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當時李淵皇帝應該權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玄武門事變”爆發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遲敬德射殺。消息很快傳到東宮(太子府)和齊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將薛萬徹、馮立 、謝叔方等人立即率軍前來援救。

見東宮人馬大舉襲來,秦王部下登上城頭,準備迎戰。幸虧秦王府將領張公瑾膂力驚人,奮力將玄武宮門關上。東宮、齊王府兵將攻打玄武門,卻久攻不克,薛萬徹便率領他們轉攻秦王府。此時秦王府的兵將大都在玄武門,府裡只有幾位文職官員留守,情況萬分緊急。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獻計,將建成、元吉的腦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懸樑示眾。薛萬徹等人見太子、齊王血淋淋的首級,登時沒了鬥志,謝叔方、馮立率眾歸降了李世民。東宮悍將薛萬徹卻單騎衝出城門,奔泰山方向而去(後來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闖入宮中面見唐高祖李淵 。《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手持鋼矛直入宮內,李淵見他全副武裝,殺氣騰騰,身上血跡斑斑,不由得大吃一驚,疾問:“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為何”?尉遲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按捺住恐慌對左右大臣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鐵桿“擁秦派”,於是勸說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宮了。事已至此,李淵亦束手無策,只得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於是違心地依言頒下一道聖旨。

尉遲敬德宣讀聖旨後,太子、齊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渙散,已無法收拾,最後逃散的逃散,歸降的歸降。

史載,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後仍不善罷干休,待高祖李淵下旨“赦免”其罪後 ,他又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訓、承明、承義和李元吉的五子承業、承鸞、承將、承裕、承度全部處死。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親侄兒。

唐高祖李淵親眼看見十個愛孫全被誅殺,嚇得是魂飛魄喪,哪裡敢出面勸阻,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他自知處境危險,兒子李世民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會將鋒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於是急忙在“玄武門之變” 發生後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幾天又宣佈要退位作“太上皇”;兩個月後,高祖李淵正式退位,李世民繼位為帝。是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李淵雖然仍端坐在龍椅上,名義上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心裡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將若雲,謀臣似雨,人才濟濟,且大唐最能征善戰的精銳基本被他掌控,全國的局勢也被他所控制,加上兩個兒子、十個孫子被殺,那血淋淋的一幕對他刺激很大, “光桿皇帝”李淵無奈,只得主動表示願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後,李淵徙居泰安宮,過著養尊處優的太上皇生活。

李淵禪位後,自知大權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徹底不干預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對老爹執禮甚恭,他大興土木修築大明宮,以做老爹的養老與享樂之所。李淵深諳其意,也就知趣的當起了太上皇。李淵的這種做法,雖為自保,但也有利於減少宮廷矛盾,為李世民心無旁騖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創造了良好環境。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淵病歿,享年71歲。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淵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皇帝確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並不代表權力長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況下,皇帝的權力也會處於真空狀態。這種特殊情況通常就是受到一種武力脅迫,歷史上這樣的例了並不少見。比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是何等的雄才偉略,當時他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趙國變為一個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大國家,甚至一度都有消滅秦國的實力和雄心壯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爭,被困於沙丘宮,最後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鳥窩而活活餓死。慘不忍睹,讓人唏噓。


(唐太宗李世民)

同樣,安史之亂爆發,玄宗皇帝倉慌出逃,當走到馬嵬驛時,部將陳玄禮發動了兵變,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且逼殺了玄宗皇帝的愛妃楊玉環。當時玄宗皇帝老淚縱橫,心如刀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現過激行為,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協退步。所以,並不權力大小的問題,在特定的條件下,平時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也會受制於人,反而變得與常人沒什麼兩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從一個極端,從入另一個極端。


(李淵劇照)

李世民逼李淵下臺,完全是有預謀的、一步一步實施了自己的計劃。

唐朝統一之後,浴血奮戰7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後,處處坦露出想當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覺。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淵就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來的皇帝繼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時的李建成已經為繼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進入了坐皇帝位的狀態,如果讓位於兄弟,實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雙方明爭暗鬥、互不讓步,最終兄弟倆矛盾還越來越深。

