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這個組織存在50年之久,曾佔據大片領土與緬軍抗衡


1939年8月15日,緬甸的國父昂山成立了緬共,後來昂山退出,德欽丹東、德欽梭等人領導,在二戰和緬甸獨立前期在緬甸中部舉行武裝鬥爭,1948年建立了反奈溫軍人政府的第一支武裝“人民軍”,1951年7月28日,德欽巴登為首80多人抵達中國學習。

在1950至60年代他們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進軍到緬甸北部地區。並在1968年1月1日在孟古建立了東北軍區,並在其後前進到緬甸果敢,與早前收編的彭家聲部組成緬甸人民軍,並在1969年穩定果敢等地,在1970年代進駐佤邦,在佤邦邦桑建立總部。圖為佤邦緬甸人民軍總部舊址。

當時的緬甸人民軍不僅在軍事、經濟、幹部組織結構上都效仿北方老大哥中國,在文化上也都效仿中國。

在打回緬甸前這批人曾到處去老游擊區參觀訪問,學習如何打游擊戰,還有學理論。最終利用所學在緬甸東北建立了一塊近五萬平方公里根據地。

緬甸人民軍這支隊伍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有許多中國年輕人。他們在邊界招兵,許多知識青年加入其中,1969年初,滇緬公路上來自中國各地青年人到了與雲南接壤的緬甸根據地,路上隨處可見“打倒奈溫政府的標語。而歷史上最多一天曾經有600人進入緬甸人民軍的紀錄。1969年5至8月,越過猛古和及南卡江抵達緬甸人民軍的人數多達數千人,而當時緬甸人民主力部隊數量也不過數千人而已。


當時緬甸人民軍以師旅為主,有許多旅是中國青年軍人,而且這些旅下面的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比如3032營,大多數都是初一至初三的四川人,他們特別能喝酒,俗稱火槍營。3033營則是昆明知青,303特務營,老高三學生多,被稱為秀才營。3031營,華僑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由於是騎馬前來,在家門口行軍,被稱為“門坎猴”。

在緬甸人民軍的的歷次戰役中,這些知青都是打頭陣,他們高大、勇猛、忠誠、狂熱,都是一個個格瓦拉一樣的英雄人物。

但是戰爭是無情的,這其中許多懷著夢想的青年再也沒有回到家中,而是屍骨長埋在異國他鄉。

1980年代之後緬甸人民軍已經開始分離腐化,1988年8月,東北軍區彭家聲、楊忠衛、楊茂良、彭家富等人就秘密脫離緬甸人民軍。1989年這批人在果敢率先與緬甸中央和談,分離緬甸人民軍成立緬甸第一特區,其後1989年4月11日佤邦脫離緬甸人民軍成立緬甸第一特區,4月19日,815軍區司令員林明賢脫離緬甸人民軍成立緬甸第四特區,101軍區脫離。

1989年9月這支成立50年的緬甸組織正式走入歷史。圖為緬甸佤邦邦康的原緬共舊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