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親和力,助思政課入腦入心

對職業教育而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關係到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重大問題,更直接關乎大國工匠培養的品質。但不可否認,部分職業院校在其日常教學中因過分強調學生對技能的掌握,顯現出對學生思政教育不夠重視的傾向,極不利於大國工匠的培養。

大國工匠的培養,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需要不斷提高教師開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將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核心在於把思政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推動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以培養符合新時代國家需要的大國工匠。

提高親和力,助思政課入腦入心

請輸入圖片描述

因事而化: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工匠”一詞起源於手工業時代,指手工業者在經歷學徒教育和培訓後從事某一行業,以提供新穎、優質的產品或服務作為謀生手段的人群。在彼時,工匠精神體現著工匠對職業的熱愛、對美德和傳統的敬重、對生產過程的一絲不苟、對質量的精益求精,也體現著貫穿整個職業生涯銳意創新、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還應包括三個方面的素養。一是較高的思政素質和人文素養。工匠首先是國家公民,要能夠認同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理想,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二是規則意識和標準意識。工匠是具備專業能力的人才,對規則的遵守和對標準的堅持是其專業性的集中表現,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三是精益求精與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精益求精代表著工匠立足本職工作,對極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最高體現;在工作中反思,將反思結果應用於生產和服務創新,做到知行合一,則是精益求精的實現路徑。

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要解決的是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和思想政治覺悟上的問題,問題的解決往往依賴於行動,需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即“知”“行”結合,將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的“事”作為工作重點。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倡導集體備課和名師引領,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育德和育心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實現思政教學手段現代化。思政理論課社會實踐主要是通過志願服務、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等形式讓學生深入社會、瞭解現實中的“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提升對科學理論的把握,進而自覺運用科學理論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因事而化”的思政教育要求,學校一方面要提高對思政理論課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礎上,努力創新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認真做好社會實踐的規劃、組織管理、評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將思政課實踐教育與專業學習、日常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因時而進:聚焦工匠精神培育,提高思政教育親和力

以立德樹人為本,探索實施“一個融合、四個統一”育人模式,把思政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一個融合”,是把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學組織與實施的全過程;“四個統一”,是輔導員與專任教師隊伍的統一、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統一、教學內容與大賽標準和職業標準的統一、學生學業評價與企業用人評價的統一。增強新時代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要因時而進,從時代特點和學生特點出發,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

首先,要從時代精神出發開展思政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當代大學生是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全程參與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應當用新時代的變化激發學生確立個人夢想,並促使其融入學生的個人行動,最終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宣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變化、新思想、新任務;也要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在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引導他們關注社會正能量,正確把握人生髮展方向,有效激發使命感與責任感。

在課程形式方面,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活動平臺,開展與本專業或本課程有關的活動,成熟的第二課堂被賦予學分,以選修課形式進入第一課堂。在教學內容上,各專業將職業技能大賽和職業標準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就是大賽中比的、未來工作中用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評價標準方面,讓企業多渠道參與教學質量評價,把學生學業評價和企業用人評價結合起來。

其次,要善於把握教育時機,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培育工匠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有把握時機的意識、等待時機的耐心,更要有創造時機的能力,時機一旦成熟就要找準最佳切入點,爭取達到最佳教育效果。甘肅交通職院教師陳彪來在教授“橋樑下部設計與施工”這門課時,與學生們一起凝練了“樁的工作精神”:紮根基層,默默無聞;構建和諧,追求穩固;修身正直,敢於擔當;齊心協力,共頂千鈞。師生們通過對樁的工作精神、橋墩施工理念的凝練,生動詮釋了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形象生動,入腦入心。

開展思政教育還要善於運用身邊“標杆”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用鮮活事例為學生昭示前進方向,通過班級培育、系部選拔、學院評審三個層次,歷經培養成長、公開競爭、經驗分享三個環節,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三種文化,實現學生增長知識、拓展素質、提升能力三個目標,樹立校園好青年、優秀學生幹部、優秀畢業生等校園“標杆”,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標杆”典型事蹟,讓廣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從而起到引領、激勵的作用。

因勢而新:融入工匠精神文化,創新思政教育環境

靈活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可以讓思政工作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體傳遞模式下,交流性表現得愈發明顯,這種“去中心化”態勢和“知識碎片化”趨勢,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綜合運用“翻轉課堂”“微課”“微電影”等方式,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與校園文化之中,推動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通過開展“職業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將校園文化與工業、企業文化有效對接,接受企業文化薰陶,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如借鑑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模式,將教學環境文化與生產環境文化對接。貼近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安排實訓流程,努力做到用企業的設施設備武裝學校,使教學環境、文化氛圍與職場環境保持一致,打造凸顯企業文化的工廠化實訓基地、車間型實訓室。引進企業先進管理制度,借鑑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推行全過程質量管理,按照企業要求,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養成學生職業行為。同時,通過運用新媒體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瞭解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解答學生思想上的疑問和現實中的困惑。

總之,在新時代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要從“事”“時”“勢”出發,樹立實踐導向、問題導向、理論導向,掌握新時代青年學生的特點,運用新媒體手段,將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不斷加強實踐教學,做到知行合一;進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領導機制,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理論修養與學術修養,從而培養出新時代國家需要的大國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