後來,李建成還拉攏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陣營,一起對抗李世民。李世民針鋒相對,暗中積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帶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卻奏請李淵讓四弟李元吉出征,並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將全將帶上戰場。其實,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將李世民及同黨一網打盡。就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太子還讓太史令奕傅向李淵湊請“太白經天,秦王當有天下”,用意就是說秦王李世民要造反,為自己將來誅殺李世民做鋪墊、找說辭。
(李世民與李建成劇照)


李世民通過眼線,獲知了李建成的這一險惡用心,於是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一、李世民借父親質問其“太白經天”一事的時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為放縱,淫亂後宮。做為父親的李淵怎麼能允許自己的兒子如此的大逆不道,於是傳命兩兒子第二天朝堂對質。李世民不動聲色,實施了引蛇出洞之計,因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門設埋,誅殺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連夜策劃,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當李建成出現的一剎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見勢不妙,連發三箭做掩護,撥馬便跑。尉遲敬德拍馬上前,結過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後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登上城樓,向聞風而來的東宮兵馬出示人頭,並大聲喊話。東宮兵馬見太子已死,嚇得如鳥獸散。
(李世民劇照)


三、李世民為了防止局勢有變,派尉遲敬德武力挾持李淵。當時李淵正和大臣等候三個兒子前來對質,手持長矛、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突然闖入。李淵忙問:“外面何人作亂?”尉遲敬德回答:“作亂謀反者太子與齊王,已被秦王誅殺,並派臣前來護駕”。李淵馬上就什麼都明白了,於是問左右大臣如何是好。於是有人建議讓李世民當太子,李淵只能順梯子往下爬,說:“這也是我長久的心願啊!”

四、尉遲敬德還不罷休,要求李淵交出軍權,讓東宮兵馬聽命於李世民指揮,李淵一一應允。於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勢,將太子黨骨幹一一抓獲,並派兵將太府及齊王府圍困,然後將10個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處死10個侄子,李淵無可奈何,眼見無辜的親孫子落難,因為他已經繳械投降,沒有了權力。

五,兩個月之後,玄武門之變善後工作結束,李淵也沒有心思在這個有名無實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擔心夜長夢多,說不準李世民對他也會下狠手,於是李淵很識相的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將皇位讓了出來。從此李淵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

總結:李淵身為皇帝,權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後,他就成了任由擺佈的無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將父親趕下臺,就是他出奇制勝,殺了大哥和四弟,然後將李淵控制,逼迫父親交出權力。既然大權在握,李淵下臺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只有早,沒有晚。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篡改了大量歷史事實,導致後人解讀困難。但無論他怎麼篡改,還是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史學家們就是通過這些零星的證據,試圖復原歷史原貌。

玄武門之變兩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宣佈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顯,李淵是在某種壓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選擇。那麼一個皇帝,為什麼竟然被兒子逼下臺呢?玄武之變後,李淵為什麼沒有懲治李世民,反而受制於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個,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就已經控制了部分禁軍,政變中,他以武力挾持了李淵,逼李淵交出了實權。政變後的兩個月,只是父子間故意演給後人看的一出溫馨戲!

玄武門之變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無疑是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當天值班的中郎將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圈套後發現上當了,想逃也來不及了,結果雙雙被殺。雖然太子府和齊王府兵士兩千多人救援,但為時已晚,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瞬間瓦解。

這段故事,在史書中有記載,細節描寫雖然被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難復原。不過,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變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淵介入,李世民還得束手就擒,其結果無非是兩敗俱傷,這顯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挾持李淵才是關鍵一步!只要挾持了李淵,即使在玄武門不能得手,李世民還有翻盤的機會,政變的雙保險。那麼李世民挾持了李淵嗎?《資治通鑑》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此時正在泛舟,尉遲敬德威風凜凜地走過來,說太子和齊王作亂,我奉命來保護你!這段故事很詭異,其一,外面殺得昏天黑地,李淵毫不知情,直到尉遲敬德出現;其二,李淵身邊有禁軍護衛,你一個秦王天策府的將軍,隨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麼回事?

很顯然,這是一段經過精心“修飾”的故事!尉遲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負責武力挾持李淵的!李淵也不可能到現在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政變是兩個戰場同時進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淵!

