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李密的前半生:隐姓埋名,曾因一首诗招来杀身之祸

在初秋的淮阳大地上,有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背影萧索,似乎有无尽的悲伤从他的身上传来,又似乎有无尽的力量在他的周身聚集。他想起了曾为市井之徒的樊哙曾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怎样的功绩。他缓缓开口,悲壮苍凉的诗句渐次展开: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乱世出英雄,不问出身,在时代的洪流中只要能抓住机会,就能建功立业,怎么能被困在破旧的村庄里毫无建树呢?情到深处,他几度哽咽。

瓦岗李密的前半生:隐姓埋名,曾因一首诗招来杀身之祸

他就是后来成为瓦岗首领的李密,而此时他还只是一个逃犯,一个隐姓埋名于此的逃犯,但正是他在心情郁结中写下的这首诗让他再次暴露,不得不再次走上逃亡之路。

未来不可期,过去回不去。

李密本是贵族出身,其曾祖李弼是宇文泰时期的八柱国之一,真正的关陇军事贵族。李密的父亲李宽是隋文帝时期的上柱国,封了蒲山郡公。不过在李密很小的时候,李宽就去世了,李家没落,与李浑家族和李渊家族相比,李密家族实在是单薄的很,虽然李渊的父亲去世的很早,但是李渊借着姨母独孤皇后的光在隋朝并不曾势弱。

但李密就不一样了,袭爵后的他为了振兴门楣,不得不散尽家财,或者接济亲朋好友,或者蓄养门客。而他自己勤奋好学,尤其熟读兵书,有济世安民的远大理想,并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一番功业,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是非常难的。

杨广继位后,二十来岁的李密依靠父荫在宫中做了左亲侍,如果按照往常的晋升制度,在未来,李密很可能会做到刺史或者将军,然后成为朝廷重臣。然而杨广却断了李密的官路。

瓦岗李密的前半生:隐姓埋名,曾因一首诗招来杀身之祸

有一次,杨广看到了卫队中的李密,李密的眼神让杨广很不舒服,那是一种能让人害怕的眼神。杨广就问身边的宇文述此人是谁,宇文述说此人正是已故蒲山公的儿子,杨广“哦”了一声,然后对宇文述说:

“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

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之后,李密失业了。过了几天,宇文述找到李密,很是婉转的说:

"弟聪令如此,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

嗯,兄弟你如此聪明,担任侍卫之职实在是埋没了你,不如好好读书,将来以才学取官,岂不美哉?

李密一思索,对啊,多读点书,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不愁没有一个好前程。就这样,李密自动辞了职,回家专心读书,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大展宏图。

他隐居起来,轻易不让人打扰,只专心致志的读书,痴迷到是什么程度呢?他去拜国子助教包恺为师的时候,为了在路上也能读书,就把《汉书》挂在牛角上,然后边走边看书,这样的读书精神在现在已经不可能看到了。

瓦岗李密的前半生:隐姓埋名,曾因一首诗招来杀身之祸

当时杨素看到李密这种读书态度的时候,曾停下来和李密交谈了一番,对李密的才学很是赏识,并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说:“我看李密的才学气度在你们之上。”

这大约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吧。杨素的话让杨玄感来了兴趣,于是和李密结交,两人可谓志趣相投,都是野心勃勃之人,只是两人一个是落魄的贵族公子哥,一个是正当红的贵族。

后来杨玄感借着到黎阳督运粮草的机会起兵反叛,当时还将李密从长安接来,一起共谋大事。两人的野心虽然相似,但是论谋略,杨玄感在李密之下。杨玄感虽有纳谏之心,却不真的听从别人的建议。

就当时的天下大势来说,杨玄感应该利用自己的兵力取得某个易守难攻的地区来做地盘,然后徐徐图之,只是杨玄感却急于攻下洛阳来鼓舞士气,因此面对李密提出的上中下三策,杨玄感选择了下策攻取洛阳。

洛阳的防守本就异常严实,再加上杨广虽然远在辽东却第一时间派宇文述和来护儿回军支援洛阳,杨玄感的失败在他决定攻打洛阳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况且后面还出现一而再的战略失误,最终在轰轰烈烈了两个月之后就被平定了下来。

瓦岗李密的前半生:隐姓埋名,曾因一首诗招来杀身之祸

在这场叛乱中,李密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但是能被杨玄感采纳的却屈指可数。杨玄感让弟弟帮着自杀之后,李密偷偷的跑到了潼关了,结果还是被杨广派出的人抓到了,然后被送往杨广的驻地高阳,等着他们的很可能就是人头落地的结局。于是在押送的路上,李密就开始思索逃跑的对策,他对同行的几个人说:

“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阳,必为俎醢。今在道中,犹可为计,安得行就鼎镬,不规逃避也!”

大家自然谁都不想死,于是纷纷表示听李密的安排,李密让他们将随身所带的银两拿出一部分来,用来贿赂押送的人员。李密将银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给了他们,并说:“等我们这些人死了之后,希望你们能给我们安葬,这些银两就当做酬劳吧。”

押送人员哪有不接受的道理?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在路上,押送人也并不为难他们,后来,混熟了之后,李密又拿出银两来好酒好肉的伺候这几个人,让他们在晚上喝个痛快吃个痛快,时间一长,警惕性就没了。

等他们达到邯郸的时候,李密和几个人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穿墙而遁了。 就这样,李密成了一个逃犯,入朝做官这样的事是不用想了,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继续和朝廷作对。

李密在经过考虑之后到平原县去投奔郝孝德,当时郝孝德领导的农民起义人数达到了数万,也算是比较有前途的,但是郝孝德明显对李密不怎么看重,只让李密做了一个普通的兵卒,这对李密的打击是很大的,他离开了平原县,继续寻找自己的未来。

瓦岗李密的前半生:隐姓埋名,曾因一首诗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当时全国虽然已经有不少的农民起义,但真正成器的并不多,李密一时间竟找不到可以投奔的地方,天大地大,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容纳李密。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李密到了淮阳,在这个地方,李密改名换姓,自称刘智远,成了教书匠,招收学生进行讲学。但这样的生活并非李密想要的,所以他过得非常的压抑,在教学之余常常一个人发呆,想起自己的志向,想到现在的落魄,这样的对比实在太过强烈。

因此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李密做了一首《淮阳感怀》,情感的过分表露引起了当地人的怀疑,就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淮阳太守赵佗,赵佗怀疑这个刘智远就是朝廷一直在追捕的李密,于是派人搜捕李密,李密知道后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一次,李密学乖了,老老实实的隐居,一直到616年之后,李密投奔了瓦岗翟让。在瓦岗这个地方,李密的事业真正开始,他将自己的所有一切都贡献给了瓦岗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