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历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脉久、水资丰、水源众的京华古城。《康熙顺天府志》赞昌平山川形胜:“山似阵云,水如天堑。”在众多水源中,位于今龙山之麓的白浮泉,就在中国运河史上久负盛名,千百年来不仅折射着昌平城市的文明,也见证者北京漕运的变迁。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康熙昌平州志》昌平州总图中的龙泉山。



历史上的隐者

白浮泉属温榆河水系,位于东沙河畔龙山之麓。东沙河古称天寿山水,龙山则在不同史籍和时期,又名神山、龙泉山、龙王山、凤凰山、白浮山诸名。泉因山名,故历史上的白浮泉也就有了神山泉、神仙泉、龙王泉、龙泉等众多名称。白浮泉的水龄,不知几千年之久。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史籍中有关白浮山泉名称的记载


在元代以前,白浮泉始终是一条静水流深、默默无闻的水源,遍考史籍不见此前有关它的任何记载。但自元初以降,白浮泉因大运河而名载史册,从此与郭守敬、通惠河、大运河等名字紧密相联,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光绪昌平州志》白浮村区域图




大运河的重要遗产

大运河绵延千里,终点在北京城,最上源是白浮泉。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世祖忽必烈命郭守敬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修白浮瓮山河,导西山诸水,以济漕运,从而为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从此,自大运河运抵通州的百万物资,勿需车马挽毂,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在历史上留下了今积水潭“舳舻蔽水”的盛况,从此“京师无转饷之劳”。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白浮泉——九龙池遗址旧照,来源:《昌平县地名志》。




白浮瓮山河(明代又名白浮堰)与通惠河工程一样,是元代力图开通京师航运、破解江南漕船直入京城难题、实现中国南货北通的一项国家系统工程,是大运河的重要水脉遗产。修筑白浮瓮山河,是旧日引用西北泉水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郭守敬在中国水利史上书写的光辉一章。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白浮泉与大运河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说,如果没有元代白浮引水济漕,就没有通惠河的疏浚开通,没有百舸千帆直入京城。有专家就此指出,白浮瓮山河与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大运河的正式完成,也标志着元大都的最终建成。从此,静水流深的白浮泉在历史上有了“京闸坝之源”、“通惠坝河之源”、“通惠河源”等誉称。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侯仁之早年所绘白浮堰推测走势图,后有所调整,进一步向西偏移,与今京密引水渠走势大体相同。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进一步指出,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最上源”;是大都城“前所未有的新水源”;“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侯仁之先生撰文、刘炳森书丹《白浮泉遗址整修记》,1990年立于九龙池遗址旁。


走下中国运河史的舞台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定都南京。今北京由首都下降为“北平”,元大都包括白浮瓮山河在内的水利工程,因此停滞。永乐四年(1406)和五年(1407),北京未正式建都前,明成祖曾两次疏浚白浮瓮山河故渠,以济通惠河漕,用以运输修建北京城的大批物资。

自永乐七年(1409),成祖正式择定昌平为皇陵重地后,陵域引水便成为禁忌。至成化六年(1470),漕运总兵都督杨茂建议浚通惠河,导白浮泉。户部尚书杨鼎、工部侍郎乔毅严加反对,其主要理由即“引白浮泉往西逆流,今经山陵,恐妨地脉”。明代因风水问题,白浮渠道修治不勤,终致阻滞。就这样,从至元三十年(1293)竣工至明代初期废弃,为京城漕运做出了100余年贡献的白浮泉,走下了中国运河史的舞台。

然而,由于白浮水源的弃用,通惠河的漕运功能大大降低,以致于明朝前期的百余年间经大运河运抵通州的货物,不得不恢复了主要依靠陆路运输进京的方式,“每岁自张家湾舍舟,车转至都下”。由此可见白浮泉对于京城漕运的重要价值。时至今天,郭守敬修筑白浮瓮山河所积累的水利经验,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开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即循郭守敬所筑白浮瓮山河故道。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京密引水渠示意图




从今依旧歌泉水

白浮泉虽然走下了历史舞台,但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人文遗存。白浮其山其泉,为京北名胜近千年之久,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多有题咏。明代嘉靖年间御史余光《北京赋》云:“崨嶫虎眺,巑岏狻蹲,左铬右镡,排楯列干,则有翠峰、紫盖、白浮、黄花之山”。明代隆庆年间,因白浮泉定名的“龙泉喷玉”,已荣列燕平八景之一。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隆庆昌平州志》有关“龙泉喷玉”的记载。




《隆庆昌平州志》载,“州东南五里有龙泉山,山上建都龙王庙,山之东麓泉涌山下,石窦潆洄,如玉喷吐,清冽可爱,州之游观者无间。”至清康熙年间,以“喷”字伤雅,故改名“龙泉漱玉”。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清《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之通惠河及昌平州。


此外,白浮泉及龙山地区还曾经是北京首处西周甲骨文的发现地、元代两都之战的古战场、北京唯一一座“都龙王庙”的所在地,在历史上还曾建有龙泉寺、白衣庵、甘露亭、观音洞、九龙池等多处古迹,可惜大多今已不存遗迹。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乾隆十七年(1752)《都龙王庙置庙田碑记》,昌平州人杨清贻撰文、何涛书丹。来源:国家图书馆。



贫家偏好客,移席就山庄。

枣栗供新摘,壶觞出旧藏。

微风残叶坠,落景晚砧凉。

遥见龙泉寺,龛灯水一方。




这是清人曹天锡所作的《晚留白浮山庄》一诗,字里行间记录下约二百年前白浮泉一带田、水、林、园、山、寺遥应相伴的夜色。抚今追昔,翘首以待,期盼当年“龙泉喷玉”的燕平胜景与白衣庵、龙泉寺等乡愁古迹,即将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历史的风姿。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今日白浮泉,摄影:向东向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