受到劫持的李淵,無奈之下,向身邊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蕭瑀和陳叔達立刻表示:太子和齊王於國無功,還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該死,秦王功大,天下歸心,陛下應該冊立秦王為太子!李淵只好答應了。接著尉遲敬德脅迫李淵寫下一道詔書,令所有的軍隊聽從李世民調遣。李世民這才出現,撲倒在李淵的懷裡,假惺惺地痛哭起來。

至此,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

李世民為什麼能順利控制住李淵

玄門之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幕後主要策劃人應該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將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編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淵控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驚愕之下的李淵表示第二天一早讓兄弟三人當場對質。

很明顯,所謂淫亂之事肯定是無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個,能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誘騙入宮的理由。這個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緊張,沒做過這事啊,去就去,一點防備沒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個妙處就是,李淵對這種事不好聲張,畢竟是皇家見不得人的事,必須悄悄處理,不宜大肆宣傳。所以,李淵身邊只有幾位信得過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護衛。這就給李世民突襲劫持李淵創造了條件。

其實,李世民還早就收買了部分禁軍將領,玄武門當值中郎將常何就是其一,負責海池護衛的禁軍就沒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團的謀劃能力,肯定算無遺策!有史學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經做好了政變失敗的打算,他事先已經派張亮、溫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陽,一旦長安有失,李世民會立刻逃往洛陽,並以洛陽為基地,武裝攻伐長安!

這就是李世民集團的高明之處,政變沒開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對於李世民的精明,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牽著鼻子走,連自己身邊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敗?


尋根拜祖


這個問題問得好,李世民膽敢逼皇帝李淵讓位,究其原因,有四:1、府兵制的原因;2當時幾大勢力集團爭奪的結果;3、李世民下轄天策府,有將有兵,而且都是驍勇善戰之輩;4、李淵自身的原因。這四個原因,互相影響,互相支撐,最終成就了李世民的千秋威名。我們下面來仔細看看這四個原因:

1、先來看看府兵制,源起於北魏時期,在唐初為全盛時期,特點是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兵士不能隨便遷徙出界。出兵徵防則由朝廷命將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所下魚符,經州刺史和折衝府將領勘合後,才得發兵。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淵時期,如果有人造反,想調動部隊進行防守反擊,手續及時間比較繁瑣,還無法做到保密。說白了,李淵無法及時調動足夠的部隊勤王。

2、當時除皇權外,還有關隴集團、山東集團和江南文士集團幾大勢力,李淵奪得皇位,得利於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即位後,為了削弱威脅皇權的關隴門閥勢力,來謀求國內的各個貴族集團之間的相互平衡,李淵讓大兒子李建成娶了山東門閥貴族(山東集團)鄭氏女為妻,二兒子李世民娶了關隴門閥貴族(關隴集團)長孫氏女為妻,三兒子李元吉娶了隋朝宗室楊恭仁(江南文士集團)的侄女楊氏為妻,而國都長安處於關隴集團的勢力範圍之內,唐朝當時大部分武力也掌握在這個集團的手裡。

3、天策府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被封為天策上將後在洛陽所建的府邸。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下轄天殺、天槍、天盾、天弓四營,這四營,對內,是混跡江湖的武林人士;對外,又是大唐官府的維護者,所以在當時府兵制的情況下,李淵的幾個兒子當中,李世民手裡的兵力最強,而李淵當時手裡的禁軍,多是老弱之輩,論力量還不及李建成手裡的私兵。

4、建立政權後,李淵將內政交由太子李建成,“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軍權則交給二兒子李世民,並授權建天策上將府,自署官員,聽任李世民勢力坐大。以至於滿朝文武,只有一個裴寂算是李淵親信,其餘人早就各自站隊。而長安作為帝都,城中軍事力量理應是天子絕對掌控,除了禁軍不應該再有其餘武裝,但當時除了禁軍,還有太子府的私軍、秦王、齊王兩府的王府兵。尤其重要的是,負責宮禁安全的武士彠(武則天之父)本是從龍元勳,卻被他莫名其妙的打發離開了長安,以致於後來的不可收拾。

