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持股的網紅電商赴美IPO 半小時銷售破億公司越虧越大?

3月7日,如涵控股向美國SEC遞交IPO上市申請文件,這家阿里持股超過8%的網紅電商公司擬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RUHN。

阿里持股的網紅電商赴美IPO 半小時銷售破億公司越虧越大?

如涵控股被稱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2016年4月,如涵控股借殼克里愛掛牌新三板,卻於2018年2月退市。2018年11月,曾有消息稱,如涵控股退市原因是為蓄力赴美上市。現今,這個傳言已經變成現實。如涵控股由馮敏等人創立於2001年,其業務包括三大塊,分別為紅人經紀、營銷推廣及電商業務。目前有113個簽約的網紅1.484億粉絲、91個自營網店(復購用戶39%)。

半小時帶貨破億元

談及如涵控股,就不得不提到其“當家花旦”張大奕。

網絡數據顯示,2016年雙11期間,張大奕店鋪的銷售金額過億,成為淘寶第一家銷量破億的女裝類店鋪。2017年雙11當日,張大奕店鋪的銷售額達到了1.7億元。到了2018年雙11,張大奕店鋪的銷售額在短短28分鐘內就達到上億元。

在天貓2017年發佈的《網紅互聯網消費影響力指數》上,如涵控股旗下的張大奕、大金、莉貝琳(如涵控股董事長馮敏的配偶)均榜上有名,分別位於第2、27、46名。此外,如涵控股旗下還有蟲蟲、楊霞、左嬌嬌等一批知名網紅。

隨著網紅帶貨的風靡,如涵控股開始不斷地培養或簽約更多的網紅。

公司的網紅數量從2017年3月31日的62個增加到2018年3月31日的83個,進一步增加到的2018年12月31日113個。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共簽約了113名網紅,其中包括3位每年帶貨成交額超過1億元的頭部網紅,以及7位每年帶貨成交額3000萬元-1億元的知名網紅,共有1.484億粉絲。

招股書顯示,如涵控股旗下的網紅擁有廣泛的、活躍的、忠實的粉絲群體,超過80%的粉絲是千禧一代,超過78%的粉絲是女性,是追逐時尚、愛好社交及網購的活躍消費者,約有40%的客戶會進行重複購買。依靠網紅定期在電商平臺“上新”,為新一季或新一系列的服裝及配飾開展新的營銷活動,粉絲可購買最新款式,部分款式甚至可在幾分鐘內銷售一空。

虧損擴大

招股書顯示,如涵控股有兩個收入來源,分別是全方位服務模式和平臺模式。

全方位服務模式是指公司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上擁有和運營在線商店,其中大部分以網紅的名義開設,在線銷售公司自行設計的產品給消費者;而平臺模式於2017年推出,公司為第三方品牌和商家提供網紅銷售和廣告服務,以推廣銷售該品牌或商家的產品。如涵控股認為,平臺模式使公司能夠以輕資產形式運營,並且加強網紅和品牌之間的合作。

目前,公司收入仍以全方位服務模式為主,但平臺模式收入增速更快。

財務數據方面,2017財年至2018財年,如涵控股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78億元、9.4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013.7萬元、-8995.4萬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2018年4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如涵控股實現的營業收入為8.56億元,同比增長13.98%;同一時間內,如涵控股淨虧損為5750萬元,上年同期為虧損2613萬元。雖然收入連年增長,但如涵控股還未能實現盈利。追根究底,一方面是產品銷售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銷售和營銷費用的攀升。

2017財年-2018財年以及2019財年前三財季,公司從網紅張大奕處獲得KOL(關鍵意見領袖)服務,金額分別為550萬元、4210萬元、4800萬元。

這意味著,在旗下網紅張大奕年入五千萬之際,如涵控股卻還未實現盈利。

經濟分析師指出如涵控股主要依靠網紅聚集流量,從而讓電商有叫賣的能力提高銷售效率。但網紅電商也面臨一些難題,比如孵化網紅過程漫長,且由於人的不確定性和不標準化,網紅成功孵化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孵化成本也相對較高。使得網紅電商流量聚集能力不穩定,從而影響電商叫賣能力。

如果不通過孵化,直接簽約網紅,大網紅早就名花有主,這將提高網紅電商的運營成本。至於剩下的小網紅,大多是雞肋,難以提高網紅電商流量聚集能力。來源: 國際金融報 綠專資本整理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