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馬鞍山省考行測技巧:拿準“局部”,直擊“整體”

在公考行測題目當中,可能性推理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試題當中,有些題目還是很難的,做起來很糾結,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在兩個糾結的選項裡選了一個錯誤的,所以為了防止這些“攔路虎”一次又一次的絆住我們,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帶大家來看可能性推理一種很常見的模型——枚舉歸納。

這種常見的題型出現的概率很高,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枚舉歸納,它的意思是:根據某類事物的部分個體具有某種屬性,且無一反例,以此推出該類事物都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

簡單的舉個例子理解一下,比如我需要去調查手機有沒有自帶濾鏡這種功能,就買了幾部手機進行調查,發現每一部手機都有此功能,而且無一例外,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所有手機都有自帶濾鏡這種功能。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枚舉歸納,但是我們應該多想一點,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嗎?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取樣的過程無法控制。

那麼,遇見這類題目,那麼具體的題目裡面是怎麼出現的呢?那麼我們來看一道題目學習一下:

例1:數據資料表明:“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實施後,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科目和數學科目平均得分確實明顯提高了。因此,得出結論:這一教育改革法案在美國各地中小學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對上述論證的質疑力度最弱?

A.十二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科目平均得分在同一時期出現了明顯下降

B.只關注英語閱讀和數學成績的變化,並把它作為評價教育改革成果的標誌,這是很片面的

C.改進教育體制確實很難,想要在這個帶有極大惰性的龐大官僚體制上作一番改動,需要大量金錢、努力和時間

D.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科目和數學科目平均得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逐年按基本相同的比例提高,這種狀況早在法案通過前就出現了

中公解析:A選項,題幹裡面主要調查的是四年級和八年級,說明調查以外的數據,有不同的結果出現,那麼就會影響結論的成立,可以削弱;B選項、科目有很多,只調查英語和數學是不能說明一些問題的,如果要判斷一個人進步與否,是要全面看待的,如果英語和數學上升了,其他下降了,反而有可能成績與之前是持平的,說明樣本的數量是不足以得出結論的,可以削弱;C選項說改進有難度,但並不等於不能實行,我們生活中和學習中往往存在很多很難的事情,但是並不能因此就不去做,不能削弱;D選項在法案通過之前就有這種提升了,說明不是法案的作用,可以削弱。所以答案應該選擇C選項。

例2:有專家認為,全球經濟正緩慢復甦,其主要證據是,美國的經濟表現超出預期,在就業和住房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歐洲央行啟動了融資運作計劃,用比較低的利率貸款,為更多的企業以及中小企業進行融資;全球整個大宗商品市場樹立了足夠的信心。因此,這都是非常好的跡象。 如果以下各項為真,最有可能成為上述論證前提的是:

A . 非歐美國家的經濟狀況保持穩定

B . 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缺乏信心支持

中公解析:題目問我們的是最有可能成為上述論證前提的是,是要加入一個前提,使結論成立的可能性變大。結論在題目的開始就已經提出了,專家認為全球經濟正緩慢復甦,論據是歐美經濟表現都很好。是不是已經發現這是我們枚舉歸納的題目了?從局部的樣本推出的整體?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我們一般做前提型的題目,有些情況下會發現前提和結論之間存在跳躍的概念,我們看看這個題目有沒有,歐美經濟比較好就一定能推出全球經濟正在復甦嗎?顯然不是,因為全世界除了歐美還有許多其他國家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要使這一結論成立,那麼必須要加上其他國家,也就是C選項的非歐美國家。此題還有一個疑問就是就是題幹李碩全球整個大宗商品市場樹立了足夠的信心,是不是D選項也提到的全球也是可以加強的呢?其實不是,這裡全球指的是全球的信心,而經濟和信心之間存在的關係不明確。綜上所述,還是從局部去推出整體的,是枚舉歸納的典型題目。

機智的同學,通過這兩個題目,你有沒有發現枚舉歸納這類題型裡面一些小小的竅門呢?那就是在樣本上做文章,從而去影響整體結論的成立與否,所以說,我們想要做對這類題目,需要抓住局部的特點,才能快準穩的直擊“整體”,確定正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