所以說,李世民敢逼李淵下臺,根本原因用後世的一句話來概括“槍桿子裡出政權”。


張良自掛東南枝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歷史上“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可以算是李世民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也就不會出現之後的“貞觀之治”也就很可能不會出現後來的大唐帝國。李世民這個人或許會鬱鬱而終,或許會死的不明不白。但是這一切,包括李世民的命運和唐朝的命運。從玄武門而改變。對常人而言玄武門只是一道門而已。但對於李世民來說,玄武門就是天下。



說起為什麼李世民敢在玄武門之變後逼李淵退位還得從頭開始說起。嚴格意義上說起來,李淵當初起兵反隋的時候,李世民可是出了大力的。本身李淵根本沒有謀反的打算,而且在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時候,李淵還是剷除叛逆的主力。但是李世民有野心啊。李淵在平亂,而李世民則暗中和各地起義軍交好。後來李世民看著隋朝沒希望了隨意準備要造反。但是當時李家是他父親李淵做主,還輪不到李世民來發號施令。所以李世民打算“綁架”李淵,逼著李淵不得不造反。後來李世民夥同劉文靜和裴寂把李淵給灌醉了,從皇宮弄了幾個美女伺候李淵。李淵醒來之後害怕極了。因為皇宮裡的女人都是屬於皇帝的。李淵把皇宮的宮女睡了那就是死罪了。所幸李世民就對李淵說,反正現在難逃一死了,乾脆造反吧。李淵無奈只能被兒子李世民“綁架”著開始了造反大業。



李淵造反之後當時他的兒子之中能幫的上忙的就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所以當時二人也隨著李淵一塊造反帶兵打仗。兩個人都很有能力。乾的也是有聲有色的。這個時候李淵和李世民的勢力其實相差無幾。李淵佔領了關中之後開始稱帝建國。建國之後理所當然的作為長子的李建成成為了太子。而李世民由於戰功卓著,被封為最尊貴的秦王。


此時的唐朝雖然建國了。但是他們也僅僅佔領了關中而已。其他地方割據的諸侯還很多。這個時候唐朝開始討伐其他諸侯。而李建成由於當上了太子,所以不能領兵。而李世民則開始統帥唐朝所有大軍作戰。雖然剛剛成年的李元吉也分去了一部分權利。但對於李世民來說也無傷大雅。之後李世民統帥大軍南征北戰剿滅了各地諸侯勢力。可以說大唐的天下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且在征戰過程中李世民收攏的很多將領的心,也親自收服了很多大將。李世民在軍中的權勢愈加高漲。而李建成也感到了李世民對自己的威脅。所以開始對李世民下手了。



很多人可能疑惑李世民圖什麼?辛辛苦苦的綁架李淵造反。最後也當不上皇帝。事實上當初騎兵造反的時候,李淵承諾過李世民,如果將來奪得天下,他會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唐朝建立後李淵卻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這就讓李世民深深的感到不滿。後來李建成拉攏李元吉一起對抗李世民,他們向李淵請求分兵給李元吉統帥。因為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最大的底牌就是手握大唐軍隊。只要把李世民的兵權剝離之後,李世民就不足為懼了。而李淵也偏向於李建成。幫助李建成對付李世民。或許在李淵心裡對李世民也是非常忌憚的。因為他也知道李世民在大唐軍隊中威信有多高。所以他就同意了李建成的請求。而這一切都被李世民的臥底知道了。臥底對李世民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對付你,想要奪了你的兵權並且除掉你。李世民一聽大驚,但他也沒有辦法。因為雖然他統帥唐朝大軍。但是平時他是沒有權利調動軍隊的。能調派的只有自己的衛隊。而自己的衛隊人數肯定沒有李建成和李元吉衛隊加起來人數多。所以李世民心急如焚。因為在此之前李建成已經多次暗害李世民了。李世民也感覺到自己很危險了。


後來李世民找來了秦王府屬官房玄齡和杜如晦商討。房杜二人勸李世民放手一搏,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採納了二人的建議。開始召集自己的忠心的臣子準備謀反。由於李建成和李元吉衛隊人數比李世民多。所以李世民決定擒賊先擒王。他準備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措施不及。所以他對李淵說,我丟了太子的位子也罷了。現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勾搭後宮開始暗算我。我想平平安安的活下去也是個問題了。請父親幫幫我。李淵感到對不起李世民,所以答應宣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給他們調解矛盾。次日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進宮走到玄武門的時候,被埋伏的李世民率人殺出,李世民親手殺了李建成 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殺。


