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不能再少了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說:“強基層首先要強基層人才,解決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是衛生事業改革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各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相繼加大財政投入,安排專項資金,落實村衛生室二年、三年行動計劃,列出村衛生室達標建設時序表,安排專項資金,打造標準化村衛生室。

原本只是一間小小的村衛生室,現在忽然變得高大上了,有了獨立分區的全科醫療診室、治療室、換藥室、觀察室、健康教育室、預防保健室、處置室、計生室、康復室和藥房,同時配備醫療設備、信息化設備及其他辦公設施。目前,各地相當一部分村衛生室可謂舊貌換新顏。

村醫不能再少了

但不可否認,雖然各地不少村衛生室硬件條件改善了,但村醫卻沒有增加,有的離崗,從事他職;有的到齡退休;有的到齡還在堅守崗位。總的看,村醫越來越少,40歲以下的村醫所佔比例極低,不符村醫人才梯隊建設要求。

村醫不能再少了

筆者認為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強村衛生室,緩解廣大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村衛生室光有硬件遠不夠,還要在村醫人才方面做好、做足、做新文章。

在村醫人才造血方面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周口市政府副市長張廣東認為,要制定人才梯隊培養規劃,多渠道引進專業人才。

為此,筆者認為,針對村醫人才短缺現象,

一是要繼續通過村來村去等形式,實行村醫定向培養機制,落實好衛生事業單位編制、工資待遇等焦點問題。

二是要繼續探索建立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到村衛生室服務的激勵機制,在薪酬、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三是要繼續完善並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醫生、執業(助理)醫師到村衛生室工作。

在村醫現有人才培養方面

村醫不能再少了

張廣東委員認為,應結合各地鄉村醫生業務素質狀況,制定更加切實有效的鄉村醫生培訓制度,確保培訓質量,避免低水平的重複培訓。

不可否認,目前有些地方村醫培訓形式主義多,很多為培訓而培訓,為檢查考核而培訓,村醫怨言多,浪費時間,學不到東西,墨守成規,一味地灌輸,沒有新鮮感;很多不問村醫有沒有時間,導致村醫學習缺課率高。

筆者認為,每年開展村醫培訓前,要廣泛徵求村醫意見,進行按需培訓,點菜式培訓,並對村醫進行多渠道培訓,如視頻、現代遠程教育等;同時不妨深入各個村衛生室,把課堂搬到村衛生室,開展點對點培訓,現場指導。

另外,每季度,每一個村醫視工作安排情況,至少到區域醫療中心實訓點進行理論及實踐操作培訓一次;每三年至少到縣級以上醫院短期進修一次。

當然,也要從激勵機制,績效考核等制度上來約束村醫加強醫學繼續教育,以不斷增強村醫主動學習、鑽研醫技水平的積極性。

村醫不能再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