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在意但不能不瞭解,那些銀行裡的 “坑”——銀行個人貸款

每一位在銀行辦理過貸款的人都知道,銀行的傳統個人貸款業務申請審批時間長、利率高,而且還有審批不通過的風險和多次跑銀行溝通關係的艱辛,即使貸款最終發放到自己手中了,客戶經理還會要求購買一些其他產品,理由是增加客戶對銀行貢獻度,這樣以後貸款手續會更簡便。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並不是,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一下銀行個人貸款真實的一面。

可以不在意但不能不瞭解,那些銀行裡的 “坑”——銀行個人貸款

一、信貸人員服務意識欠缺

貸款業務作為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長久以來都是各家銀行最為重視的一項傳統業務,銀行理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強化服務、優化流程、穩定客戶,但是很多銀行卻逆行其道,站在一個較高的姿態去為貸款客戶提供服務,而這樣的服務卻依然生意不斷,主要是因為普通大眾的貸款需求日益增長,無論你是買車、買房的一次性大額資金開支還是買手機、買電腦、買日常用品的小金額資金付款,都可以使用貸款滿足支付需要。作為銀行信貸人員,他們既是貸款的使用者又是貸款的辦理者,自然很明白他們所掌握的地位和權利,再加上一些人為了順利辦貸有意識的抬高信貸人員身價,即使信貸人員自己沒有高人一等的想法,也會多多少少有些飄飄然,認為客戶是在求自己辦事,沒必要那麼盡心盡力,這也是貸款申請審批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經營策略引導捆綁銷售

現階段絕大多數的銀行信貸人員都屬於綜合銷售人員,他們既有貸款發放的任務計劃,還要兼顧銷售其他產品,雖然沒有哪家銀行去明明白白鼓勵員工捆綁銷售,監管機構也明令禁止,但是這樣的任務分配策略實際上是變相引導基層人員去對產品進行捆綁營銷。一名信貸人員手中至少擁有上千名信貸客戶,向這些求自己辦事的客戶銷售產品更加容易,何必要再另花時間去尋找客戶銷售其他產品呢?提高貢獻度更有利於貸款辦理這是事實,但是我認為銀行信貸人員在銷售產品時應該讓客戶瞭解產品並使用才是正確的營銷之道。

三、貸款審批流程冗長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網絡金融的興起和信用卡分期業務的發展,貸款及各類信貸業務的審批已經實現了後臺自動化,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日常資金支付需求,但是這類貸款的特點是:金額小、速度快、利率高、無抵押。銀行對於無抵押的貸款首先考慮的就是逾期風險,因此不會將這類業務作為主要信貸投放渠道,傳統的信貸業務依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銀行信貸業務的一片天,我們瞭解的一筆傳統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簡化的業務流程是這樣的:客戶申請-信貸人員調查-貸款審查人員審查-有權審批人審批-信貸人員發放貸款,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需要經過十餘人的系統審核的,金額較大的還需要上會進行討論,所以一筆傳統的個人貸款審批起碼需要2-3個月的時間。

綜上,我為大家給出以下一些貸款方面的建議:

一、資金需求量小於3萬、使用時間小於1個月:建議儘量使用信用卡+現金方式支付,能夠節省利息支出。

二、資金需求量3-15萬、使用時間3個月-1年:建議向銀行申請數據網貸,最好是您的住房貸款辦理行或工資代發行,額度適中,隨用隨取,隨還隨用,利率相對較低。

三、資金需求量15萬以上,使用時間1年以上:準備好貸款申請資料及抵押物資料,提前兩個月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

下一期為大家解讀你們的銀行投訴電話到底打給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