“民俗中國年”

和地榆次

這片土地久遠,它是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碰撞和融合之地,它的名字叫榆次。八伏嶺山脈是榆次境內的最高山脈,涓涓的細流匯聚而成的塗河水是榆次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塗河水,孕育著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們,想要了解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神與性格,沿著塗河水,來尋找著答案。

這座並不高的山上是“藺相祠”,它坐北朝南,彷彿在這裡靜坐著,守望著這山這水。“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澠池之會”已寫入了成語故事,在《將相和》的傳統戲曲中,將相和的文化與智慧,融入了我們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液中。相立村這個依山依水而建的小山村裡,處處都遺留著文化融合的痕跡與歲月的記憶,這具有防禦體系的寨牆,這北方特色的民居,這石路,這石階,依舊向世人講述著這裡的故事與傳奇。

南合流村與北合河流村,塗河水與瀟河水在這裡相聚一起注入了汾河,這不斷的匯聚與融合把這古老的故事傳遞到了更多更遠的地方。這是榆次城區內的晉商公園,這是迎賓路上的晉商廣場,晉商是這片土地繞不開的話題,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輞村的常家莊園是瞭解晉商的一個代表。常家始祖常仲林,在明弘治年間,由太谷惠安遷入這裡,給人放羊,發展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常家從事商業活動漸成大器,走出了中國第一條通往蒙、俄、歐洲的萬里茶路,經營長達160多年,終成為富甲海內的晉商巨賈,並形成了具有相關文化層次的儒商家族群體,族內即有進士、舉人、秀才又不乏書畫名家。

步入常家莊園,貴和堂、廣和堂、體和堂、養和堂、謙和堂等十個堂,和的文化與表達無處不在,常家的園林眾多,以靜園為首,融北派的質樸與南派的細膩於一體,湖山亭軒與大自然相映成趣,空靈通透,寫意高雅的山水格調錶達出常氏族人的志存高遠的家族底蘊。常家的建築風格融匯儒家文化的嚴謹秩序以及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堪稱華夏民居建築的大觀園,信步其間方能體會到那和文化的無處不在,和文化對晉商的影響與發展。

這是榆次境內的大學城,匯聚了山西省內10所高校的大學城,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又一次在一代人的身上,體驗到了融合發展的魅力,曾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人,如今的生活方式變了,眼前的是位於太原師範學院北校門的志村,這燈光,這霓虹,這來來往往的人流,改變的是生活方式,商業活動將改變村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而這麼一代人經歷過以農為生的生活方式,今天正經歷著現在的商業活動,他們是兩種生活方式的經歷者,也是榆次這片土地上不斷髮展與融合的見證者。

人類的文明與文化的發展都起源於河流,沿著塗河水,尋覓著,感知到了一種恆久而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那麼的久遠而熟悉,它正驅動著這座城市,影響著人們的性格與精神氣質,在這原始基因與代碼下,發展起來的各種事業與文化,都是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讓我們再望一眼這清清的塗河水,讓我們共同品讀這塗河水的味道,來感受晉商故里,中和福地榆次的魅力。

開放包容的榆次張開臂膀,歡迎您的到來。

歡迎提供記錄線索

走進榆次老城記錄2019年榆次老城“民俗中國年”

走進榆次老城記錄2019年榆次老城“民俗中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