殺死二人之後,尉遲恭割下了二人的頭顱隨李世民進宮見李淵。尉遲恭高聲大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叛亂被秦王擊殺。請李淵立秦王為太子。這個時候李淵正處於震驚之中,恍恍惚惚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同意尉遲恭的建議。後來尉遲恭又說陛下何不退位讓於太子殿下。並且拎著兩個人頭高聲問李淵何時退位。李淵當時害怕的不行。本身李淵就對不起李世民,眼見李世民開始殺兄弟了,生怕李世民把自己也殺了。所以答應立秦王為太子。

因為李淵當時也是沒辦法了。兒子之中成年能辦事的三個,兩個已經被殺了。而且李世民又掌握著唐朝的大軍。就算沒有這些。當時當時李淵的性命就握在李世民手裡。李淵是不得不答應了。再說當時大臣們也被李世民收買的差不多了。各個都說改立李世民。所以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同時監管國事。此時李淵差不多就屬於半退休了。又兩個月後李淵退位禪位於李世民。由此也開始了李世民的時代篇章。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e


小小小百科全書


因此我們今天就暫時擺脫史書記載的束縛,根據問題中的提法,從權力的角度來分析玄武門事變前後的歷史,進而討論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李淵的皇權為什麼控制不了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

皇權的三駕馬車李淵控制的如何?

就一般意義而言,個人認為皇權的至高無上主要靠三架馬車來支撐,一是大義名分,二是文官政府政權,三是軍隊軍權。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同時代和歷史背景,不同權力佔的比重就相應的變大。比如國家統一穩定時,大義名分和文官政權的比重要大一些,而在割據分裂時代,軍隊的軍權就顯得重要一點。

那麼唐初的李淵在這三架馬車的駕馭上表現如何呢?首先大義名分毫無疑問李淵是穩穩佔據的,畢竟他是正經八百的開國之君(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要在太原起兵的歷史上做手腳的重要原因)。軍隊軍權方面,李淵自從登基稱帝之後,就基本沒有再直接掌握和控制軍隊,反而李世民因為統一天下的戰爭,久掌兵權,在軍中的威望是無可比擬的。再則文官政府的行政權力上,雖然太子李建成因為長期輔政,實際控制行政權力較大,但是李世民在政府行政系統上不僅位列三公,還兼任宰相,同時他的秦王府或者說天策上將府是可以開府建衙的(即李世民是可以自行組織幕僚行政班底的),秦王的教令也是可以下達給政府官員執行的正規法令。再加上李世民還可以自行鑄造錢幣,擁有幾乎和國家一樣的經濟權利。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之前,李淵在三駕馬車的控制上並不穩固,尤其是軍權的控制比較弱。而李世民大義名分上稍弱,在軍權和行政權的的控制上都有不小的影響力。

李淵

玄武門之變前,秦王集團已成為唐帝國內部的畸形毒瘤,李淵投鼠忌器

唐初的李世民憑藉在統一戰爭中的軍功,已成為唐帝國的畸形毒瘤,在軍中,李世民已經前無古人的天策上將(這是為他一人而創設的職位),在文官行政體系中,李世民位列三公,還兼任中書省和尚書省的最高長官,還是皇族內親王之首,無論文職、武職,還是勳爵都是最高了。加上允許開府建衙,自置官署,李世民的秦王集團儼然已是政府中的政府,或者是朝廷之外的另一個朝廷。秦王集團內部的文武官員估計李淵也沒有把握能夠控制的住。在這種背景下,秦王集團讓李淵投鼠忌器,不敢貿然行事。殺死李世民對於李淵來說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沒有明顯的罪過的情況下,貿然除掉李世民很可能招致秦王集團激烈的反抗,爆發一場內戰的可能性極高。所以李淵也好,李建成也罷,都只能採用溫和的逐步削弱的方式來對付秦王集團。


