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炮射導彈不是新科技,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到現在也有60多年了。在坦克的各種武器裝備中,一直是爭議頗多的存在。

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最早研製,但中途放棄了,轉而向提升觀瞄、火控能力發展。蘇聯火控技術差一些,更喜歡先敵出擊射程上覆蓋。於是在持續努力下,發展出3代10多個型號在內的興旺家族。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9M117“堡壘”

炮射導彈的發射並不複雜,跟正常的箱式發射差不多。只是借用炮管當發射箱,以坦克自身的指揮、觀瞄、裝填系統將導彈發射出去。

以蘇聯9M117“堡壘”(北約代號AT-10“圓錐”)炮射導彈為例,導彈像炮彈那樣裝在金屬藥筒裡,100毫米口徑,長1米左右。藥筒內有少量發射藥,導彈自身有固體發動機。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發射分兩步,第一步擊發,導彈接通電源,制導、控制設備開啟,陀螺儀高速運轉起來。1.5秒延時後,發射藥起爆,導彈飛出獲得一個100多米/秒的初始速度,發射就完成了。導彈出膛後,尾部彈託脫落,主發動機點火將導彈加速到400米/秒左右。

為了確保分離,彈託上安裝了節流閥裝置。發射藥起爆時,高壓燃氣湧進彈託空腔內。導彈飛出炮口後,空腔內壓力比外界高,氣壓差將連接部位切斷,彈託就脫離了。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炮射導彈的射程從最初的2000米,逐步提高到4000米,再到現在的6000多米,使坦克擁有在敵方射程外攻擊的能力,實現了“防區外打擊”效果。

發射裝置由最初的特殊炮管(比如美國“謝里登”坦克用152mm火炮/導彈發射管配合“橡樹棍”導彈),發展到與現有坦克炮管通用,蘇聯的T-64/72/80坦克上都有裝備。其適用範圍迅速擴大,連步兵戰車的100毫米炮也能發射,擁有了遠距離打擊主戰坦克的能力。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導彈

炮射導彈的精度極高,第一代炮射導彈(美國的“橡樹棍”、蘇聯“紅寶石”、“眼鏡蛇”等)都採用半主動無線電指令制導。

射擊中,射手需持續瞄準目標,同時跟蹤導彈紅外信號,再由火控系統計算出偏差,通過無線電傳送給導彈,修正路線擊中目標。無線電易受干擾,瞄準期間坦克要保持靜止或低速移動,容易被敵人攻擊。

隨著技術的發展,到蘇聯9M117“堡壘”、9M119“蘆笛”、法國“阿克拉”導彈時,人們改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以色列的“拉哈特”導彈則採用半主動激光尋的制導方式。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激光駕束制導

激光的方向性好,精度更高。與瞄準鏡融合在一起激光照射器發射直徑6米左右的激光編碼波束。導彈在波束中飛行,尾部接收器接收信號,自主計算航向與波束中心偏差,再調整舵面飛向目標。因激光接收器在導彈尾部,只能從後方干擾,所以抗干擾能力極強,精度很高,可以說指哪打哪。

只是各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仍要由坦克中繼制導,留下一大缺憾。它通常攻擊2000米以外的遠距離目標,飛行速度慢,平均300多米/秒。飛到4000米目標處需要十幾秒,如果坦克在制導期間遭受攻擊,導彈的精度也就無從保證了。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另外,飛行速度慢也給對方留下充足的機動、防禦時間,現代主動防禦系統只需2秒就能作出反應。如何穩穩的鎖定目標,對射手也是巨大考驗。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炮射導彈使用空心裝藥戰鬥部,其破甲能力與藥型罩直徑成正比,直徑越大破甲能力越強。受坦克炮管限制,炮射導彈的直徑也有限。9M117直徑100毫米,9M119直徑125毫米,採用串聯戰鬥部,垂直靜破甲700~900毫米,對抗主戰坦克正面複合裝甲還有一定難度。

炮射導彈是如何發射的?它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爭議不斷?

9M119“蘆笛”

炮射導彈和潛艇防空導彈一樣,優點缺點都很突出,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它賦予坦克“防區外打擊”能力,也能威脅其最大的殺手——武裝直升機。只是坦克糟糕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加上昂貴的價格,有限的穿深,使炮射導彈多年來不冷不熱。

但導彈與坦克的結合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隨著技術的發展,坦克觀瞄系統革新,制導方式改變,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的炮射導彈將極大的提高坦克攻防能力,成為爭霸戰場的新利器。

連中途放棄的美國,也在2018年新概念武器報告中,將炮射導彈與高能激光、電磁軌道炮並列為重點研發對象。而我們,早己在多年的研發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佔據了領先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