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陳果眼中,情與愛有什麼區別?

復旦陳果眼中,情與愛有什麼區別?


本篇摘自《好的愛情》

青春期的心理、年輕人的心事,往往脫不開一個“情”字。一般而言,青年人相比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更容易多情。換言之,“多情”可以看成是一種心理上年輕的標誌。

但是,在這裡所說的“心理上年輕”並不一定是褒義。因為年輕固然意味著朝氣蓬勃、敢打敢衝、激情四射、天真爛漫,我們稱之為“率真”或者“質樸”,同時也意味著魯莽草率、輕薄浮淺、不知深淺、不明是非等等,我們稱之為“幼稚”或者“愚蠢”……

我們的現代社會和現代文化似乎過於抬舉了“年輕”的價值,而沒有給予它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樣貿然地褒揚某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相對地,也就意味著對其他年齡階段抱有偏見。這不但有違自然真相,而且也對社會有害無益。

所以,當我說“多情”可以被當作“心理年輕”的一個標誌時,並不是在為“多情”唱頌歌。

事實上,我想表達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愛”與“情”這兩個字合併在一起,當成一個詞來處理,這就造成了我們很多時候錯將“情”混淆為“愛”,誤以為“有情”即是“生愛”。

於是,當我們對一個人產生“情”的時候,我們會以為那就是“愛”;當我們對一個人心生牽掛的時候,我們就以為自己墜入了“愛河”;當我們與一個人“談情”的時候,我們以為彼此一言一詞傳遞的是“愛意”。

“情”不是“愛”,兩者不但不應相提並論,而且相去甚遠。 “情”字從“心”從“青”,我將它理解為“心理青蔥”。

而辯證地看,“心理青蔥”本就蘊含著一層幼稚、蠢動、輕佻、善變的意味。“情”正是如此,比如我們所熟悉的與“情”相關的詞語:情緒、情竇、情愫、情慾、情場、調情……

它們往往停留在一種感覺、感觸的層面上。感覺或者感觸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們總是浮動的、善變的,在時間上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它們在數量上難免繁多,我們常說“觸景生情”“多情善感”,可見一個人的“情”總是很多。

同時,正因為倏忽即來、轉瞬即逝、飄忽不定、交纏錯繞,質量上就難免粗糙,程度上也相對淺薄,所以“情”會給人留下印象,但每一次印象又會被下一次新印象覆蓋。

情與愛截然不同,相對而言它總是比愛更多、更淺、更短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日常語言中自然而然區分開“情人”與“愛人”、“多情”與“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