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在“宋四家”中為何最受冷遇?

蔡襄,字君謨,北宋大中祥福五年(1012),出生於興化軍仙遊縣楓亭東宅村。先祖曾任南唐司空,中原戰亂後舉家遷入興化軍仙遊,至曾祖時以農為業,父親蔡琇曾當過小官。作為高門顯貴之後,雖說家道中落,蔡氏一族依然是秉承先祖遺風,以詩書傳家。蔡襄更是成為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複合型人才,除了在政治改革和吏治方面的重要貢獻,在詩文、書畫、農業、建築等諸多方面亦是建樹頗多。

蔡襄在“宋四家”中為何最受冷遇?

蔡襄在書法上的成就歷來為世所稱譽,被視為宋代書壇的“一代宗師”,故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蘇、黃、米、蔡“宋四家”之說。蔡襄所書楷書頗有顏真卿的神韻,亦曾臨摹歐陽詢的《傳授訣》,取眾家之長然後自成一派,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填密,小者不失寬綽,至於蝌蚪、篆籀、正隸、飛白、行草、章草、顛草糜不精妙,尤以行草見長,正楷端重沉著,行書風格淳淡婉美,草書參用飛白,是中國書法史上少有的多面手。憑藉深厚的書法功底,蔡襄有了帶有自身的領悟“飛草書”。他曾頗為自得地稱道:“每落筆為飛草書,但覺煙雲龍蛇,隨手運轉,奔騰上下,殊可駭也,靜而觀之,精神歡欣可喜耳。”

蔡襄在“宋四家”中為何最受冷遇?

自考中進士後,蔡襄的書法開始聞名於世,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筆酣墨飽之輩,無不推崇備至。對之關照有加的仁宗十分欣賞其書法,曾親命他書寫《元舅隴西王碑》,徽宗、高宗也是對之頗多溢美,稱他為“宋之魯公”“本朝諸臣之冠”。與之在“慶曆新政”同處一個“戰壕”的歐陽修算是他的“頭號粉絲”,贈之以“本朝第一”的名號,“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並請他書寫自己的金石學著作《集古錄目序》。

蔡襄在“宋四家”中為何最受冷遇?

“宋四家”中的蘇軾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步調一致,稱蔡襄“天資既高,而學深至,當為本朝第一”;米芾則言“蔡襄勒字”;黃庭堅亦稱“君漠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之室,作草自雲得蘇才翁屋漏痕法”,既善於學習古人,又能標新立異、自成一家。故而有人稱蔡襄在“唐法”到“宋意”的書法變遷中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宋代書法的形成影響深遠。

蔡襄在“宋四家”中為何最受冷遇?

明代書法家項穆在論及“宋四家”時,對蔡襄尤為推崇,言“予謂君漠之書,宋代巨孽。蘇、黃與米,資近大家,學入旁流,非君漠可同語也”,但後世論及“宋四家”,大多稱道蘇、黃、米三家,而對蔡襄涉及不多,頗有冷落的感覺。堂堂“本朝第一”,卻是少有人問津,不得不稱之為憾。至於為何如此,大抵在於蔡襄性格保守、頗為自謙,不願多誇耀自己的書法,亦不輕易將作品與人,就連皇帝也不買賬。

蔡襄在“宋四家”中為何最受冷遇?

宋仁宗最寵愛的張貴妃病逝後,令他撰寫《溫成皇后碑文》,被以一句“此待詔職也”給堵了回去。因此,蔡襄的書法作品留下來的不多,至於書法理論則大多是經他人之口才得以傳之後世,較之其他三人確實相形見細,名聲自然也是不及。二是蔡襄書法風格缺乏鮮明特徵,繼晉唐,啟宋意之功甚巨,惟個人風格不夠明晰,缺乏銳意創新、風格鮮明的代表作。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臺自互聯網蒐集並整理發佈,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