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無印”非MUJI,“無印良品旗艦店”圈粉百萬反站電商C位

此

“無印良品旗艦店”在電商平臺上干擾著“MUJI無印良品”的空間,甚至在品牌檢索時站了C位。近日有消費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電商平臺上搜索“無印良品”隨即點進後置頂的無印良品旗艦店並進行購物,但後續發現此品牌並非MUJI無印良品。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該店視覺風格與MUJI無印良品相似,已有105萬粉絲關注,多個產品月銷量數百件,商品售價與MUJI無印良品類似商品相似甚至更高。部分買家在評論中表示“上當了”、“山寨MUJI”等。

但尷尬的是,即便在MUJI無印良品公司對記者的回覆中,也承認上述網店“並不侵權”,持有中文“無印良品”的商標,僅表示該店與自己並非同一品牌。實際上,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上的尷尬處境不只這一樁。連續增長乏力的業績表現,連續多次降價討好消費者以及不斷湧出的精品雜貨品牌,都成為該品牌的多重掣肘。

此“無印”非MUJI 價格反高過大牌

無印良品旗艦店內主要銷售為床品·寢具、旅行用品、毛巾·衛浴、嬰幼兒放化妝品、餐廚布藝等,風格和日本無印良品商品較為接近,以素色或條紋、格紋為主。據觀察,這家店的成交量不小。床品、毛巾類商品月銷量從數10筆到400餘筆不等。其中,銷量最高的是“無印良品四季純棉素色不易掉毛 吸水透氣面部用毛巾”,月銷514筆,寶貝評價達到3000多個。

此

不過,這些商品評論中,有網友評價“不是專櫃的muji,不是日本品牌無印良品。混淆視聽。鑽了漏洞。” “不是那個無印良品!山寨的MUJI!大家不要上當”。也有網友表示毛巾質量沒有預期中那麼高質,“跟30元兩條的,沒看出啥區別”。該網友追評時表示“根本不是商場裡的無印良品!騙子!還賣這麼貴!”

此此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這家無印良品旗艦店部分商品售價和MUJI無印良品相比,並不算便宜。上述提到的毛巾標價為每條38元,兩條可享折後價為68元;而MUJI無印良品棉條紋面巾套裝(兩條)售價為60元,薄型面巾售價為20元一條;無印良品綠野山谷系列純棉枕套(兩條裝)原價為149元,促銷優惠價為99元;MUJI無印良品棉天竺枕套售價60-75元,如果按兩條計,最高售價為150元。

此

此外,上述無印良品天貓旗艦店首頁下方聲明顯示,店鋪運營者為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無印良品”商標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合法授權使用人。據北京商報記者瞭解,該公司正是與日本無印良品一直糾纏於商標之爭的企業。

北京商報記者致電MUJI無印良品客服問詢上述事件,對方表示知曉另一家無印良品官方旗艦店的存在,但它和創立於日本的MUJI無印良品是完全不同的兩家公司。對於無印良品官網旗艦店是否有侵權嫌疑,對方表示“那也是一家正規的公司”。當記者提出兩個無印良品官方旗艦店容易混淆後,該客服人員表示只要輸入“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即可搜索到自家店鋪。

多年拉鋸戰 商標混淆形象受損

雙方對於中文商標的爭執已有多年,但最終判決尚未出爐,雙方各自使用中文簡體和繁體商標。但期間,不少消費者對二者背後的公司缺少了解。分析認為,MUJI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一定程度收到干擾。

天眼查平臺顯示,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註冊於2011年6月,大股東為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日本MUJI無印良品母公司則為株式會社良品計畫,該公司於2005年5月在中國內地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有資料顯示,雙方的商標爭奪戰早在2001年即已開啟,此後便展開了長達18年的商標爭奪拉鋸戰。

據瞭解,日本MUJI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主推服裝鞋帽、辦公用品、生活雜貨、化妝品、食品飲料等各類商品。母公司良品計畫在國際分類1-45類均註冊有商標,除中國內地地區外,在所有註冊領域享有商標使用權,唯獨在中國內地,由於第24類下的織物、布、毛巾、床罩等搶先被中國企業註冊,後歸屬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致使日本MUJI無印良品無法在這些商品中使用“無印良品”商標。這正是雙方糾紛的導火索。

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攜織物、布、毛巾、床罩等擁有“無印良品”商標的品類搶佔市場。據瞭解,該品牌目前在線下已佈局數十餘家實體門店,且無論在Logo還是門店裝潢佈局上均與日本無印良品極度接近,甚至於不少消費者走進店鋪時並不清楚此“無印良品”非彼“無印良品”。

在雙方對無印良品商標的爭奪中,線上店鋪也是爭議的焦點之一。公開信息顯示,日本良品計畫最早曾於2014年起訴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訴訟請求中就包括被告在天貓商城、京東商城刊載聲明,消除因其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原告造成的不良影響。此外,針對其註冊的“mujihome.cn”、“mujihome.com.cn”、“mujihome.中國”、“mujihome.net.cn”五項域名予以申訴。在舉證時,良品計畫委託代理律師認為,在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開設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內取證的部分留言內容,可以證明消費者已經實際混淆誤認。不過,經過多個回合的訴訟,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依然持有第24類“無印良品”在中國內地的商標使用權。

但是,在2017年12月北京棉田及其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向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MUJI上海提出訴訟,並得到支持後,再到2018年1月良品計畫上訴二審。最終的判決結果尚未出爐,目前,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和日本無印良品MUJI各自擁有簡體“無印良品”和繁體“無印良品”商標。

對商標法較為熟悉的律師姚紅軍表示,顯著性非常強或知名度非常高的海外商標,如果被搶注並在中國市場上使用,客觀上的確會影響品牌在中國的形象並造成中國消費者的實際混淆。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多次撥打無印良品母公司北京棉田相關負責人的手機,並短信說明採訪事項,但截至發稿前,對方一直未接聽電話。

臨多方掣肘 中國市場被蠶食

無論是否有另一家無印良品對品牌和市場的影響,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其實都在減弱。

一方面,近年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對MUJI無印良品的商品質量信任度下降。3月初,榛子燕麥餅乾含致癌物事件還在發酵,59萬瓶含潛在致癌物溴酸鹽的飲用水又被召回。再往前的2017年,還有黑豆茶等農藥殘留超標事件以及被央視3·15曝光的部分進口食品產自日本核汙染區事件。

另一方面,曾經被視為“中產階級標配”的MUJI無印良品自2014年10月以來就在中國市場通過不斷降價迎合更多消費階層,最近的一次降價是在2019年1月,這已經是品牌在中國的第10次降價了。如今,MUJI無印良品大部分商品價格的親民程度已和“同胞”優衣庫沒多大差別。

然而,降價並沒能夠明顯提振品牌業績。根據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2019年1月發佈的2019財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數據顯示,MUJI無印良品前三財季(2018年3-11月)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9%。其中9-11月,品牌至少推出了4次折扣活動,包括1次新定價、兩次限時特優和“雙11”促銷,但中國同店銷售額依然下降了4.1%,這意味著門店經營狀況和品牌競爭力都在下降。

分析認為,上述多方因素都在掣肘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優勢,其中還包括,中國消費者正在被更多同類模仿者分流。名創優品、網易嚴選、蘇寧極物、小米有品等一批“中國學徒”的崛起無疑是日本無印良品面臨的最大挑戰。這些本土生活雜貨品牌有更高效的供應鏈,成本更低,售價也更低。

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孔瑤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