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中國古代水、旱、蝗是最容易造成災民的三大災害,其中蝗災雖然發生次數不是最頻繁,但往往造成的損失最大。

明代徐光啟說:“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也。”唐代陳子昂也曾經描述蝗災後慘狀:“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隴已北,罕逢青草”。

根據蝗蟲自身特點,需要大面積湖灘、河灘作為適宜生長區域,這樣往往在持續乾旱或者水災之後會出現這種情況。蝗災本身爆發性極強,又放大了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一旦涉及區域較大,就會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舊唐書》中“人相食”記錄了11次,其中兩次與蝗災有關,一次是旱災,剩下的八次全部是戰亂兵災,集中在安史之亂和隋末戰亂兩個時期。從這個角度來說,兵災的傷害遠遠超過自然災害,如果發生自然災害的同時發生戰亂,普通百姓基本上就沒有活路了。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唐王朝的蝗災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後期】

根據兩唐書不完全統計,唐朝289年間發生蝗災次數約50餘次,涉及到36個年頭,平均8年一次。秦漢四百餘年間有50個年頭有蝗災,與唐朝時期頻率差不多,比宋元時期幾乎年年有蝗災比較明顯差了很多,也比明清時期三四年一次要少。(有專家統計唐朝期間有42個年頭有蝗災發生,我的統計可能有遺漏)

蝗災的發生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其次是甘肅、安徽、江蘇、山西等省。福建、浙江、四川等地之前歷代都沒有蝗災發生的記錄,在唐時也開始有了記載,不排除是從災區擴散到過去的可能性。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初唐蝗災比較集中,李世民在位期間就發生了4次,但並未造成嚴重後果,這和初唐時期李世民和一班貞觀名臣關注民生是密不可分的;

緊接著唐高宗李治時期也有4次蝗災發生,其中最後一次非常嚴重,那時李治已經離死只剩下1年,先是大雨水災,然後又旱,最後是“大蝗”,“京師人相食,寇盜縱橫”。當時唐王朝並無其他大事發生,長安城竟然因為水、旱、蝗災出現如此慘狀,這就體現出李治和武則天治國能力的缺陷了,所以我個人一直認為李治和武則天水平一般,尤其是李治更是個無能之輩;

之後的唐王朝很長一段時間少有蝗災的侵擾,雖然唐玄宗時期有過3次,但波及範圍不是很大,而且在名相姚崇的強力滅蝗措施下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當時唐王朝國力處在頂峰,即使有災也能夠很快進行賑濟救災,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中唐時期的近百年唐王朝一直在對內壓制藩鎮、對外削弱吐蕃,這段時間蝗蟲也比較配合,沒怎麼來找麻煩,差不多一二十年才有一次。

其中唐德宗時期一次規模較大,連續兩年蝗災。先是秋天蝗災,冬旱又有雪災氣溫很低,“民飢凍死者踣於路”,第二年秋天又是“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揚去翅足而食之”,第三年又有水災。

那時的唐王朝剛剛經過涇源兵變藩鎮集體造反,正是難受的時候,唐德宗也又是削減自己的待遇、又是派人宣慰,有用的、沒用的各種手段齊出,老百姓有餓死的、凍死的、淹死的,還有吃新麥多死的,但算是勉強熬過了這幾年。

吃蝗蟲在唐王朝的歷史中除了李世民的一次之外,有記錄的只有唐德宗這一次。這也是老百姓被連續幾年多種自然災害逼的沒有辦法了,既然蝗蟲要和人爭糧食,那就先蒸熟,再曬乾,去掉翅膀和足把蝗蟲吃掉;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唐朝中後期又進入蝗災頻發期,唐文宗到唐僖宗的62年當中就有15個年頭有蝗災,甚至有兩次連續四年年年發生。

而這段時期是唐王朝最艱難的時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文官黨爭,唐王朝的統治能力日漸萎縮,又遇到這種連年的自然災害,甚至有專家認為“唐末蝗災,都直接動搖了王朝根基”。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反過來說更恰當,是王朝統治根基已經鬆動,蝗災出現救治不力,這才加劇了矛盾造成唐王朝滅亡。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蝗災與德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觀念的聯繫】

受限於當時的時代特點,古人對蝗災的認識是有一定侷限性的。一種普遍看法是蝗災與皇帝的德行有關,只有修德善政才能消除蝗災。白居易詩中有過對捕蝗的描述,也提出了要有“善政”才能驅除蝗蟲。白居易是當時最有見識的一批高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但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仍然比較落後。

正如中國現在的情況,總有人說要符合西方國家制定的規則才能發展經濟,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是知識不足,這些人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油炸蝗蟲,我是不敢吃的)

雖然初唐李世民遇到蝗災就親口吞了一隻蝗蟲,並鼓勵各級官吏和百姓抗災除蟲,但整個唐王朝期間仍然有不同的思想存在。除了德政觀點之外,還有不殺生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思想,於是出現了“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的奇異現象。

唐玄宗時期名相姚崇此時在中國古代治蝗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思想上提出了治蝗與德政無關,具體做法上用官位做擔保,強行用行政命令推廣人力滅蝗,在夜間火光吸引蝗蟲並焚燒掩埋,當年“田收有獲,人不甚飢”,“獲蝗一十四萬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勝紀”。

從姚崇的滅蝗行為上看,唐王朝的執政者並未受到當時佔上風的儒家保守思想以及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思想影響,而是利用國家力量積極的解決蝗災這個問題。之後宋元時期蝗災頻繁,幾乎年年有蝗災,但在保守的理學思想統治下的宋王朝仍然積極滅蝗,不得不說唐朝姚崇在治蝗方面開了一個好頭。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清代《捕蝗圖冊》)

在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下,沒有能力在蝗災發生前就予以消除,那麼只能靠人力來捕捉消滅。姚崇的行為為後世中國古代王朝治理蝗災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辦法,尤其在政府有組織能力的情況下,派遣軍隊配合百姓滅蝗成為通用的做法。

其他方法包括種植抗蟲作物、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益鳥、挖掘蝗蟲卵,包括把蝗蟲入藥等也在採用,但古人們這些做法尚缺乏深入研究,史書上雖然有記載,但都非主流。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現代新疆哈密築巢引鳥捕食蝗蟲)

總的來說,唐王朝高祖、太宗、玄宗(開元時期)、代宗、憲宗、武宗、宣宗這七個皇帝期間蝗災不嚴重或者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而這七個皇帝也是唐王朝最有作為的一批。至少在他們領導下,即使有自然災害也能得到較好的救治,從這個角度來說,德政這種唯心主義的思想反而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而唐王朝歷史上蝗災造成的兩次“人相食”,一次唐高宗時期、一次唐僖宗時期,絕對和統治者治國能力是有關的。

你想搶我的糧食,我就把你蒸熟吃掉!唐朝人是這樣想的

(2004年廣西北海蝗災)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