李世民劇照

玄武門之變中,秦王集團計劃周密,精確打擊,李淵猝不及防

在李淵的默許下,太子李建成拉攏齊王李元吉,開始逐步蠶食和削弱李世民的實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久經沙場,果敢堅毅的李世民選擇了武力政變。因為李世民非常清楚,李淵和李建成都有大義名分的招牌,自己如果繼續用朝堂政治的手段來奪權,勝利的希望很渺茫,因為李建成並非一些影視劇裡表現的那麼無能愚蠢,相反李建成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文官集團中也非常有威望。所以李世民果斷出手,發動玄武門政變,彷彿戰爭中己方戰略態勢不利的情況下通過出奇兵的方式來覓得勝機。通過周密的計劃,首先採取向李淵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妃嬪淫亂,誘使李淵震怒,要求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對質,同時召集宰相們入宮(當然本人很懷疑當時李淵召集李建成和李元吉對質的是否是淫亂後宮的事,畢竟以李淵的政治表現,如果是涉及宮闈醜聞,又有自己兩個兒子摻雜其中,估計李淵是不會召集宰相們進宮的)。但是不管如何,李建成、李元吉和宰相們都入宮了,李世民在玄武門預備的伏兵一湧而上,李世民親手射殺大哥李建成。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成功的通過皇命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調離的東宮部下的保護並予以狙殺,同時利用宰相們都聚集皇宮的便利,由尉遲恭率兵控制了李淵和朝廷的宰相們,使得政府的高層首腦無法有效運轉,同時利用自己在行政系統特別是軍中的威望迅速控制了局面,從而迫使李淵接受政變結果。

李世民劇照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顧全大局,無奈下臺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心中肯定是憤懣的,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大唐的開國君主,他很清楚自己面臨的選擇不多。如果不顧尉遲恭等人的“保護”,選擇和李世民死磕,維護自己君王的尊嚴。不管勝負如何,自己剛剛建立的大唐帝國可能立刻分裂,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黨羽必然藉機反抗李世民,最終演變成一場內戰。不敢誰勝誰負,勝利者將面臨一個很難善後的局面,那自己剛剛建立的大唐帝國很可能就要和前朝一樣短命而亡了。其次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自己只有李世民一個嫡子了,而且也是無可爭議的最合適的儲君人選了(因為另一個李建成已經死了),為了帝國的穩定,李淵不得不捏著鼻子接受政變的結果,立即表示這也是自己多年的夙願。也正是李淵的這種合作態度,才使得玄武門之變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宮內禁衛的抵抗都沒有持續很久。李世民也才能夠較好的繼承國家權力,並開啟自己輝煌的皇帝生涯。但是我們從後來李淵長期不願和李世民一起出遊以及不願搬出太極宮等方面,可以看出李淵對李世民的不滿和不甘。


綜上,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個人的權勢威望已經對李淵的皇權三架馬車構成了威脅。尤其是在行政權和軍權兩個方面,使得李世民有資格挑戰李淵和李建成的皇權大義。其次在李淵和李建成逐步削弱自己的情況,李世民果斷出手,周密部屬,精確打擊,迅速控制局勢,使得李淵猝不及防沒有多少選擇餘地,不得不從大局著想,承認既成事實。無奈而又心灰意冷的李淵估計一刻也不想多見自己這個太出色的兒子,於是政變後三天就封李世民為太子,並直接交出權力,兩個月後直接退位當起了太上皇。


圍爐品茗人


公元626年,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政變的結果以秦王李世民誅殺了兄長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取得勝利而告終。



事情發生後,按理來說唐高祖身為建成、元吉的父親,他該對二人之死痛心疾首,並好好懲治次子世民一番。

但是事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他不僅對此事不聞不問,反而三天後就改立秦王為太子,把國家軍政大權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自己則“偷閒”去了。

史書對這一段的記載也是極為簡略: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舊唐書》

以上足可見《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以及太宗李世民“逼宮”之事諸多隱晦,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為何一國之君的唐高祖會被兒子趕下臺呢?


