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霓裳◆落花瓣◇


利用商人逐利的特性,范仲淹打了一手好牌。

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范仲淹在任时遇到了灾年,米商纷纷涨价,引得达官贵人和平头百姓哄抢之,且愈演愈烈。

如此下去,最后必然民不聊生,这个时候范仲淹并没有如平常人所想的那般,利用官府的力量,强压米价,反而令米商在当前的高价上,再涨几倍。

米商们虽然懵了头,但所幸对自己无伤,所以也乐的奉命,可接下来市场的行为就让当地米商大吃一惊。

附近周边城市看到范仲淹所在城市的米价如此之高,逐利的性质使得他们将一车车的大米送入该城,使得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这下轮到米商焦头烂额了,本地米商本就囤积了大量大米,而外地运来的大米也不堪往返运费只能选择就地出售,无奈之下,只得将米价以低价卖给老百姓,使得老百姓平安度过了一个灾年。

类似的场景,在《大宅门》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京城百草厅前往关外购买黄连,所有原料商都知道 “百草厅”的名号,知道其采购必然是巨量,而百草厅的两位智叟不慌不忙的往市场放出一个信号“只要你的货好,便是一千斤我也吃的下”,并且在一家原料商那里以高价买了几斤黄连。

然后两位老头便带着白景琦在城中玩了几天,当再次回到药材市场时,发现遍地都是上好的黄连,老头找到了之前高价买的商人那里,以远低于原价的价格购买了大批黄连,搞得商人哑巴吃黄连。


小屏窥人生


这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古人运用朴素的供求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难题。这个关于范仲淹为有效赈灾采取调节粮食供应量的故事流传很广。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实际上,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学思维,懂得利用经济学原理以非常规思维妥善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价飞涨、百姓叫苦不迭。按常理,作为地方主政官员来说,正常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运用行政手段强制要求粮店粮商不得随意涨价,以求稳定粮价,然而,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但不采取行政手段平抑物价,反而张榜要求商贩将谷价增加到每斗一百八十钱。众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所作所为。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杭州谷价提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四面八方,许多外地粮商一见有利可图,就不分昼夜地纷纷将谷米运往杭州;杭州的粮食需求量毕竟是有限的,待到运进杭州城的粮食量已经超过市民需求后,运粮而来的粮商们又不能再要高价出售,毕竟粮食也是有各种成本的,不得不竞相降价出售,粮价迅速回落,使杭州百姓平安度过了荒年。

原来,这正是范仲淹高明的经济思维,虽然那时候他不懂经济学大道理,但他懂得东西供应量多了,这东西的价格就不得不下降。粮食市场是比较充分竞争的商品市场,其价格主要受市场调节,粮食供应小于需求,则价格自然上涨,反之,粮食的供应量大于需求,则价格自然下降。范仲淹正是利用这朴素的商品供求关系原理,成功稳妥地解决了荒年粮食供应问题。


沧海拾遗录


其实范仲淹只是运用了市场经济理论,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回落。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大量粮食集中出现,粮价回落,所以受灾百姓额手相庆。

但是深究下去,为什么范仲淹会责令粮商升价?按理说,如果他不去管,粮价也是上升的。而且后面的事情一样会发生,粮价高涨后,各地粮食前赴后继,逐利而来,待到供大于求,粮价自然回落。

我认为这个故事牵扯出两个属于中国特有的伦理观念:

第一个:官是父母官,何谓父母,吃喝拉撒睡,都要管。所以传统舆论中,父母官应当挺身而出,惩治奸商,抑平粮价。倘若真真如此,又怎么会有络绎不绝的供粮大队出现呢。

遗憾的是,中国文化对这种“抑平粮价”的作为十分认同,哪怕是后来饿死人呢,此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绝非少数。不然也不会拿范仲淹的故事当作传奇。

官就是管,现代文明社会,管理是一门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学术,位居庙堂,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如何管怎样评估,都有清晰划定。

所谓的父母官,其实就是一笔糊涂账,第一、这种父母没有血缘关系;二、父母即便是管,也有爱意蕴藏,本官即是父母,这爱意也过于泛滥了。就那么一说而已,细想实在过于虚伪,只不过有愚民的确当真了。

第二个观念,商人是干什么的,马论说商人剥削,中国古语无商不奸,二者甚为契合。但是想一想,如果那些商人不去販大米去灾区,结果又会怎样?长途跋涉,把大米贩至灾区,不为求利,换你干吗?

商人在贩卖过程中,表面看上去没有创造产品,生产制造的一包大米,经过长途跋涉,还是一包大米。但是谁又敢说商人没有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呢?况且还有亏损的风险,就如故事最后,米价一跌,商贩一定要割肉,如果拉回产地,只能割更多的肉。这个风险谁来承担?还是商贩自己。

客观的讲,商人是商品生产流程的最后环节,就是负责将商品贩送至需要的人手中。这个过程,即产生费用,也需要利润支撑,合情又合理。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观念没有理清,范仲淹赈灾的故事成了传奇,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范仲淹的作为和没作为的结果是一样的。放在xd社会,范仲淹的作为既谈不上惊奇,更谈不上传奇。

我们这个民族的确需要认真反省一番。


张卫星18907759807


宋代商业繁荣,范仲淹抬高粮价,商人逐利,自然就向灾区运粮,物以稀为贵,粮食多了。灾民自然就有粮食吃了。我记得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范仲淹在大量粮食运来之后,把粮价降低,商人不愿意来回空运粮食,只能降价卖粮了,灾民自然高兴了。这里是运用了现代经济学一个简单的原理,具体是啥原理,我吧我学的经济学还给高中老师了。别问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