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2018-02-24 09:16 |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在湖北远安的大山里,坐落着一个代号为“066”的三线基地。就是在这个偏远的山区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代地对地战术导弹。这个世人称之为“杀手锏”的武器,研发过程却几经波折,甚至面对过数次打靶失败的经历。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了“066”基地......

塑像底座铭文:记录国产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王振华

这个代号“066”基地,从事着多种重要导弹型号的生产和研制工作。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早期国产导弹试验样品。

这些导弹边上原来有座雕塑,现在已经被搬去武汉了,只留下底座在这里,还好,铭文还在。这里记录的是国产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王振华,这个重点型号,如果您看过阅兵,一定看到过,一般在队伍末尾。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东风11甲战术地地导弹方阵。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王振华塑像底座铭文,塑像已搬迁至湖北武汉。

王振华回国投身航天事业曾学战术地对地导弹

和很多军工领域大家的经历相似,王振华年幼目睹日寇侵华暴行励志报国,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先进技术,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留苏时期的王振华(右一)。

当时,王振华在苏联学习的就是战术地对地导弹。这个导弹可能大家听着很陌生,但如果说起90年代海湾战争里的经典桥段——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导弹,一定能勾起一些人的记忆。而“飞毛腿”就是苏联的战术地对地导弹。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前苏联“飞毛腿”战术地对地导弹。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人民军队要能缴获一门山炮,那就如获至宝。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装备大炮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是,一发炮弹,能打击的最大距离不过几十公里,要是一种“炮”,能打几百公里外的目标,还一打一个准,这仗打起来,不就轻松多了。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战术地地导弹发射。

王振华到“三线”研发地对地战术导弹

战术地对地导弹就能做到这样的“远程狙杀”。而且,这种导弹装在汽车上,一拉就能跑,打起仗来机动灵活效率又高。王振华坚信,要报效祖国,就要给祖国研制一款这样的兵器。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前苏联“飞毛腿”战术地地导弹。

但当时,国家的能力还很有限,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在关注国家急需的远程导弹,防空导弹和海防导弹。在战术地对地导弹这个领域留下了一个空白,这个空白也让王振华一直怀揣着这个梦想,可能他也在对自己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第一代地地战术导弹总师王振华介绍导弹系统布局。

所以,当来自湖北远安“066”基地的人到北京找到他,说要搞地对地战术导弹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两方一拍即合,王振华马上就动身去“三线”。

那是1976年,由于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那种“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热潮已经过去,很多人开始离开三线回到城市。像“066”基地这样后建成的三线基地,更是面临缓建,甚至停建的困境。王振华却决定在那时从繁华的首都前往逐渐降温的三线,这段“逆行”,让很多人不理解。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已废弃的066基地老厂区。

王振华把自己所剩的18年人生献给了这枚导弹

而接下来,王振华把自己所剩的18年人生,几乎都献给了这枚导弹。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工作中的王振华。

为了试验,他们常常几个月待在大漠戈壁的靶场里。第一批试验,导弹飞出去,连基本的弹头分离都做不好,比预定目标多飞了60公里,连靶区的边都没摸着;原来就有的质疑声更大了:“066”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研发导弹的条件;山沟里飞不出金凤凰;本来给的生产任务都完成不了,还要浪费国家投资.......

毕竟是人,这样的情况,谁能没压力。据说,失败第二天一大早,有人看到王振华嘴上起了一圈泡。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工作中的王振华。

在离他们上千公里的基地里,为了生存,工厂开始转到生产民品,生产农用车,微型车上来,虽然效益能够维持大家的生计,可在“066”人心里,生产国之重器才是自己存在的意义。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攻关,这枚导弹开始“争气”了。精度越来越高,发挥越来越稳定,得到的肯定甚至赞誉越来越多。这也让一度冷清的“066”基地热闹了起来,有时候到深夜,还能听到厂房里的机器在轰鸣。

但王振华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变差。1994年,他在来到三线的第18个年头因病去世。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带病坚持工作的王振华。

他没有看到1996年,国产战术地地导弹亮剑台湾海峡震慑台独势力。

他没有看到1999年,战术导弹方队首次亮相国庆50周年大阅兵。

他没有看到,一代代新型战术地地导弹,打得更远,瞄得更准。

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

参加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东风系列战术地地导弹。

在沉寂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困难的面前,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在和平和安宁成为一种习惯时,请不要忘记他们。

新闻多一点:“什么是三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因为建设的地点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这场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根据当时的地理划分,沿海边疆被称为一线,京广铁路以西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被称为三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区,则是二线。

为此,有超过400万人远离家乡,在“三线”落地生根。

他们奋斗过的“三线”工厂,有些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也有些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原标题《央视首次解密中国“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诞生》。编辑 高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