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鐙的演化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古代戰爭

這篇文章可能有點毀三觀,但是也是比較輕鬆的話題,希望能博得各位看官的飯後閒談就可以了。

首先馬鐙不是被某個人發明出來的,它其實和生物一樣,是逐漸演化出來的,下面我們來看看演化的過程。

衛青、霍去病發明瞭騎兵的衝鋒戰法。靠的是中原軍隊的軍紀,要騎兵不怕死才行。那問題就來了,怎麼減少騎兵的傷亡呢?辦法很簡單,一方面,給騎兵配備重型的近身搏鬥的武器,比如長戈之類的,另一方面,加強防護啊,給騎兵穿上沉重的鎧甲。

由馬鐙的演化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古代戰爭

那你想,原來騎射的時候,一人一馬再加上弓箭就行了,這就是輕騎。現在穿上了鎧甲,再加上重型武器,這是重騎兵,沒有馬鐙的情況下,上馬就是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在馬鐙出現以前,全副武裝的騎士要上馬,是需要其他人幫忙的。到了三國時期,就出現了單側的馬鐙,用來供人踩著上馬。那套著名的連環畫《三國演義》中,所有的大將在馬上都有雙側馬鐙,這不符合歷史。歷史上的關羽、張飛、趙雲打仗時都沒有馬鐙。

但是,單側馬鐙只能解決上馬問題,還不能解決馬上的穩定性問題。快速衝鋒廝殺時,人的下盤務必須穩固。於是,漸漸在騎士身前身後就有了鞍橋,為了追求更高的穩定性,鞍橋還越來越高。

鞍橋越來越高以後,上馬就越來越費勁了。終於,到了東晉時,出現了雙側馬鐙,並非巧合的是,雙側馬鐙出現以後,鞍橋就變矮了。騎士在馬上的穩定性主要靠馬鐙而不是鞍橋了。

有了馬磴,才真正做到了人馬一體,下肢、全身甚至馬的力氣都可以用來揮動武器了。騎兵的戰鬥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你看,這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解決一個問題,出現一個新問題,然後再解決這個新問題。有了馬鐙,故事還沒有完,武器也要跟著演化。

原來在戰車時代,戈是重要的武器,後來還演化成呂布用的方天畫戟。戈的樣子你應該見過,既能刺,有前面的尖兒,也能砍,有旁邊的橫刃,兩車相近時,可以用各種方式砍殺敵人。

但當騎兵衝鋒時,搏殺敵人的方式實際上簡化了。戰馬的高速,讓更復雜的招數無從使用,只能選擇最快捷便利的那一招,這就是刺。戈或者戟的橫刃不但無用,反而礙事。你想啊,高速衝鋒的時候,即使橫刃能擊中敵人,騎兵自己也會被帶下馬來。

由馬鐙的演化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古代戰爭

所以,有了馬鐙,衝鋒騎兵主要就是用槊,曹操橫槊賦詩的那個槊,其實就是加長版的長矛。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中國古代騎兵和西方中世紀騎士打仗,雖然沒有商量過,但是打仗方式幾乎一樣,都是用長矛對刺。在同一個技術基礎上,演化出來的應用技術也差不多。

由此你就知道了,我們聽評書的時候,大將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用大刀的,用大錘的,用方天畫戟的,用鞭的,其實都是扯,那是自損戰鬥力。真實戰場上,大將真的要上陣,也不會這麼傻,一定是用槊。

好了,裝備演化到位了,戰法也要跟著演化。在原來騎射的時候,騎兵除了用弓箭遠程射擊以外,如果靠近步兵方陣,也不會正面衝擊,而是在方陣側翼來回騷擾,讓步兵惶恐慌亂,打亂敵人的陣型。到了騎兵衝鋒戰術產生以後,大隊騎兵就高速衝入步兵方陣。

你聽說過那個詞“衝鋒陷陣”吧?對,衝到步兵陣營裡面,這就像陷進去一樣,這叫“陷陣”。有時,還會從方陣中一衝而過,然後掉頭再衝一遍,反覆衝擊,目的不是殺傷,而是打亂敵人的陣型。

步兵之所以要結成方陣,除了形成密集的戰鬥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用意是保持士兵和軍官之間的信息流通。陣型不亂,士兵就可以在固定的方向看到軍官的指揮。一旦陣型被打亂,官兵之間就誰也找不到誰了。戰場指揮也就沒有了,就陷入各自為戰的狀態。這時候,騎兵就可以利用人高馬大的優勢,從容斬殺步兵。

只要斬殺一部分,並且敵方的陣型沒有恢復,其餘的步兵多半會潰散逃命,這時,這場仗就算是拿下了。這就是衝鋒戰術下騎兵作戰的真實場景。

所以啊,過去評書裡面那種說的,打仗就是雙方各出一員大將,陣前走馬,大戰三百合,二人分出勝負以後,勝利一方的士兵掩殺上來,另一方則落荒而逃。這種戰爭場面是不可能的。

這不是我們今天才有的誤解,實際上,古代就這樣。明代名將戚繼光就為此說過很多。戚繼光那個時候,通俗文學已經深入人心,各種武術派別也很活躍。有人問戚繼光,那些所謂武功,在實戰中一定也很厲害吧,你的軍隊為什麼不派這些人上場呢?

戚繼光哭笑不得地說,士兵打仗時,都排列成密集的軍陣,士兵之間,間隔很小,怎麼可能給人又跳又蹦、揮舞刀槍的空間?再說,打仗哪裡用得上那麼多花樣,就是“亂刀砍來,亂刀還他”。街市上打把勢賣藝的,實際上是把實戰技藝改造成體操、舞蹈之類的“套路”,好看固然好看,但在實際作戰中是肯定用不上的。

由馬鐙的演化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古代戰爭

當時,受到通俗文學的影響,很多人也都知道“軍陣”“兵陣”在戰場上作用巨大,但又所知很少,於是,憑藉想象,把軍陣想象得神奇無比,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變化:“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門陣”,和變戲法差不多。並且,在真實各種操練軍隊的場合,尤其是朝廷來檢閱的時候,弄出了很多表演性的陣法操練,實際上就是大型團體操。對此,戚繼光也是嗤之以鼻。他說,戰場殺人,一點兒都不好看。現在大家操練的這些,一點兒實用性也沒有。

近些年來隨著影視節日的熱播,小說的盛行,大家對“武功”越來越有一種“盲人摸象”的感覺。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大家看到的越來越多所謂的“大師”,他們只要抖上一抖,眾弟子就在地上滾上三圈,這要是讓牛頓看見也得是打個冷戰啊。還有某次的武林大會,明眼人都得到仗著人高馬大輪起“大脖摟子”是所向披靡啊。對於我們這些吃瓜群眾還是看個熱鬧就行了,奉勸各位看官,多健身,多跑步,吃得健康,多活幾年比啥都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