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根金條有多少兩?

三陽開泰28234706


在古代,黃金和白銀一樣,大多是元寶型的居多,金條一般出現在清代中後期為多,在民國時比較盛行。金條因為形似磚塊,所以又叫金磚。金條重量、成色不一,一般金條上會標上煉製的金鋪名稱、熔鑄年份、分量等字樣。

其中用於國際結算支付的金條標準較統一,所以又叫標金,主要有上海標金、天津標金和北平標金三種,各地在重量、成色上有一定區別。比如上海標金每條重量為10兩,成色為97.8%,所以又叫九七八標金。

而各金鋪所鑄金條重量就看金鋪和顧客需要了,可以根據需要隨意鑄造,不一而足,比較常見的1兩和10兩兩種,也就是俗稱的小黃魚和大黃魚。後者一般大富人家才有,作為壓箱底錢,一般商戶能有小黃魚就不錯了。


不沉的經遠


所謂金條就是用金子鑄成的條形狀的金塊。古代一般是沒有這種金條出現的,條狀金條出現的時期應該是在清末開始,在民國期間最為盛行。

那麼古代金條長啥樣呢?


古代金條一般都是外形類似於“餃子狀”的,通俗的叫法就是“金錠”。金錠最早被當做貨幣流通應該是在唐朝的時候,古代從唐朝至清朝一般黃金都是以打造金錠為主。金錠就是人們俗稱的“金元寶”。重量一般是半兩和一兩的,同銀錠的重量基本上是一樣的。


直到民國的時候,軍閥混亂,群雄割據。金子的價值也一度飆升 ,於是就出現了份量很重的金條 ,成了達官權貴們爭寵炫富的資本。常見的金條重量最大為十兩,也就是一斤。民間叫做“大黃魚”。因為古代的舊制一斤是16兩,那麼算起來一兩就是31.25克,所以一根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當然了這種“大黃魚”是普通老百姓無法接受的 ,因此造幣廠就發行了一種“小黃魚”金條,重量為一兩,這樣百姓就很容易接受。積攢半年積蓄買上幾根日後沒準就值錢啦!所以那時候“小黃魚”金條是很盛行的,“大黃魚”金條只有有權有勢的官宦大戶人家才能承受的起。


另外民國時期,為了滿足各個層次的人們需要,各地造幣廠隨著當地的需求,還特意發行了一批二兩,三兩,五兩重量不等的金條。

黃金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權貴和地位的象徵,所以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金子的價值一直都是不菲的。


任馳贏天下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銀元寶和銅錢,黃金一般都是鑄成金錠進行流轉。

不同於銅錢有正規的官方鑄造渠道,金錠是允許民間私鑄的,因此金錠的成色、形狀、重量都沒有統一的規格,種類十分駁雜。單說重量方面,就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


到了民國時期,常年的內亂導致通貨膨脹,黃金就變成了保值的硬通貨。最早政府會把黃金做成金磚來儲存,但是由於金磚尺寸和重量都過大,攜帶運輸都非常不方便,所以又將金磚改為了金條,俗稱“大小黃魚”。

“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是當時通行的規格,富有家庭通常都會存幾根“大黃魚”作為壓箱底錢。但後來金貴銀賤,普通百姓也想買黃金,“大黃魚”實在太貴買不起.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稱為“小黃魚”。

------------------------------------------------------------


觀雪奇談


古代的一兩,相當於今天的31.25克。




賞玉軒收藏鑑賞


金條:斤條:就是1斤重,古代是1斤為16兩為1斤,現在10兩為1斤,


用戶夫子


兩子金條。二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