秦王早有謀劃

李世民按照史書記載,是太子和齊王率先動手,自己被迫動的手。而事實上,李世民早有佈置,一方面在外屢立戰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也凌駕於諸王之上,僅次於皇帝和太子,另一方面收服一眾人心,文官謀士:房玄齡,杜如誨,武將李靖、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都甘效死命,這些人都在事變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秦王的老謀深算,讓父皇也不得不考慮,到底是讓位還是不讓,假如不讓的話很有可能會引發兵變,加之李世民威望極高,振臂一呼,大唐江山就很有可能坐不穩了,到時候丟掉的就不只是兩個兒子這麼簡單了。

於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唐高祖也很有可能一咬牙一跺腳就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

不忍心

即使唐高祖權力大,並且也有這個能力制服秦王,怕也很難下處理他的這個決心。畢竟剛剛死了兩個兒子,再失去一個很有可能承受不來,而且秦王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老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啊。

秦王確實是個合適人選

李世民的能力父皇都看在眼裡,反隋平叛的時候,他敗段達、破薛舉、還消滅了劉武周、王世充等軍閥勢力,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所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不是建成、元吉這兩個草包可比,把江山交給他,唐高祖也能稍感欣慰。


曉史才能明事


李淵的權利確實在李世民之上,不光李淵,太子李建成的權勢也在李世民之上,不然魏徵在東宮任職時也不會勸李建成殺了秦王,最起碼證明李建成有能力殺了李世民。

李世民的優勢在於滅隋的過程中,建立的巨大威望,招攬的大批人才,積聚的大量錢財。但是這一切都會隨著李建成登基而化為泡影。

玄武門之變完全可以算作李世民一生的豪賭,其實他也沒有必勝的信心,形勢所迫,在皇位即將無望的時候,拉著秦王班底做最後一擊。李世民在這之前已經開始有意收買禁軍裡的一部分將領,比如說玄武門的門監,最後死在了政變之中。家人受到了優厚的封賞。

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必須同時完成兩項工作,第一,完全控制李淵,將皇帝老爹捏在自己手裡,事實上,史書上的蛛絲馬跡告訴我們李世民親自帶領精銳騎兵完成了這項工資;第二,必須殺掉李建成,李元吉,特別是李建成絕對不能讓他跑了。

在完成這兩項工作之後,作為李淵唯一在世的嫡子,手裡又攥著李淵,李唐江山自然是唾手可得了,剩下的就是要注意吃相,別吃的太難看。


醉美木瀆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皇帝的權力在封建社會是至高無上的大,那麼一個普通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有機會把皇帝拉下馬呢?李世民又是怎麼把他的老爹皇帝逼下皇位的呢?

李淵坐上皇位後,冊封大兒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因為他是長子。按古制立長不立幼。但他同時冊封二兒子李世民為秦王,並且允許他開府天策,合法合理的掌握軍權。這麻煩就大了。

李淵:


李建成身為太子,文官又尊崇古制,是為文官集團首領。李世民帶領一幫能征善戰的猛將打天下,在軍中擁有絕對的權威,是為武將集團首領。

李建成:

兩派人馬互相明爭暗鬥,而皇帝老爹李淵卻坐視不理。致使李元吉多次向李建成提議,誅殺李世民。一次夜間,李建成宴請李世民,卻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後僥倖不死,在天策府眾人的勸說下,李世民決定策劃發動流血政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帶領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時,伏兵眾出,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死。史稱玄武門流血政變。

李世民:

戰事結束後,李世民按照原先定下的計劃,派尉遲恭擔任皇宮警衛,控制皇宮。

當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湖上划船,看到渾身浴血的尉遲恭,手執長矛,身披鎧甲,直衝過來。李淵嚇得大驚失色,問:“今天在宮內作亂的是誰?你到這裡來幹嘛?”尉遲恭回答:“作亂的是太子和李元吉,現在他們已經被秦王誅殺了。臣是秦王派來擔任皇宮警衛的。”

玄武門之變:

李淵看到眼神犀利,緊握長矛的盯著自己的尉遲恭,生怕反應遲鈍些都會被這個猛將,在身上戳上幾個窟窿。忙問左右陪侍的裴寂等人,怎麼辦?

裴寂那幾個人也是識時務者,連忙說:“秦王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卻屢屢被太子一黨陷害,現在好了,太子伏誅,理應讓秦王繼承太子之位才對。”李淵趕忙說:好,本來就想讓他當太子的。

六月初七日,在清理了太子一黨及眾多兄弟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把他的老爹趕下臺,自己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繼位:

那麼問題來了,他李世民只是一個秦王,如何能逼得在皇位上的李淵下臺呢?眾所周知,皇帝權力至高無上,一言九鼎。怎麼會被自己兒子趕下皇位?

一,事發突然,毫無準備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精心策劃過的,李淵又沒有收到密信知道此事。當玄武門流血事件發生後,李淵根本就是一頭霧水,連是誰在作亂都還要問尉遲恭,根本無從準備,就被尉遲恭控制了。

尉遲恭:

二,身被劫持,無從施展

當整個皇宮被尉遲恭控制了後,李淵就被架空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人能出皇宮去給忠於他的軍隊送信,甚至他都不知道哪支軍隊忠誠於他。而身陷皇宮,沒有軍隊的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小兵都能將他幹掉。

三,本無威望,又無軍權

玄武門流血事件發生之前,皇帝李淵,太子東宮府,天策府,三個權力機構發出的政令,手下的部門,竟然是按政令的先來後到順序辦事的,可謂荒唐之極。皇帝的威信全無。無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李淵他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擁有軍權。他自己卻指揮不動那些驕兵猛將。

唐軍:

四,兄弟盡死,秦王繼位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僅清理太子和李元吉一黨,還把太子家眷和親戚,李元吉家眷和親戚,通通處死。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其他幼小的兄弟們盡數殺害。如此一來,李淵的皇位,就剩下李世民一人來繼承了。李家的江山始終還是在李家的手裡,李世民身上還是留著他李淵的血,心灰意懶的李淵遂順了李世民的意,把皇位禪讓給了他。自己做個太上皇。

唐太宗:

所以說,皇帝雖然擁有莫大的權力,可是被控制住了以後,依然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宰割了。敢把皇帝拉下馬,是在這種條件下才行。李世民就是這樣把皇帝李淵給趕下皇位的。順便提一下,曹丕篡漢之前,也是把漢獻帝控得死死的。

你的觀點跟我同不同?請在下方留言。


剛日讀史


李世民是歷史上評價非常高的皇帝,唐朝在他的治理下開創了非常有名的“貞觀之治”。雖然他在政治上的成就非常卓越,但是“玄武門之變”卻始終讓他背上弒兄逼父的罪名。

當初在玄武門事件中,李世民為何可以逼唐高祖李淵下臺?難道他的實力比當時的父皇還要大?其實這一切看似事發突然,但卻符合常理。

李淵創建大唐皇朝以後,有一個事讓他非常頭疼,那就是立儲君的問題。立儲君一直是歷代君王的難題,當時的李淵非常看重太子李建成,但是在能力方面李世民又的確有過人之處。

從李淵的處理方式來看,他是希望李建成能夠成為下一任的君王,而李世民則是輔促自己的哥哥治理江山。因此在權力和財力的調配方面,這兩個兒子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李世民被長期派駐外面打仗,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還給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賞賜——“天策將軍“,並因此擁有了自己的勢力集團;李建成則是以儲君的身份,一直受到了李淵額外的幫助,不但擁有大量的人脈和將才,還給予了一定的財力支持。

從父親的角度來說,李淵的做法是公平公正的,兩個都是自己的兒子,一直以來長子都會有特別優待,而李世民能力非凡,也得到了相應的賞賜。但從皇帝的角度來說,李淵的做法就是給後來的”玄武門事件“埋下伏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件是早有預謀的,雖然正史上說他是臨時決定,但從整個事件的人員調試、情報人員的安排、玄武門將的收買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場臨時的皇位爭奪戰。只是在李淵和李建成看來,李世民這一舉動完全超出他們的預料之外,因此才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一個被殺,一個被逼退位。

李淵是當時的正牌皇帝,如果從實力上來看,李世民是不可能這麼輕鬆從父親手裡得到皇位的。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太子李建成已被他除掉,而李淵又已經年邁,不管是從未來皇位繼承人,還是從實力上考慮,李世民無疑是最佳的下一任人選。所以李淵退位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這一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